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作用 [说说“主导作用”的“导”]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个主导的“导”包含有领导,向导,导师三重意思。【关键词】主导作用;教师;领导;向导;导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广大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个机遇,迎难而上,争取在新课程改革中早一点适应,掌握新课程的特点,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新课程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新的观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 ,这与传统教学是有较大差别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课堂的主体,起的是主体作用。一节课怎么上,上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都由教师决定,甚至还会“填鸭”,搞满堂灌。也许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有启发,诱导,但这绝不是课堂的主要部分,主要的往往还是落到了教师的讲解上。新课程不是这样的,新课程提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主导的作用,他要求在教学中,由单纯的教变成了教学生怎么学,学生主要是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主要的地位,而是从属的地位。主体和主导,仅一字之差,却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巨大改变。笔者以为,主导性关键是落在了“导”字上。即引导学生学习上,学生学什么,该怎么学,教师不是放任不管,还是要给予一定的指导。笔者认为,这里的“导”有三层意思,一是领导,二是向导,三是导师。首先说领导,它决定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课程中担当的管理者的身份。领导应当有一定的权威,一堂课,课堂方式是什么,领导要有话语权,学习的内容要由教师来确定,教师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者,学生只需按照领导的安排去冲锋,去攻克学习上一个又一个的堡垒。至于用什么方法去攻克,是自主,还是合作探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情,自主决定。“领导”一词的意思还指明教师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纪律的执行者。课堂是有一定的规范的,学生必须在规范下学习,不能无组织,无纪律。纪律涣散,组织不当,会导致“满山都是羊子跑,都没吃到草”的局面。课堂纪律不好,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要打折扣。比如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运用到分组讨论这种常见的方式。那么,讨论什么,怎么分组,肯定是领导教师的职责。在讨论的时候,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观察学生的状态,那些认真参与的要鼓励,对那些消极怠工,甚至借讨论的机会来聊天的要给予批评。这样,才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其次是向导。向导,就是带路者。教师,不但是学习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它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行,进得去,出得来,既要带路,而且要教会学生找路。这要求教师本身对学习过程熟悉,对学习方法把握得当。知道那些是学习上的陷阱,那些是学习的死胡同,那些是捷径。在带路中,要让学生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信心,不要去唱“这儿山路十八弯”,转来转去还是一个“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局面。比如,中学阶段,学生的诗歌鉴赏是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讲解古典诗词的时候,习惯就诗论诗,不注重归纳总结,甚至有时候为了让自己讲得准确,干脆把《唐诗(宋词)诗词鉴赏辞典》抱到讲台上,照着念。结果学生学了很多,除了会背一些诗词外,对分析诗词,还是一片茫然。其实,中学要求学生具有浅易的诗词鉴赏能力。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规律的总结,怎么抓住关键字词,怎么把握意象,怎么分析技巧,都由套路可循。掌握了基本方法,学生举一反三,就用不着自己再每一首都分析,首首“诗”必躬亲了。最后是导师,就是老师,也就是知识的传授者。这和向导有一定区别,导师是“授人以鱼”,是传授知识,这要求老师有渊博的知识;而向导是“授人以渔”,更多的是传授方法。作为导师,他要求教师知识功底深厚,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这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学习者,不断充实自己。对本学科知识要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对本学科知识都是一知半解,如何向学生“授业解惑”呢?比如,语文选修中有一门是《语言文字运用》。笔者以为,要开好这门课,肯定要求开课者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知识有系统的掌握。而且还要把握古今汉语,中外语言的不同之处,这样,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一颗“走进汉语的世界”的时候,才得心应手。综上所述,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不至于在新形势下,落伍至被淘汰。

推荐访问: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