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素质教育平台登录

  一、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人们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人们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水平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个体素质的内化。
  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人的个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体现出强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强调社会要求与人的发展两方面的协调统一。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完善,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让人们在主动的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更为全面的发展,以对人的深刻认识探索教育成功之路,从而促使人的素质提高。
  素质教育是强调“内化”的教育素质是人的一种基础的、内在基本品质,素质的内源性。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性,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只有内化为人的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这一点应该是前一特点的延伸。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基本素质教育。如果把人的素质分为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培养的重点应在后者。基本素质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奠基工程。是为未来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高校,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造就“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三个课堂”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特点及彼此间的关系
  高等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目前可分为:学校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课堂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校内自主组织开展的将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学术、科技、文体活动和由教师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第三课堂,本文称之为“三个课堂”。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课堂教育无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第一课堂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是教学的主阵地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具有系统性、连贯性、严谨性等特点;但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环境因素也不可避免的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就高校而言,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都在学校里,这种影响对于学生基础素质和心理品质的作用更为突出,单纯的课堂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素质教育的全部范畴。第二、第三课堂侧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拓展和补充,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寓教于乐等特点。“三个课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功能及作用,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2)第一课堂与第三课堂,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实际运用,学生在第一课堂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三课堂得以发挥和运用,反过来又可以起到一个修正和补充的作用。两者彼此互补、反馈,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
  (3)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两者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服从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大局,是第一课堂从教学走向实践的两种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三个课堂”间的彼此互补、合作、协同教育的功能,开拓了课堂教学的视野,丰富了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达到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高度统一。三者服务于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将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验室时间开放、仪器设备和实验项目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作为大学生们最主要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一的各类社团在高校蓬勃发展,学生在校内自主组织开展的将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学习、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丰富了校园和社区文化生活,促进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民主精神,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积极开展第三课堂活动,加强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带动学生与社会接触,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尤其是与企业的接触,带动了科技参与,为学生提供创新性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学术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全面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培养了社会人才,完善个性及专长发展,实现价值多元,促进学校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各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从而使第二、三课堂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凸显出来,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我院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开展的基本概况
  近几年来,我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时间开放,让学生不受实验室、实验学时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自行查阅文献、自行设计一些实验指导书上没有的实验,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一些初级的研究并独立完成实验制作。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帮助作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社团在我院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17个院级社团和52个系级社团,已成为我院第二课堂最为活跃的学生组织之一。各类社团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论学习型的社团,如学院邓小平理论读书会,就是一个院级理论型学生社团,现在发展会员达到了1000余人,各分会以所在系为依托开展活动,统一参加省、市相关的交流与合作活动。第二类是专业学术型的社团。如摄影协会、新闻记者协会、主持人协会、凡石文学社,通常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应用能力,结合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加以应用。第三类是娱乐型社团,此类社团成员大多都是有相同爱好的人,主要目的是共同娱乐,如剧社。第四类则是兴趣爱好型协会,如演讲辩论协会、电子协会,其主要目的是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同时承担有一定的普及任务,通过办班、传授等方式,将某项活动推而广之。还有的主要是给学校、社团或者广大在校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如礼仪队,主要负责在学校有重大活动时的礼仪任务等等。其中,凡石文学社、摄影协会获得省级优秀社团荣誉称号,主持人协会、影视爱好者协会、E代天骄、B&G剧社、传媒化妆工作室等社团极富专业特色,扮演着我院第二课堂的角色。而各类晚会及日常社团活动,都成为了我院学生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们的第三课堂的活动日益活跃。学院内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数量日益增多,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内容不断丰富。院内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已经建成的有18个,其中学院直接管辖的有8个,各系部联系的有10个,社会实践基地承担的实训内容涵盖了学院开设的全部专业。由专业教师直接指导学生综合实验、参与领导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全面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四、开展好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方法和措施
  从我院目前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来看,各类学习、学术、科技、文体活动开展和各类社团的发展并不平衡,就社团的基本情况来看,占到多数的是第三类娱乐型社团,主要功能还局限于娱乐活动方面。
  要满足我院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全方位发展的更高要求,应把素质教育全面覆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为加强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教学环节。逐渐形成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我认为可以结合学院自身办学的特色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提高:
  (1)选派优秀教师指导组织成立几个思想性、理论性、研究性强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兴趣的学术型团队。根据办学特色鲜明的要求,可结合使用培养艺术人才的方法。在师生中推崇出“名人、名师、名学生”的教学思想。挑选并培养一批在广播、电视、新闻等各个专业有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高素质的精品人才,以推动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聘用优秀的教师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选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验课程,以培养、考察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态度和实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分析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利用校园网络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把各种贵重仪器设备和精品课程等信息资源放到网上,让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4)继续抓好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和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与社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推广大学生到企业、到社会去,特别是为高年级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动手的环境,并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自己做一些相关的策划和研究,并撰写文字,形成完整的学习研究过程,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5)实施“精品工程”方案,即以学生的科研课题(或作品)立项为突破口。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申报,经学生课外活动指导教师研究决定设立重点课题和重点扶持课题及一般课题。组织专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或作品)进行评价、筛选,推出精品,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在科研、创作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同时为参加各类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访问:浅谈 实施素质教育 途径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