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来自哪里】

  精品佳作是各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的,它既显现出媒体的形象,又显现出媒体的综合实力。但是,有的媒体或记者,虽然也非常重视精品,可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不够,对容易出彩的线索抓不住、选题把握不准,无法写出优秀作品。那么,新闻敏感来自哪里?
  新闻敏感来自创造性思维
  脑海中突然闪现的新念头、新认识、新思想,往往能使记者具有超前意识,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总揽全局,对客观事物有准确的认知与预测,凌驾于纷繁的线索之上,敏锐地觉察创优过程中闪现出的新思维的火花,并能够准确抓住常人难以觉察的、有创优价值的线索。
  这种顿悟的新闻敏感,需要在平时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条理性思维、综合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一系列思维方式加以磨练和积累。例如:“逆向思维是一种详尽地占有新闻素材,根据新闻规律和新闻价值所作出的一种逆向的反思,绝不停留在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上,而是建立在思维的理性认识阶段的判断、推理,是一种思维更为成熟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流”。逆向思维往往可以使记者养成良好的新闻敏感,“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对不同角度的转换,找准切入点。
  新闻敏感来自时代脉搏
  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让受众感受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深度、广度、厚度和力度,才能获得成功。而把准时代脉搏,奏响主旋律,就要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
  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其核心是政治敏锐性,这是记者所应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正是这种政治敏锐性,可以使记者准确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一个或多个新闻事实前,站在政治高度衡量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抓住一些具有典型意义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写出展现时代强音和引起人们共鸣的优秀作品。
  2012年4月18日,大众日报用头版、二版近两个整版的篇幅,一次性刊发了报告文学《辛卯找水打井图》,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专门致电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傅绍万:“打井的报道写得很精彩,很感人,文笔也好,反映的情况好。在当前情况下,怎么为群众服务,找准了切入点。”姜异康书记还致电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说:“我看了这篇报道后很感动……请你们将报纸送徐绍史部长阅。”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看到报道后,也作出批示:“这篇文章生动地叙述了2011年山东省抗旱找水打井的感人事例,令人感动和震撼。”《中国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导报》都在头条位置转发了这篇报道。这篇报道之所以引起领导的关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是因为记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踏准时代足印,表现时代内涵,反映时代主流,创作出了反映时代变迁的优秀作品。
  新闻敏感来自特色资源
  “新闻的个性就是追求特别,注重变动,崇尚新奇。”好的作品必须具有独特个性,才能唤起受众的获知欲望。个性特点和地域特性是产生吸引力的一种独有的特色优势资源。运用所具有的良好的新闻敏感,准确捕捉这些具有个性和地域性的题材,是采写出精品佳作的重要经验之一。写作《辛卯找水打井图》的记者说,从2月23日开始,他们采访历时月余,行程4000多公里,深入临沂、泰安、潍坊、济宁、莱芜、枣庄6市12县(市区)27个偏远山村。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要走很远的路,采访时间主要耽误在路上。在记者罕至、读者罕闻的村庄,他们听到了最原汁原味的对缺水的描述。在费县南张庄乡龙雨村,67岁的李长龙说起顺口溜:“龙雨庄,吃水难,拾起扁担洪山前,大脚朝前走,小脚哭老天。”在新泰市朝阳庄看到散落的触目惊心的打井“岩芯”;在费县探沂镇古泉村听村支书说从上中学就打井,后来当兵复员回来还是在打井的辛酸经历;在沂水县崔家峪镇对荆峪村听到“一担水挑两年”的沉痛故事。在青州市上稍村,记者走进村民家里、来到地头上和村民聊天,仍觉不够透彻、不够过瘾,又爬山到位于半山腰的一处养鸡场,采访养殖户。自去年打出井水后,这个村庄才出现了养鸡场,水源为农民增收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益。
  正是这些独特的新闻资源,令这篇报告文学熠熠生辉,使人读后长久不忘。
  新闻敏感来自社会实践
  要提高新闻敏感,达到“审时度势的洞察力、一见就灵的判断力、沙里淘金的采掘力”,需要记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把握时代脉搏,高屋建瓴。要时刻揣摩,多加探讨,勤奋不辍,练就扎实的采访和写作基本功。要密切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各种题材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梳理、提炼,在纷繁的信息中准确抓住新闻线索,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见微知著,写出优秀作品。
  大众日报2003年1月4日刊登的述评《就是要看最穷的》,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文章说:
  近日,一位市级领导到基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乡党委书记领他看了两户,从住房到屋内摆设,看着不像困难户,打听周围群众,这两户果然不是村里最穷的,这位领导勃然大怒:“你别领路了,我自己看!”
