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度推进的问题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什么的深度融合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师资培训、顶层设计、组织保障、经费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等方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深度推进;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1-0043-0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和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转變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当前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与支撑。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度推进中的突出问题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小范围实验试点进入了大力普及阶段,发展速度空前,在某些方面正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但与发达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在理念和水平上还存在不小差距,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1.全民教育信息化观念和意识有待深化和提升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在发达国家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和迅猛推进之时,我国全民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还相对落后,许多地方政府、学校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而独特的支撑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尚未从根本上引起重视,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完全不了解甚至无视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还在沿用传统的教材、教法,并沉浸在应试教育的名利追逐中自鸣得意。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全民教育信息化素养亟待提高。
  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发展之需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整体而言,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一是设施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面向数字校园、数字教室建设,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终端设备还比较缺乏。对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技术门槛高,发达地区的“高、新、尖”设备难以运用于日常教学,迫切需要开发结合电视网、移动网、卫星网等适应地区发展需要的新媒体支持下的教学设施和工具。各级网络建设参差不齐,区域和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宽带尚未实现全覆盖。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地网建设较为落后。二是设施功能仍不完善。如卫星教学在我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据2007年广电转星工作统计,我国已有2500万单收站(含村村通工程等),覆盖4亿人群,但均为单向系统,存在被动接收、功能单一的问题。200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调研显示,西部地区仅有5%的卫星站点连接互联网;67万个站点中70%对卫星双向有强烈需求。现有通信卫星和直播星只适合单向窄带小众使用,且只能满足1~3年短期使用。己普及宽带的地区宽带容量也不能满足需求。Cernet2还需扩容,高校和中小学进一步扩容的压力很大。三是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存在障碍。天地网络虽初步成形,但由于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互联互通尚未实现,网络间特别是公网与国际通道的互联互通还存在一定的瓶颈,信息孤岛现象仍然突出,很多学校终端设备使用率低。
  3.教师信息化培训远不到位,应用创新能力亟待增强。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初、中级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但我国由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面临着量大、技术更新快、培训力量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师培训远不到位,人员培训与服务体系还远未形成,导致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素质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特别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不够,应用创新能力不强,造成很多地方的信息资源和设备闲置率高,教育信息化水平难以有效提升。
  4.优质适用的信息教学工具和资源短缺,资费高,资源利用水平低
  随着“班班通”、“堂堂用”的普及,面向学科教学的适用、好用、易用的教学工具和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尤其匮乏,已影响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兴趣和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源积累基础薄弱,资源开发体制单一,市场力量参与不足,优质数字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因缺乏系统规划尚未形成,数字资源建设处于无序状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亟待深入,应用水平亟待提高。
  网速低而信息化服务收费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另一重要因素。据2011年12月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固定宽带用户上网1M带宽每月实际费用折合13.13美元,是越南的3倍、美国的4倍、韩国的29倍、香港的469倍。而从网速来看,2011年第四季度世界平均网速为2.7Mbps,而中国大陆平均网速为1.4Mbps,为香港的1/1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仅排在第90位。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可见,优质适用的教学工具和教育信息资源严重短缺,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服务资费高网速低,导致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不高。
  5.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建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由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各级各类行政部门和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组织保障体系未理顺,权责划分不够明晰,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多方参与机制尚未建立,有效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整合、交换、共享体系还未形成,管理信息化的业务环节尚未实现信息全覆盖,整合难,数据集中程度低。造成教育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重复建设现象相当普遍。如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就有中组部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文化部的“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教育部的“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农业部的“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多头投入、多方管理,资金和资源分散,一方面,导致教育信息化整体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分别投入,重复建设,造成建设无序和资源浪费。这已成为阻碍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6.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教育信息化多元投入机制未形成
  目前,教育信息化总体资金投入不足,引入市场机制的多方投入机制还未形成,“脉冲式”投入较多,还未建立持续性、长效性的资金投入机制。且经费投入结构和机制不尽合理,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总之,教育信息化对于我国教育變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深度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在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一日千里之时,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切实解决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奋起直追,加快建设,提升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教育信息化素养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机制的创新都取决于人观念的革新。当前,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这其中,转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首先,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应转變观念,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关乎国家未来,民族素质提升的战略高度,并将之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积极开发和调动教育系统内外的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其次,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为教育信息化创造必要条件。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再次,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信息化观念,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未来、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化的积极意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推进教育教学方式變革。最后,学生要培养现代学习观念,要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转變为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处理和运用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利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主动学习者。
  2.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为教育信息化推进提供物质支撑
  加强和统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建设工程,全面改造、升级和完善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 Sat)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重大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平。建立以CERNET为主干网,省级及以下各级教育宽带网络为接入网和校园网三层次网络环境,并以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为补充,基本实现所有学校教育宽带网络全覆盖。
  增强教育网络与其他公共服务网络的开放度和信息交换能力,尽快实现面向教育信息化的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电话网等多种网络的互联互通、无缝连接和相关服务形式的有机融合,加快实现中小学、职业学校和高校的校园网、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提升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遍布城乡校园和社区教育。
  3.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加强对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首先,要对学校教师、行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全员普及培训,使之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其次,着眼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包括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与学习模式,塑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公民责任感、专业发展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同时,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使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收集和处理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育方法与模式的革新。再次,培养大批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技术人员,负责培训教师,维护硬件、软件及资源库建设和升级。
