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方言词介词演变研究]方言介词

  摘要: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西游记》为语料,我们重点研究了《西游记》中方言词介词 “撩”的演变,重点分析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语法化问题,以期对《西游记》中方言词介词“撩”的语法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研究进一步证明,动词到方所介词的语法化演变都是在连动式结构中发生的,介词的初始义多具有空间义,动词的介词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动词虚化为方位介词的过程。
  关键词:《西游记》;撩;介词演变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267-02
  语言,作为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必须拥有一类表示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词,而介词恰恰可以满足这一需要。介词在古今中外的语法著作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尽管彼时彼地人们不一定称这一类词为“介词”。
  一、介词的定义
  自《马氏文通》问世(1898年)以来,人们对介词的范围以及它的语法特征是不断认识的并且逐渐明确。从语法界老一辈专家们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先前人们对介词的定义给的太笼统。诸如:“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或‘代名词’到‘动词’或述说的‘形容词’上去,以表示它们的时间、地位、方法、原因种种关系的。”[1]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对介词的研究逐渐深入而细致,据此,对介词词类的界定也就逐渐明确。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 [2]
  综合各家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点:介词在句中主要是起联结作用或是“介绍”作用,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联结作用是把两个语言成分联结起来,介绍作用是把一个语言成分介绍给另一种语言成分。通过联结或介绍,使两个成分之间产生一种关系。
  介词后面主要带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语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它后面的词语用来说明动作行为或性状的时间、对象、方式、处所、条件等。
  《西游记》为明中后期作品,口语化程度较高,语言容量较大,基本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口语面貌和语言实际。这完全符合何乐士(1999)[3]和程湘清(1992)[4]提出的专书研究中专书选择的原则——时代确定,接近或反映断代口语,篇幅容量较大。因此,《西游记》作为近代汉语专书研究的语料具有重大的价值。《西游记》中介词系统发展从整体上看已经比较完备,本文将对其中较具典型的介词“撩”演变历史进行阐述。
  二、关于介词的虚化
  虚化,也叫语法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和语法化理论逐步引入汉语研究,表现在介词研究中,近年来研究介词虚化过程和动因的文章越来越多,占了介词研究成果的绝大多数。纵观今年来的研究,语法学界在不同理论背景下对介词语法化动因做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按照一般规律,介词几乎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一般在“主语—谓语—宾语”的句法格式中充当谓语,在句子里占据核心位置。它虚化的重要机缘是,动词出现在连动结构中。主要动词仍然会占据句子的核心位置;次要动词则意义渐渐空灵,以至完全虚化。从理论上讲,介词语法化历程大致都会经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阶段,普通动词;第二阶段,经常或只出现于次要动词的位置;第三阶段,介词。这些理论对我们研究《西游记》中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语法现象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三、《西游记》作品中方言词介词“撩”的演变
  1.介词“撩”的语法化过程
  “撩”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基本有:掀起、揭起的意思,在《西游记》中这种用法有以下几例,比如:
  (1)那妖撩衣进步,丢了个架子,举起两个拳来,真似打油的铁锤模样(51章/628页)(以下同理)。
  (2)那四个到厨中撩衣敛袖,炊火刷锅(72/870)。
  (3)好猴王,束一束绵布直裰,撩起虎皮裙子,揝着金箍铁棒,抖擞精神,径临涧壑,半云半雾的,在那水面上高叫道:“泼泥鳅,还我马来!还我马来!”(15/178)
  (4)龙闻哀苦,伏爪收鳞甘受死;臣抖精神,撩衣进步举霜锋(10/118)。
  (5)撩牙撑剑刃,红发乱蓬松。一声叱咤如雷吼,两脚奔波似滚风(8/87)。
  (6)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3/31)。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西游记》中“撩”还有作为介词的用法,表示朝向、面对的意思。“撩”由一个动词虚化为介词,主要经过这些演变:撩起、掀起→朝向、面对(表动作的方向义)。介词“撩”表示实施者的动作朝向何处,一般有如下两种情况:
  (1)“撩”+表方向类词语
  例如:三藏拽步前走(撩前走),沙僧挑担,八戒牵着空马,行者拿着棒,引着女子,一行前进(80/971)。
  (2)“撩”+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
  1)那众强人那容分说,赶上前,把寇员外撩阴一脚,踢翻在地,可怜三魂渺渺归阴府,七魄悠悠别世人!(96/1153)
  2)那夜有三十多名强盗,明火执杖,劫去家私,是我难舍,向贼理说,不期被他一脚,撩阴踢死,与这四位何干!(97/1165)
  这样的结构不仅表明了动作施及的方向,还明确地指出了动作施及的具体部位,表意性很强。
  2.介词“撩”的方言用法
  “撩”作为介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很少有这种用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现在在江苏楚州还留有这种用法。比如:撩哪里走(朝哪里走)?此外,“撩”在各方言中,比较普遍的还是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比如:
  (1)小明和小红一起刷,小明一个劲儿地撩小红,两个人就恼了(赣榆话:小明和小红在一起玩耍,小魔鬼总是惹小红麻烦,两个人就吵起架来了)。
  (2)你老是这样骗我,这不是撩人吗(新沂话:你总是这样骗我,这不是逗我玩儿吗)?
  四、小结
  由于篇幅有限,《西游记》中出现的其他介词,如“望”、“漫”、“按照”等大量词语在此不再赘述,仅对其中的“撩”进行研究。从整体上看,《西游记》中介词系统发展得较为完善,前代的主要介词基本上被继承下来了,它们后来成为了现代汉语介词的主体。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介词基本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汉语介词的虚化大都是在连动式结构中发生的,介词的初始义多具有空间义,动词的介词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动词虚化为方位介词的过程。《西游记》中的方言词介词“撩”的演变过程,更是证明了这一论断:由动词到方所介词的语法化演变都是在连动式结构中发生的。表示处所关系的动词一般总是会出现在V1或V2的位置上,而这种状语和补语的位置最容易发生实词虚化。当这种句法地位一旦固定,也就是一个实词由于经常出现在适于表示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而逐渐变成了专门表示这种语法关系的虚词。方所介词的形成正是在这种固定的语法框架或模式中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年初版,1955年22版.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何乐士.专书语法研究的几点体会[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4] 程湘清.汉语史断代研究的方法论[G]//程湘清.宋元明汉语研究:第1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推荐访问:西游记 介词 言词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