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中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策略【英汉学术翻译中信息耗散之处理策略】

  摘要:对学术翻译过程中的信息耗散现象及其处理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学术翻译过程就是信息耗散与信息增补过程的观点。鉴于学术文本的系统性、理论性和逻辑性特征,在学术翻译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语篇逻辑的大前提以及句式逻辑的小前提,对信息的自然耗散和人为耗散采取增译的处理策略。
  关键词:学术翻译 信息耗散 逻辑性 增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75-03
  学术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耗散的现象。一部分信息的散失是源于语言独特性和文化差异的自然耗散;一部分是由译者自身理解力和表达力所限而导致的人为耗散。根据“句子功能前景化”理论,笔者认为,易于耗散的信息主要是来自语义、语境层面的,而语篇层面尤其是语篇逻辑关系是不容易被耗散的。由于学术文本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强的特性,因此无论是自然耗散还是人为耗散,最主要的处理策略都应当采用增译的方法,在把握语篇逻辑关系的大前提以及语句逻辑关系的小前提下,通过对语用前提的分析以及文中已知信息的推演对耗散信息展开增译。
  笔者在借鉴信息论、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通过英译汉学术翻译的实践对学术翻译中信息耗散问题及处理策略进行了研究。文章选用国内尚未有译本的圣何塞大学教授威廉H·肖的《商业伦理学》的第一章节为翻译例句。
  1 翻译的过程就是从无序到有序、意义减损与重构、信息耗散与增补的过程
  翻译活动即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阅读阶段,通过阅读,原文本的静止状态被打破,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双向交流的封闭系统。在这一阶段,因为文化差异及译者自身理解力等主客观原因,会产生不可逆的信息损毁,并由此产生对于原文本意义解读上的歧义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同时带来文本意义的减损和混乱的增加。后一阶段是翻译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使用工具书,参考平行文本等方式,与外界产生信息交流,引入新的信息,抵消一部分的原文本意义减损,重新获得有序文本。可以说,一个完整的翻译过程就是从原文本生发出来,打破原文本静止、孤立的平衡结构,通过与外界不断的信息交流获得一个新的、有序的文本的过程。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减损与重构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信息耗散与信息增补的过程。
  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事物的随机不确定性的。换言之,信息也是用来产生和增加人们对事物的确定性的认知。因此,从字面意义上看,信息耗散是对事物确定性的减损,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原文本意义的散失与减损。在翻译活动中,信息耗散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由信息耗散带来的文本的熵变,增加了文本的不确定性与歧义。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据此,笔者认为,在翻译的时候,存在两种信息耗散情况:一种是自然耗散,另一种是人为耗散。各国各民族间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各种语言独有的特性都会引起文本信息的自然耗散;译者个体的理解力差异与表述力差异则会带来文本信息的人为耗散。这两种信息耗散,在翻译活动中,尤其是在文化差异较大的语际翻译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学术翻译过程中,这两种信息耗散情况是同时存在的,但因为学术翻译自身的特点,即学科性强、文本的逻辑关系严密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折扣相对较小;相对于自然耗散而言,人为耗散更容易造成文本的熵变。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自然耗散和人为耗散之间有着某种单向性的关联,原文本信息的自然耗散会令译者误读、误判,从而也会相应地放大和加剧翻译活动中信息的人为耗散。因此,在学术翻译中,如何尽可能减少信息的人为耗散对提高文本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自然耗散及其处理策略
  在学术翻译过程中,信息耗散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乏补救措施。对于自然耗散的处理策略,一般以增译为主。所谓增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添加一些信息,以弥补原文本语义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原文本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在译文中表达明确。当然,信息的增补需要译者对语用前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充分的理解。语用前提就是“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依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通过对语用前提的分析理解,人为增补的信息可以在文本逻辑上与前后文的相关信息必须保持内在相关性。
