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艰辛 [无畏艰辛科技路,自主创新五十载]

  “人生须走崎岖路,平坦路上无英豪;做开创性的科学事业,往往是得不到大多数人理解的,而获得世人的赞颂是在事业成功之时;人才难得,人才发光的环境更难得;才能犹如一张支票,要兑现才有价值。”这是广州巍峰矿产应用研究所所长古菊云的人生格言。
  古菊云,教授、高级工程师,1936年10月生于广东五华。1960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早年留校任教,后调广东有色金属地质勘察局工作,现为广州巍峰矿产应用研究所所长。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提任高级工程师,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一生坚持创新的古菊云,先后经历过两个不同科学领域的实践和研究:从大学毕业分配到退休离岗,从事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退休后,自谋二次创业,致力于环保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两个阶段都在科技自主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地质学家和环保专家。现今已76岁高龄,功成名就的古菊云,仍坚持不懈地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而奋力拼搏,他要完美地谱写辉煌壮丽的科技人生。
  探索地球奥秘 地质事业显身手
  古菊云4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大部分时间就职于产业部门,但又长期参与许多重大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这样的工作条件,造就了古菊云成为勤于实践与勇于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者。古菊云说:“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系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要有艰苦的野外调研和系统的归纳总结,才能发现自然规律,提出具有创见性的、经得起检验的学术理论。”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白银地质勘察基金会、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的多类矿产大型科研项目。在完成各个项目的过程中,他调研过遍及全国各地的钨、铁、稀有金属、金、银、铅、锌、铜矿床及某些非金属矿床数以千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古菊云独创性地提出了多种成矿规律、学术观点或理论概念:隐伏脉钨矿床的单一与双重形态分带模式,矿床(田)的球面分带,隐伏矿床的线细脉标志与成矿标志学,四种形式的脉状隐伏矿床和4个类型的破碎带矿床,成矿断裂系统与引裂构造,矿产的成矿体制,中国东南沿海北东向3条深源岩浆带及其与成矿关系,珍珠岩与沸石岩是分异形成的类质异相体等。
  在矿产的成矿规律的研究与认识上,古菊云造诣最深的是钨矿地质学。他发现与总结的“脉钨矿床的垂直分带一环形分带一球面分带规律”,被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用于指导找矿。古菊云的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难以用数字来衡量的。另外古菊云还发现了地球上第一个最具规模的伟晶岩型白钨矿床,使钨矿床的分类增加了一个新类型。1981年,由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主办的“国际钨矿地质讨论会”,古菊云在大会上宣读的论文“脉钨矿床的形态分带”,在国际地质界首次提出矿床(田)的环形分带一球面分带理论及其找矿意义,使国外的许多地质学家大开眼界,美国著名地质学家PC贝特曼在大会提问发言说:“首先感谢古菊云教授做了个非常精彩的、高水平的报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得到如此称赞是极其罕见的,同时会后尚有很多国外地质专家私下找古菊云求教。1988年,由中国金属学会主持召开的“花岗岩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古菊云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的斑岩钨矿”论文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国际会议上提出“斑岩钨矿床”的概念及其主要地质特征的论文。几乎所有的外国地质学家都对这一新类型矿床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上和会后都有不少学者向古菊云询问和请教。
  “产业部门地质工作的实践探索,不同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它必须做到获得双重成效,即除了认识自然规律外还要找到工业矿产。”古云菊表示。无论是寒天还是暑日,古菊云都亲自带领专题组战斗在找矿第一线。他先后发现了多个有较大价值的矿床:广东一六稀有金属矿、金石嶂银矿、凡口铅锌矿外带菱铁矿、上举沸石、膨润土矿等。一个地质工作者凭自身的野外调查与分析判断就有如此丰硕的找矿成果,这其中又彰显出了古菊云的渊博专业知识和过人的技能。
  古菊云从事地质工作期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与人合著了《华南钨矿》,参与著作了《中国矿床》,主编了《中国银矿床》,其中《中国矿床》还获得了“国家最高图书奖”。
  古菊云在地质科学、特别是钨矿地质学上的突出贡献,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国内的许多钨矿地质工作者称其为“找矿能手”、“当代钨矿第一人”,“一代宗师”。1999年11月16日《中国技术市场报》的《科苑星座》栏目,以“钨矿专家古菊云”为题,精辟地介绍了古菊云在钨矿科技工作上及其他方面的光辉业绩。
  花甲古稀创新业 环境保护再辉煌
