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建国大业》中背景音乐的巧妙运用】 建国大业背景音乐目录

[摘 要] 作为一部主旋律超级大片,电影《建国大业》聚集了170多位超级大腕儿加盟演出,同时拥有两岸六大著名导演助阵,还在海内外发行了1 400多个拷贝,这些瞩目的成就引起了观众热烈的反响,同时也为投资商赢得了丰厚的收入回报。本文立足于电影中的音乐分析,通过对电影《建国大业》中背景音乐的艺术分析来反映一部优秀电影的音乐制作。[关键词] 《建国大业》;电影;音乐;背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同时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60周年的献礼,电影《建国大业》自开拍以来,一直饱受人们的关注和争议。该片自2009年9月公映以来,带给观众巨大的感官震撼,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让观众真真正正领悟到中国电影业的崛起和蓬勃生机。电影《建国大业》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到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夕的过程,体现了第一届全国政协、国旗国歌和多党合作制的形成过程,再现了许多伟人的形象以及他们的活动,包括毛泽东主席,国民党主席蒋介石,总理周恩来,民主党派伟人宋庆龄以及宋美龄、蒋经国、李济深、张澜、蔡廷锴、李宗仁和冯玉祥等众多名人的风姿和神采。从主旋律电影角度来看,作为建国60周年的献礼影片数量上并不少,且每年中国电影的产量和票房数据也都给出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同时与这种一路飘红的电影形式一并上涨的还有群众对电影的呼声。电影《建国大业》自策划制作以来,便引发了种种鲜活的话题,甚至创造了当下社会文化环境氛围。其在商业营销方面所创造出的价值以及显示出来的模范作用,已经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模式范本作用。因此本文透过探讨电影《建国大业》中的音乐模式,企图在文化创意领域中找到具体的制作方法,审视其巧妙的文化创意。一、音乐从本体角度出发,《建国大业》有自己对电影音乐的理解音乐的创作是离不开音乐语言的,电影音乐的创作则离不开电影。每一个旋律、节奏乃至音型都蕴涵了丰富的电影音乐形象,因此,音乐是电影创作中亘古不变的元素。同时,脱离了无声电影的现代电影中,音乐贯穿于电影的环节始终,因此电影音乐创作本身就是音乐创作的需要。(一)主导音乐主导,顾名思义就是核心,主导音乐就是在节奏上、节拍上乃至时值上都是核心组织的形式的音乐。电影《建国大业》由于讲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艰难中成立的故事,因此有自己的主导音乐,那是一种慷慨激昂的、奋进向上的、感情强烈的旋律。电影《建国大业》之所以能取得票房四亿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着最巨大的演员阵容和脸谱化通病的打破,从音乐角度上看,还要归功于它在背景音乐选用上的大胆创新。从表现手法上来看,电影《建国大业》并没有采取一贯的战争场面和正邪大战这种戏剧性的音乐,反而抛开了这种笼统的手法,采取更平易近人更能接近真实客观的人物形象的音乐手段,展现真正的新中国建国历史。具体表现在对以往高门大嗓管弦乐的淡化和西洋器乐的大量使用,为观众营造出一个十分放松自然的音乐环境。据电影《建国大业》作曲者舒楠的介绍,从主旨上电影《建国大业》的主导音乐大体上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描写国民党的形象,另一部分则是描述共产党的形象。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这是不可避免的套路。(二)和声音乐电影和声与主导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在音程、调式还是音区,都有相互制约因素存在。不同的和声需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主导则需要不同的和声。电影《建国大业》里,往日里气势恢宏的战争风格被淡化,狂热式的战争心态趋向冷静,轻重缓急的和声音乐更加方便导演将观众带入到真正的历史画面中。要知道,如今影院面向的一线观影者之中,占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出生于80年代后,而制作组则普遍出生于50年代,因此如何从导演的整体构思上拉向更贴近观众的价值取向,就显示出了制作团队高超的音乐水准。在电影《建国大业》中,一大段的凄美的和声用来衬托国民党的暮日形象,而最纯净的和声则留给了共产党的写意,尤其在人声的运用上,更进一步丰富了共产党在建国历史上的伟大形象,让观众更平静地去了解过去和感受历史真实面貌。电影《建国大业》主题曲作曲者舒楠曾经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创作了《生死不离》的主题歌曲,一时间声名大振。在电影《建国大业》中,舒楠依旧使用自己惯用的人声和声手法,从音乐的角度来体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丰塑。让观众不再感受到历史题材的遥远和不真实,而体会到理性的思考与对史实的理解和尊敬。二、电影《建国大业》视听目的下的音乐设计(一)喜怒哀乐在电影《建国大业》中的体现电影中,在重庆谈判后,国民党总统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正式向共产党发起了全面的攻势,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局面开始爆发,一时间局面混乱不堪。然而胸有成竹的共产党并没有被反动的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吓倒。画面切换到遍地开满小花的山坡上,毛主席教导女儿认字,周总理招呼主席开会,于是两个孩子嚷嚷着要背。一边开心地逗着孩子一边谈论战事的两位伟人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这样一幅画面下的背景音乐用的是吉他演奏,古典吉他透露出来的战争浪漫情怀,让人感受到风雨前的宁静。这不但是与当时混乱的国民党战局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也是对共产党对和平的渴望的一种侧面描述,同时还向观众表达出了伟人们平常生活一面的真实性。在淮海战役大获全胜的情况下,电影《建国大业》中为军民同庆的场景做了一个特写。画面中常委们对酒当歌,微醉的周总理带头唱起了国际歌,主席则满足地靠着墙壁休息,露出惬意的笑容。几个孩子则趴在窗口俯视着内外满心欢喜的人们的行为。