  【原文】Both these traditions posit creatures who stand midway between nature and spirit. On one hand, we are finite and bound to earth, not only capable of wrongdoing but also born morally flawed (original sin).On the other, we can transcend nature and realiz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译文】这两个传统观念都设定造物介于自然与精神之间。一方面,人是有限的,离开伊甸园,劳作于土地,不仅会做不道德的事情,并且生而便具有道德上的瑕疵(原罪)。但另一方面,人又能够超越自然,实现无限的可能性。
  在原文中,“we are finite and bound to earth”是与“we can transcend nature and realize infinite possibilities”在语义关系上是相对应的,因此“are bound to earth”与“transcend nature”是直接对应关系。“are bound to earth”是与《圣经·创世纪》里的故事相关联的,在圣经中上帝在逐亚当、夏娃出伊甸园的时候曾经说:   Thorns also and thistles shall it bring forth to thee; and you shalt eat the herb of the field.(圣经,3:18)
  In the sweat of thy face shalt thou eat bread, till thou return unto the ground; for out of it wast thou taken, for dust thou art, and unto dust shalt thou return.(圣经,3:19)
  这即是说,人自土而出,要劳作于土地,并归于尘土。人离开伊甸园,土地便不再是乐土,人也随之失去了实存的秩序和意义。西方神学界据此提出了“原罪自亚当而来”的说法,对于这一说法,蒂里希(Paul Tillick)将亚当的堕落理解为人由“本质”进入“实存”,进入“实存”的人失掉自己的本质,处于“与上帝隔绝”的状态中,且不能从上帝那里获得对自己实存的支援。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认为,人成为一个为自然的种种限制所包围的,但又有种种无限期望和抱负的有限存在物。上述背景知识一般不为国人所了解,其文字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也无法在原文中一一展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用前提的差异,即是西方读者认同和了解,而中国读者完全陌生的西方宗教哲学思想。为了让这部分被自然耗散了的信息在译文中重新显现,应该采用增译或者通过添加译者注的手法:一则可以减少译文的信息散失,并可以引导读者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减少误读;二来可以维护原文中原有的逻辑体系,减少推理中的跳跃感。
  【原文】Enron"s crash cost the retirement accounts of its employees more than a billion dollars as the company"s stock fell from the stratosphere to only a few pennies a share.
  【译文】由于安然公司的股价从天价跌落至一股仅仅几美分,公司的破产令公司雇员退休金账户的损失超过了十亿美金。
  原文中的stratosphere在《美国传统词典》中的解释是“The region of the atmosphere above the troposphere and below the mesosphere”,而在《韦氏大学词典》中的解释与之不同的是“a very high or the highest region on or as if on a graded scale”。如果从本意来说,是指大气中的平流层,但从引申意义上,stratosphere 指的是规模等级上的最高点或者高端。笔者参考了stratosphere 的一些用法,诸如“construction costs in the stratosphere”,可译为“高昂的建筑成本”,其后再结合前后文的语义,认为在应该将被耗散掉语义——价格——清楚地表达出来,但如果仅仅是用高价一词,又不足以使stratosphere的程度感得以体现。因此最后增补语义信息,选择了具有超高价格含义的天价一词,一方面增补了翻译过程中耗散了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在词汇的意象上有契合之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原文本的信息散失。
  3 人为耗散及其处理策略
  对于文本信息的人为耗散来说,由于人们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对于原文来说,译文必然带有译者印记,没有、也不可能存在有翻译的标准答案。可以说,杜绝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人为耗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去减少和弥补包含着一定文本意义的信息的散失,尽可能最大化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并能够对信息散失后所带来的认知偏差进行校正。