  1993年,57岁的古菊云,在地质事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早已眩人眼目、蜚声中外。而他不但不考虑过几年告老隐退,反而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二次创业。他牵头以五位教授为主体、集资40万元,到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山区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发该地矿产资源珍珠岩。此事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都以“五教授集资开发矿产资源,支援山区建设”和“技术扶贫、振兴山区”为题,在重要版面的显著位置刊发了这条新闻。在开发加工珍珠岩矿产过程中,古菊云又发现了与之共生的沸石、膨润土矿产。沸石被称为万能非金属矿产,用途非常广泛。但当时正是国家金融收缩时期,珍珠岩、沸石原料市场很不景气,他便又牵头组建了“广州巍峰矿产应用研究所”。古菊云带领研究所员工将沸石、珍珠岩进行深加工,研发高新技术产品。
  研究所成立后,早期曾以上述的矿物质为原料研制高强优质水泥、新型轻质墙体材料、无公害长效肥料等,这些新技术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因当时的种种原因而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日益恶化的趋势,出于急国家之所需,1996年转为主攻环境保护。在古菊云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多方面的困难,仅用两年时间便研究开发出多项国内外领先、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水处理产品,有NMSTA天然矿物污水治理剂、NMDA天然矿物除油剂、NMAWP天然矿物水质净化剂和NMADSW天然矿物静水防腐清污剂,构成水处理系列产品。其中NMSTA天然矿物污水治理剂,投产十年来的反复创新,现已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应用上的突出优势是:善治疑难废水;去除重金属、氰化物、氨氮、磷、硫等有特殊效果;污水处理工程装置简单,可大量减少工程建设一次性投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应用操作极易掌握;处理污水成本现最低廉。该产品已经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权”,并荣获“中国优秀专利产品”称号,还得到了“首届香港中华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中华专利技术发展成果奖”和“首届香港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   “NMDA天然矿物除油剂”是消除油污的新技术材料。对矿物油、植物油、动物油及混杂油,均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它主要用于清除水体油污,但对地面油污亦同样有效。“NMA WP天然矿物水质净化剂”是过滤材料,流水通过净化剂的过滤作用而达到净化水质。它重点用于供水净化,包括生活、工业、渔业、农业等用水的净化,也可用作污水处理之中水回用。“NMADSW天然矿物静水防腐清污剂”的应用对象是相对静止的水体,如湖泊、水库、养鱼场、池塘等。它的实用意义可概括成四句话:防止静水的水质恶化,消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改善水体与水底的生态环境,为水中生物提供养料。必须指出的是,这些自主创新的天然矿物水处理系列产品,与化学合成的水处理材料有本质上的区别,可称其为绿色环保产品。由于这些产品都是以矿物质为主体原料,古菊云特将此类水处理方法命名为“矿物法”,它是与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法相并列的新型水处理方法。
  漫漫艰难维权路 政法为何不理睬
  “人生短暂如弹指,留点英名在人间。”它指引着古菊云不畏艰险地为事业终身拼搏。
  在人生历程的前半段,古菊云在国营单位从事地质矿产工作。他的黄金时期是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渡过的,那个年代要想专心致志搞科学研究、搞发明创造是反时代潮流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一心扑在科技事业上,并取得了惊人的业绩。
  尽管古菊云在从事地质工作过程中也曾经历了许多惊涛骇浪,但困难与挫折最多的还是二次创业时期。其中资金是二次创业初期面临的主要困难,那时候的知识分子一般都没有积蓄,幸好古菊云是地质矿产专家,有很多开矿老板请他做技术指导,于此他积攒了一些经验。这点钱就成了他开办研究所的资本,但光靠它还是无法维持生存。在十分艰难的时候,古菊云想到了向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环保局等部门申请科研经费,这些部门都给予了他一定程度的支持。为了使研究所能有必要的运作费用,古菊云还独自去找时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卢钟鹤和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开枝求助,他们都十分关心古菊云和他的事业,批转有关部门提供了一定数额的经费。在现实社会活动中,虽说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古菊云创业真可谓举步维艰。
  产品进入市场,相伴而来的则是漫无休止的侵权官司,这是古菊云二次创业中遭遇的最大挫折。他告诉笔者:“第一场官司是2001年初至2005年底,属专利侵权官司,我是原告,由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这场官司本是简单的民事案件,但一打就是5年,不知消耗了我多少时间和精力。虽然我赢了官司,但判决令人啼笑皆非。广州中院判决被告侵权,但又不支持原告提出的停止侵权和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要求。有判决无执行,判定的经济赔偿我1分钱未得到,最后不了了之。2006年12月开始,我又陷入了一场经济犯罪官司的深渊,本人还是原告。以我为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的广州绿新天然矿物环保有限公司出现了“内鬼”,涉嫌职务侵占、挪用资金、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行为。我代表全体股东向政法机关提出控告和申诉,时间又有5年了,但至今仍悬而未决,漫漫官司路,望不到尽头!”
