商业营销与保护隐私不矛盾|拍摄四人家庭小矛盾算不算隐私

  明智、理性的商家会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进而制订企业营销策略等,但是不应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机构。  —— 本报记者 王娟  如果你的苹果手机丢失,不用担心,花20块钱便可找回来。有消息称,北京一苹果维修店证实,近期有多名手机失主通过淘宝网店查询到手机ICCID号(SIM卡集成电路的识别码)以及维修记录后,在警方的帮助下到维修店拿回手机。
  笔者在淘宝网店上看到店主找到丢失苹果手机的具体方法:iPhone在被刷机激活时,会将ICCID自动发到苹果服务器,店主可以提供最后一次激活的ICCID查询,据此从运营商那里查出这个手机的手机号码,找到手机。
  这让人再次感叹苹果手机的精心设计。难怪网友对于苹果手机在华毛利率极高的事实没有异议,甚至为其辩护。不过,通过该方式找手机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个人隐私安全的讨论。笔者认为,该淘宝店主并未侵犯用户隐私。苹果手机当初设计这一功能的主要目的也许正在于此。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恰当地利用用户的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贴心的服务。但利用不当,就会侵犯个人隐私。相信每个有手机的人都接到过推销产品的电话。当前,个人信息越来越多地暴露在互联网的商城、论坛、社区中,人们在享受到便利的同时,也遭到了侵犯。
  笔者深有感受的是,前些日子想买双雪地靴,在淘宝、京东商城等网站浏览过该类商品。随后,笔者再次登录这几个网站,以及百度,甚至凤凰网时,页面上经常有雪地靴的广告。笔者在感叹这些网站跟踪用户行为能力的同时,也暗暗担心:自己是在互联网上“裸奔”。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个人信息不可避免地被各种机构采集。这些信息的暴露成为隐患。这种侵犯隐私的行为不但不能带来营销效果,反而让人们生厌。近日,著名音乐策划人王小山因不堪链家地产的推销电话骚扰而悬赏其董事长左晖的手机号码。人们强烈呼吁立法以保护个人隐私。不管是否立法,网站经营者都应当平衡营销和个人隐私的杠杆,当然,这并不容易。不同领域也不可一概而论。
  笔者认为,明智、理性的商家会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进而制订企业营销策略等,但是不应该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机构。
  事实上,如果推销的产品和服务是用户所需要的,正常来说,这不算扰民,这正是技术带给人们便利生活的表现(不排除有人接受不了)。但是不明智的商家正在买卖个人信息,或者把每一个用户都当作一个目标,进行营销。
  可喜的是,12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的说明,这种网络“蛮荒时代”也许不久将结束。

推荐访问:矛盾 隐私 保护 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