  为了使这些增强队伍能力的举措落到实处,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首先,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能力。其次,坚持和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继续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制度,并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再次,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人员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吸引优秀信息化人才投身教育。最后,优化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
  4.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才得以展开的。因此,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我国现有各类教育门户网站达1600多个,数量并非不多,但良莠不齐,好的网站不多,可用、好用的教育信息资源更是不足。同时,教育资源共享中的“纵强横弱”、各网站间“互联不互通”的问题普遍存在,存在局部的信息孤岛问题。为此,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国家层面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统筹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建立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及共享机制。
  (1)加强教育信息标准化建设。根据教育和技术发展的需求,需加快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各种技术标准的制订步伐,完善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标准测试认证基地,形成标准推广、应用和保障机制,提高标准的采标率,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软硬件系统互联互通。
  (2)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共享机制。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有效传播是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国家信息主管部门应该在全面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制订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标准,做好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共建共享机制的顶层设计。同时,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减少低水平重复开发,实现最大范围的开放共享。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和各类资源,实现在教育信息网络内,不同信息系统即插即用、系统间相互操作和协调服务,切实解决物理线路互联不互通的问题,实现教育资源全方位、深层次共享与传播,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不断推陈出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局面。   (3)加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建立优质资源库是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国家应在全面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整合各方力量。通过资源建设标准化,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与审查制度。首先,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国家各项工程、计划所形成的信息资源和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单位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清理、分类、加工、整合。其次,在开发、整合、引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成包括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库、教师教育资源库等国家级优质教育资源库。规划建设的国家教育云平台,建成资源云共享模式。鉴于用“库”(指教育信息资源库)与建“库”同样重要。因此,还要开发和完善各种应用系统和各类应用软件,开发“好用”的教育信息化工具,包括网络教育质量监控、师资培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查询系统以及招生就业服务等等,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与文化生活等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应用与创新,促进教育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4)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与综合服务平台。首先,建立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公共存储、计算、共享带宽、安全认证及各种支撑工具等通用基础服务。其次,建立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与地方分中心,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维护、保障资源库的运作和更新,建立惠及全国城乡大、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努力破解基层学校信息化应用的难题。再次,建成智能化电子专门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家-校-户外(SOF)”一体化学习支撑环境。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如不同学科和阶段的教师、学生和社会有需求人员,提供权威的教学信息及个性化、智能化、透明化的咨询及传输服务,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5)建立科学的管理和推进体制,为教育信息化推进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组织保障。为此,一是抓紧研究建立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统筹协调体制。加大政府部门间协调力度,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事权,加强对地方的业务指导,避免重复建设,多头投入的现象。二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的专门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专项经费,促进教育信息化科学有序地发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三是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教育信息化现代监管体系。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环境、专业化的行业监管机构、多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现代教育信息化监管体系,改變政府部门自己制定政策、自己执行、自我评估的格局,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四是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机制。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科技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成果转化,延伸教育信息化产业链。五是加快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订教育管理信息标准,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区的以各级各类学校和师生为对象的国家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各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并实现系统互联与数据互通共享。并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国家级和省级动态监测、分析,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为宏观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提供依据。六是大力推动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建立文件信息、应急处理、行政审批、招生考试、统计决策、监测监管等业务系统,推进主要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办公协同、业务协同、数据协同,全面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七是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电子校务平台,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提升管理效率与办学效益。八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和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审核和技术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数字化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性和教育资源的科学性,加强对网络有害行为的防范能力和不良信息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对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等的预防和应急响应能力,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
  (6)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多元投入和重点倾斜的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次性投入的建设项目,而是需要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因此,首先,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国家投入机制。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使教育信息化投入占教育总投入4%-5%,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以支持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基础性、公益性工程,包括基础性标准制定、基础性信息资源开发、互联网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国民信息技能培训、跨部门业务系统协同和信息共享应用工程等。同时,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推动各级政府充分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等政策措施,规范项目建设,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其次,形成多渠道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是教育信息化战略成功的重要条件。要加快研制教育信息化的融资政策,坚持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投资,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形成多渠道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再次,实施重点投入倾斜政策,缩小数字鸿沟。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倾斜支持力度。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督促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教育信息化课程。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数字鸿沟,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协调制定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和相关教育机构在网络接入等方面的资费优惠政策,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再次,加大对技术革新攻关的投入倾斜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降低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成本,为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入开展提供技术保障,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
  此外,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通过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工程,研发和建立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的云端教室,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导的教育云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受教育和学习的环境,引导和记录每个学生着一个阶段的学习、成长过程。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并推广面向互动教室的好用的智能辅助学科教学软件工具,形成良好的E-learning、E-teaching和E-management相融合的互动、智能化的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革命性變化。教师形成了信息化教学习惯,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良好习惯和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自律性。通过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工程,探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汪丞,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政策法规。
  收稿日期:2012年7月9日
  编辑:小西

推荐访问:对策 教育信息化 深度 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