  古稀老人古菊云说:“进入市场14年,打官司已用了10年时间,这叫“生命消耗战”,人生能有多少个10年!这些时间和精力用来搞创新该多好!对我来说,时间比什么都宝贵,时间就是生命。”在此人们不禁要问,侵权算不上大案要案,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对此笔者也是不甚理解。而古菊云回答说:“时间全花在执法场上,立案难、判决拖,无限期的折磨,年复一年,我能怎么样?”像古菊云这样的一生搞创新,76岁尚在为国操劳的自然科学家,在国内外都是为数不多的。古菊云的官司,已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2008年9月3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时报》专门就此发出呼吁:“我国的执法部门是否应对那些为建立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优秀人才给予更多的法制保障。”所有的媒体人都希望此事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热衷于自主创新的科技工作者营造更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创造出更丰硕、更灿烂的自主创新成果。
  古菊云的光辉业绩和重大贡献,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他参加工作以来获得的从国家到单位的各类奖状、荣誉证书(称号)二十多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参加过数次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主持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和茶话会。2004年和2007年,以特邀嘉宾身份出席了“第三届和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2005年,参加了“中国第六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和“感动中国——时代杰出创业新闻人物2005新年论坛”;200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英模”和“中国百名优秀发明家”荣誉称号;在参加欢庆共和国60华诞的系列活动中,荣获“共和国时代先锋”,“共和国功模人物”和“中华脊梁”称号;参加2010年“五一”劳动节的多项纪念活动中,又被授予“中华建设先锋”、“最具影响力劳动英模”、“人民英模”等荣誉称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巨著《当代科学家列传》,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迈向世界的中国科技》,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创新中国》,分别以不同的标题:《拳拳赤子心 铸就成功路》、《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创新的楷模 时代的榜样》,记述了古菊云50年的艰苦科技创新生涯。《创新中国》、《学术之路》、《中国时代改革创新先锋人物》三本图书还以科技创新模范注释刊登了古菊云的封面照片。另外,《中国发明与专利》、《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科技创新与品牌》、《中国科技奖励》等杂志,都以不同的标题,长篇论述了古菊云一生科技创新的丰功伟绩和在创造发明路上所遇到艰难挫折。并把古菊云精神称作为时代的典范,激励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为建立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一生献身科学 民族精神的永恒榜样
  古菊云在地质科学和环保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卓越成就,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增添了砖瓦,我们可称其为“中华科技骄子”。他一生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已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赞颂,并且正在写入我国科学发展的史册。然而,在笔者与古菊云的交谈中,内心感悟到仿佛在读一本厚重的的书,一本名叫“古菊云精神”的书。这精神可归纳为三句话:“赤诚中国心,坎坷奋斗路,把生命献给科学事业。”它是无价之宝,是全社会的珍贵财富。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精神,当今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匮乏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古菊云精神体现于他50年科技生涯的方方面面。   “世界是个大家庭,社会进步要靠全球人的共同奋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灯、电话、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汽车、轮船、飞机等等,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们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在快乐地享受人类文明成果,拥有13亿人的中华大国,不能只是享受而不作贡献。现在‘孔子学院’遍及全世界,外国人说中国的古代人真了不起,作为中国人感到欣慰;但在近代和现代科技发展长河中,大陆中国人的足迹实在太少了,我们又感遗憾。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金以来,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但没有一个是在60周岁的新中国里受教育走向成功的。振兴中华,任重道远啊!”古菊云胸怀共和国、心系全人类,这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伟大形象。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需要有一支具备这种精神境界的科技大军。
  古菊云从事两个行业、两类学科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长达五十年。在这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他都能自觉地坚持一天工作11个小时以上,即每天三班制,极少星期天休息,政府规定的带薪休假时间和常规的节假日古菊云都用于业务工作,到古稀之年他更为忙碌,经常搞试验研究到深夜。他把一生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他的伟大成就是以巨大的付出换来的,这是常人不具备的“科学家献身精神”。古菊云捧着一颗心来,不拿半根草走,这才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古菊云一生中多数的时间就职于产业部门,他首先要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同时又要做好科研工作,一般都没有完整、专门的时间搞科学研究,而是要在生产中结合科研。要坚持生产、科研两不误,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工作的八小时之外时间和节假日在做些什么。诚然,正是这样艰难的工作环境造就了古菊云成为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进进、地质科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典范。古菊云对笔者说:“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社会服务,这就是自然科学。毛泽东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利用自然规律的深化过程。许多学科的研究与创造,都不是科研室或实验室可以完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期的现场实践与认识,只有产业部门工作的人最具备这个条件。现在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摆在企业’的方针是十分正确的。”古菊云按自己的体验而提出的这些看法,对于我国今后科研体制改革和科技人员的培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菊云在临退休时就想着并开始二次创业,作为生命的第二阶段。他是自发自谋开创新事业,老骥伏枥,壮士暮年志千里,年过古稀更英雄;他是白手起家,资金、办公室、实验室、科研人员、设备仪器等都要自己解决。对一个“穷秀才”来说,绝非易事。古菊云在曲折坎坷的创业道路上滚打了十七年,事业成功了,但他至今仍未停步。古菊云原是地质科学工作者,但他的第二阶段搞的是环保科学,其择业的指导思想是,环境保护是最直接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伟大事业。二次创业成功后,千斤重担压在古菊云的肩上。身兼三个单位(开发矿产的原料工厂、生产水处理剂工厂、矿产应用研究所)的法人代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开辟市场一手抓。74岁的他竟有如此巨大的气魄,真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传奇人物。
  “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风雨历程五十年,古菊云以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无悔的人生。其光辉勋业和科技报国、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他成为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推荐访问:无畏 自主创新 艰辛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