  他来到另一个村,看了几个特困户,送上慰问金,深情地说:“今年遇上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你们遇上了暂时的困难。党和政府都挂记着你们,绝不能让一户群众吃不上、穿不上。市里还要派工作组,帮助你们这些特困户尽快致富,不脱贫不撤离。”此话一出,感动得困难户和在场群众热泪盈眶。
  回到市里,在第二天召开的常委会议上,他严肃地指出,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我们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我们下基层搞调查研究、走访慰问弱势群体,就是要看最穷的,救济那些日子最难过的。如果我们把救济款送不到最困难群众的手里,群众就会骂娘,骂我们瞎眼,骂我们官僚,就会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就是拿着人民的救命钱办坏事。我今天说这事,就是要提醒大家,下基层一定要摸实情,兜实底,把好事办好办实,不要让弄虚作假的人蒙住眼睛,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由此,记者想到了一些类似现象:套种,种地头不种地心;建大棚,建路边不建里边;检查企业,看开工的不看停产的;检查庄稼,看好的不看孬的;检查水渠,看深的不看浅的……   出现这种现象,正是个别领导报喜不报忧的思想在作怪。好像在他这个地盘上,不能有落后存在,有落后存在就显得自己没本事,政绩不突出,提拔重用就会受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遇到问题绕着走,没有成绩吹成有,领导调查专让看“脸上搽粉”的。工作的着力点不是放在解决问题上,造福群众上,而是放在如何讨领导喜欢上。
  这种现象为什么能够存在呢?这与个别领导同志听喜不听忧有关。听到好的,看到好的,就笑逐颜开,是否有假也不核实;听到问题,看到不足,就阴云密布,动辄训斥,而不是帮助查找问题的原因,制订解决措施。
  怎样克服这种现象呢?如果都拿出这位市领导的劲头来,“就是要看最穷的”,“就是要自己看”,问题就瞒不住了,“马脚”就露出来了,弄虚作假的作风就存在不住了。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要牢固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有贫困户并不说明你工作差、政绩小,而是要看你对待他们的态度,看你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办法和力度。只有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办到老百姓的心窝子里去,才能真正树立起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该文的记者介绍,这篇述评,是列席一个市党委、政府联席会议时,捕捉到的一个选题。当时,群众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村糊弄乡,乡糊弄县,全国糊弄国务院。”这个顺口溜虽然夸大其词,但是也反映了我们一些干部的作风,确实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如何抨击这种现象,记者心中一直萦绕着这个问题,寻找着能承载这种思想的新闻事实。
  会议期间,书记、市长讲了很多工作性的东西,快散会的时候,市委书记脱稿讲春节期间到基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当地领导让他看好不看坏,看富不看贫,发现问题后,他勃然大怒,批评了他们的做法,自己到群众中走访,摸到了实情。记者以前曾多次跟随这位书记采访,这位书记经常不打招呼直接进村到户调查研究,得到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当地领导在得知消息后,立马赶过去,但为时已晚,他们的“丑”已被抓到手了,只好照实汇报,不敢隐瞒。记者曾想写一写这位务实书记,但新闻事实不典型,一直没有写。这次,承载“实事求是”的典型案例终于抓到了,特别是他那段动情的讲话:“我们下基层搞调查研究、走访慰问弱势群体,就是要看最穷的,救济那些日子最难过的。如果我们把救济款送不到最困难群众的手里,群众就会骂娘,骂我们瞎眼,骂我们官僚,就会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就是拿着人民的救命钱办坏事。我今天说这事,就是要提醒大家,下基层一定要摸实情,兜实底,把好事办好办实,不要让弄虚作假的人蒙住眼睛,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此话催人奋进,一股激情在记者胸中激荡着,这篇述评一气呵成。
  稿件发到编辑部后,好似一条活鱼蹦到了编辑的桌上,立即进行编辑、上版,值班总编审版时,又加框包装,在要闻版版心刊登。
  稿件见报后,立即引起反响,认为稿件事例典型,说理透彻,影响力大。还有不少读者给报社或记者打电话,进一步了解情况,并鼓励报社、记者多写这样的稿件。
  从这篇稿子可以看出,培养精品意识,首先要培养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不是天生的,是靠记者的理论水平、对客观实际的深入了解和对大量线索的掌握获得的,是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
  【本文为烟台大学文经学院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编号为2011WJZYTS01】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推荐访问:敏感 来自哪里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