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初中数学教学视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内部矛盾性,即学习的需要和学生已有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外因,是外部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这种主体作用的发挥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认真看书,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变“讲堂”为“学堂”。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从低年级开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独立阅读课文有困难,教师一般可先进行讲解,学生初步理解知识之后,再让他们认真仔细阅读课本,把教师的讲解与课本有关内容联系起来,看懂课文。首先要看懂插图,看清数准图上各种东西的个数,知道图画表示的意思;其次要看懂算式,弄清计算的思考过程和方法;还要看懂各种练习形式,知道练习要求等。从三年级起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边看书边思考问题。开始要让学生看一段课文或一个例题,逐渐地加到看几段或几个例题。学生经过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再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到了高年级应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逐步独立地阅读课本,学会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
  第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围绕教学要求,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计算、实验、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
  动脑就是让学生想。数学概念、规律、解题方法的获得,应是在学生对足够的数学感性材料加以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认识基础。因此,应让学生积极动脑,缜密思考。引而不发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保持思维的积极状态,达到通过思考获取知识的目的。
  动手就是让学生进行解题、实验、操作,促进各种智力活动,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动口,就是让学生议和讲。议,就是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讨论,这事一种探讨性的思维活动。讲,就是让学生把思维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第三,让学生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难,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在积极活动。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学生开始提问往往缺乏思考性,甚至是幼稚可笑的,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多加鼓励引导。其次,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质疑。提问时间一般可安排在学生阅读课本之后,或讲完重点之后。在讲解时要允许学生插问,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还要引导学生解疑,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概括、选择,使问题更集中,更鲜明。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
  第四,让学生练习。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怎么发挥学生在练习中的主体作用呢?
  要让学生独立作业。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作业,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在练习中碰到一些问题,通过主观去努力,却是有难以解决的,教师可适当指出一些路子,但不能暗示解题方法,代替学生的思考。
  还要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练习前要复习有关的法则、公式,做练习时要仔细审题。还有作业的绝大部分应放在课内完成,如果把大量的作业压到课外,学生必然消极被动,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另外,作业还要及时反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和订正。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两者具有内在联系,是互相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推荐访问:浅谈 中学生 数学教学 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