  因此,在把握语用前提之外,我们进一步引入维莱姆·马泰修斯(Vil�閙 Mathesius)的“句子功能前景化”理论(FSP)。该理论指出,不同的语言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句法结构,但表达思想的次序基本相同。并且,该理论强调句子的交际功能,将句子视为说话人对现实的反应,并由此对句子中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概念。就此,笔者认为,在学术文本中,不同语言对于问题的论述在句法结构上可能大相径庭,但在语篇结构上却有相近之处。同时,学术文本的特点也决定了语篇结构的逻辑性较一般文本要严密。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自然耗散还是人为耗散,最容易被耗散并难以弥补的信息是来自语义、语境等层面的,而语篇结构的逻辑关系却是不易被耗散,且也不能被耗散的,一旦被耗散就会影响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因此在翻译学术文本的时候,要牢牢把握语篇的逻辑结构和句式中的语用前提,也可以直译或者加入一定的信息,从语篇逻辑连贯性的角度用以对译文进行系统梳理以便于校正。
  【原文】Still, Enron"s financial auditors should have spotted these and other problems. After all, the shell game Enron was playing is an old one, and months before the company ran aground, Enron Vice President Sherron Watkins had warned Lay that the company could soon "implode in a wave of accounting scandals." Yet both Arthur Andersen, Enron"s longtime outside auditing firm, and Vinson & Elkins, the company"s law firm, had routinely put together and signed off on various dubious financial deals, and in doing so made large profits for themselves.   【译文】尽管如此,安然公司的审计人员完全可以发觉前文所提及的公司财务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财务问题。安然公司制造的毕竟是个老掉牙的骗局。就在公司触礁前几个月,公司的副总裁谢伦·沃特金斯提醒肯尼斯·莱,公司可能很快会由“一连串的会计方面的丑闻引发内爆而导致垮台”。但是在当时,安然公司的外部审计机构——安达信会计事务所以及安然公司的法律机构——文森艾尔斯律师事务所还是例行公事地碰头,在各种有问题的财务合同上签字,并因此而获得丰厚的回报。
  根据布拉格学派的理论,句子的主位传递已知信息,述位传递新信息。学术文本的语篇逻辑性、系统性较强,因此在学术文本中,语篇逻辑性信息都是通过句子的主位来传递的。因而译者在翻译上文时,可以首先将所有的衔接语篇意义的语篇主位直译出来,从“Still”、“After all”、“and”、“Yet”可以看出本段句子之间逻辑关系是转折——承接——转折的关系。将这四个词明确直译,有助于对语篇逻辑结构的把握,以及语篇意义的衔接。“After all”和“Yet”在字典中的语义上是比较相近的,但到了文中,“Yet”引导的最后一句实际是“After all”这句的一个补充,为了说明安然公司当时并没有扭转其财会方面的问题。所以仅仅是译为“但是”会显得生硬,根据主位传递已知信息的原则,译者补充了呼应前一句中的“months before the company ran aground”的时间限定,即翻译为“但是在当时”,由此使语篇意义衔接顺畅。在对于文中的一些新出现的词如“ran aground”和“implode”的把握上,虽然前者出现在主位,而后者出现在述位,但两者都与前文中出现的信息“crash”有着逻辑关联。“ran aground”有hit or reach the ground的含义,中文翻译若为搁浅更贴合其英文原意。但在文中,因为有“crash”这样的语用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触礁一词的寓意更贴合公司破产的概念,也能更为充分地表达原文本所想传达的信息。“implode”具有“向心聚爆”、“内爆”的含义,而其中的“内爆”这一含义在中文中属于外来词汇。该词处于述位,也是因为这个词原来是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来的一个媒介传播学方面的概念,后来虽然引申到社会学范畴,但与公司破产的意思相去甚远。由此,笔者认为,在这里直译“内爆”一词,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作者的文风,但需要增加一些信息才能使句子表达完整,因此,译者选择补充“由……内爆而导致垮台”,这样做虽然略显罗嗦,但却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
  参考文献:
  [1] Shannon,C.E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The Bell System of Technical Journal,1948,6(3):379-423.
  [2] 钱钟书.旧文四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刘典忠.从语用前提谈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省译和增译[J].石油大学学报,2000,16(4):75-77.
  [4] 高喆.“原罪”释疑[J].宗教学研究,2005,24(3):156-158.
  [5] Margery S.Berube.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4th ed).USA:Random House Inc,2001.
  [6] Merriam-Webster.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1th ed).USA:Merriam-Webster Inc,2003.
  [7] 钱军.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推荐访问:耗散 英汉 学术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