于是乎,一个哼唱的声音慢慢飘出,慢慢的吉他的伴奏也随着出来,映入人眼帘的是军民同乐一同跳秧歌的美好场景。质朴的吉他与男低音让人第一反映出人们对于胜利的单纯渴望和对和平的无限向往。反观共产党革命历史,在国民党五次围剿和封锁包围下,共产党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爬雪山,过草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伟大的诗句和这么悠扬的音乐深刻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二)气势恢宏的战争音乐在电影《建国大业》中的体现主席在红军长征时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电影《建国大业》中一共有60段音乐,包括了传统民乐、乡村民谣、歌剧、咏叹、流行乐、灵歌和乡村音乐等多种音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音乐工程,包含了巨大的工作量。而电影《建国大业》定位乃是史诗级巨片,因此其中不乏大量的场景描写。无论是风笛声里一望无垠的平原,万里长风中飞奔的战士染血的旌旗,俯拍拉伸的镜头,都呈现出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还有重庆夜景的制作等都需要壮丽的音乐背景来衬托。电影《建国大业》中政治协商会议启动之前,全国政治协商代表抵达北平时刻的场景可以说是全片人数最多的时刻,包括紧接着的大阅兵时刻,都是全片最关键的几个时刻之一。在民主人士涌进机场的画面中,舒楠诗兴大发,为了突出毛民主和谐的声音,采用了五种音色合成的仿苏格兰风笛的乐声,一层又一层地叠加上去。不但突出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正式感,更让观众易于走进大团结的仪式中。紧接着,作曲者为了突出主席在阅兵时刻的激动情绪,照顾到了一个历经苦难、最终成功的中年男人的真实心理。摒弃了往常献礼片中意气风发的感觉,而随着回忆画面的跳出,采用一种飘逸和游离的音乐来衬托主席的思绪,直到主席怀念起为了新中国胜利而牺牲的众多将士,缓缓流出泪水,音乐得以升华,弦乐响起。三、电影《建国大业》通过不同的音乐片段剪辑链接不同叙事时空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还能起到连接不同叙事时空的关键作用。通常一部电影是由数以百计的镜头接合而成,电影《建国大业》采用了1 500多个镜头,一共110多场戏。试问如果缺了音乐的衔接作用,这些孤立的镜头要如何将故事连接起来?也就是说,音乐在这里,就像丝绸一样,贯穿电影的始终,把每个镜头串起来,连成一个流畅的故事。据舒楠说,往常的电影音乐一般制作70分钟左右,电影《建国大业》一反常态,一口气制作了两个多钟头的音乐时间。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历史场景的缺失,弥补空间感的有限性,增加画面的感性资料,从而在剧情的跨度上增加缓冲。中共五大常委喝酒庆祝北平的和平解放,蒋介石告别中山陵,蒋介石远遁台湾,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场面尤其需要转场用的背景音乐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就是点睛之笔。大家带着醉意高声齐唱《国际歌》,之后出现了单把吉他和男声低沉的民谣哼唱,紧接着弦乐出现,镜头转换到蒋介石坐在落雨的台阶上,让人身如其境地感受到蒋氏父子对于国家兴亡的凄美抉择与感受,对于党国兴亡的哀叹,对于前途命运的无奈和被迫。随后蒋介石道出在台湾的安排,透露出远遁台湾的思想,于是小提琴音乐飘出,让我们开始怜悯这个孤独的、大势已去的、被人民所抛弃的老人心中那凄美的感觉。一反往常一味地描黑国民党上层形象的手法,更人性化地为观众打开一个客观的角度供大家理解不同党派之间内心世界的矛盾与纠缠。就这一点上,无论从常人角度出发,还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还是从历史角度出发,电影《建国大业》都做到了以往做不到的创新。影片中还有两个片段是不能不说的。一个是宋庆龄的早晨,一个是傅作义的抉择。在共产党解放上海的时候,由于怕吵到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睡觉,解放军统一守住夫人别墅范围的战斗区域,在获得短暂的胜利后集体露宿街头,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于是有了宋庆龄夫人清晨时刻感动的泪水。这时候的女声领唱一语直中夫人心里,多么圣洁的画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信仰,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都是为了实现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理想而不断奋斗,倘若民主革命的信仰也算一种宗教,那么当时来说,我们则有了世界第四大宗教。傅作义将军在收到蒋介石表示理解的信函后,对于好友的撤人建议和对于几百万人命之间的抉择,在电影中并未采用言语的表现。而是直接用纯净的美声女高音来体现,这种孤独的灵魂,不正跟女高音那孤独的高歌姿态交相辉映吗?四、结 语电影《建国大业》无论在成本运作上,历史意义上,还是营销手段上,都为当代主旋律电影提供了一份无比优秀的范本。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体现出了新一代制作团队对于电影和音乐的理解,通过大量的音乐来代替话语的使用让观众耳目一新,这种创新的音乐手段,让观众对于历史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让观众对于伟人的形象多了一份善意的理解,这就是影片背景音乐最成功的地方。[参考文献][1] 韩三平,胡克.《建国大业》:简洁是最高深的艺术——韩三平访谈[J].电影艺术,2009(05).[2] 陈宝光.《建国大业》的剧本这样诞生[J].艺术评论,2009(10).[3] 高山.中国主流大片的重要突破——电影《建国大业》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09(10).[4] 王慧.解读建国大业——主流政治片的时代魅力[J].观察与思考,2009(19).[5] 舒楠,苗禾.回到人性关怀的起点——专访《建国大业》作曲舒楠[J].电影艺术,2009(06).[6] 杨海军.析《建国大业》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0(10).[作者简介] 王一男(1978— ),男,辽宁沈阳人,硕士,宁夏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与文化。

推荐访问:大业 建国 背景音乐 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