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别”的语文课:中央贪宫最高级别名单

  国学经典教育在我国中断了百余年之后,近十几年又以诵读形式被推向了高潮。我们也有幸搭上了这趟车。开始的几年,学生诵读的场面很壮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背诵《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每个年级读经的内容都不同。在家长会上,孩子们给家长进行读经汇报。领导视察、来宾参观,我们也表演国学经典诵读。有一次,三年级的学生还穿着古代服装,在社区举行的传统文化宣传中进行了《道德经》全文诵读表演,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和羡慕。
  读经活动赢得了家长认可,也给学校添了彩。可孩子们得到了什么呢?在和学生的聊天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国学经典除了会背之外,没有任何感触。有的孩子背不会,需要靠老师的严格要求才能完成,变成了负担。有人会说这没关系,孩子小时记忆力好,一定要背会,长大慢慢就理解内容了,而且古代也是这样读经的。对古代经典教育我没有太多研究,可我感觉和现在的读经肯定不一样,否则不可能培育出那么多的大师级人物。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从父亲那里了解过一些近代的私塾教育。父亲儿时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他从小读的是私塾。经书是教材的全部内容,要求学生必须篇篇会背。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读,那时是唱读。老师不讲,一是教学生背,二是等学生问。在背诵经典的过程中,学生对经书的内容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困惑,再去问老师。我父亲说私塾先生的学问十分了得,真是无所不知,而且常常给他们出神入化地讲古,令他们十分佩服。我认为这就是主动学习,因为孩子们的“困惑”就是自主学习的嫩芽。而老师讲的就是学生所需求的,是学生最想知道的,也是促使自主学习的嫩芽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这样所学的知识是有生命力的,终生不忘。老父亲90多岁时,还能完整地背诵出《三字经》,还能清楚地记得其中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而现在的经典诵读完全是老师的要求,与孩子没有关系。孩子们只是在表现,在完成老师的任务,在参与日常学习之外的一项活动。他们没有任何关注诵读内容的兴趣,当然也不可能产生困惑,更没有人去提问。即使有学生提问,老师也未必会回答。
  怎样才能使国学经典教育与每位学生产生关系,让孩子们在经典教学中看得见自己呢?2006年,广州汇景新城实验小学的刘晓春校长开始探究让学生“猜”的国学经典自主课堂教学。经过6年实践,国学经典课程已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课程。因此,从2010年开始,山西通宝育杰学校也全面开展了让学生“猜”的国学经典自主课堂教学。因为和每个孩子都有密切关系,国学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喜欢国学课的占90%以上。六年级(3)班郭烨同学说:“国学可是我们班所有同学最喜欢的课了,无论是猜,是听,还是自己说,都是那么有意思,有价值。自己猜了是自己动了脑筋。自己说是自己开阔了思维。而且只要自己想要去猜,就会猜得很好。想要改变自己,就去整洁身心。我们学的《孟子》是最好的典范,国学课是最基础的人生课。”
  一、六个课堂环节,全部都是学生自己的事。
  让学生“猜”的自主课堂,是通过读、猜、证、悟、背、写六个环节来实现学生自主的。完成这六个环节全部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促进每个环节衔接和发展的一双看不见的“推手”。“猜”的自主课堂,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因为,猜错了也没关系。爱猜的孩子眼睛亮晶晶的,求知欲特别强烈。有人曾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他说:“是允许学生学习。”刚开始看到这句话,我还以为印错了,现在想来千真万确。如果我们真正地允许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把孩子们的学习权利还给他们时,他们是那么有能力,那么快乐,令我们震惊!
  读、猜、证、悟、背、写,每个环节都是让学生思维成长的载体。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字词的工具和方法,很快就读通了。“猜”是人类最原始的、最快乐的学习方法,猜谜就是游戏。孩子们都愿意先猜。猜的过程,学生不是在寻觅老师嘴巴里的标准答案,而是在搜索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前学到的知识都会被调动,他经历的生活也在猜的过程中放射出光芒。一次,我听一年级的国学课。当时学的是《弟子规》中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加勉”。在猜“道”字的时候,一个孩子猜“道”是“倒车”的意思,又有一个孩子猜是“到了”的意思,他们都是根据字音猜的。还有的孩子猜“道”是道理、道路,这是根据以往理解的字义猜的。这些还不准确。可这都是孩子们原始的生活经验,与他们自身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没有孩子不积极参与。猜了很多到底对不对呢?孩子们密切关注着。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又一个孩子说:“道”是称道。老师问:“你怎么猜的?”孩子说:“我不是猜的,是查的解释。”老师说:“那我们以后别猜了,直接查答案吧?”孩子们个个都着急地说:“不!我们喜欢猜!”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让我们猜吧!猜是我们的思维体操。”一年级的小朋友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听课的老师们都很震惊。原来孩子们是这么喜欢猜——猜了,对不对呢?要自己去查资料,去讨论,去求证。还要互相谈感悟,直到大家都认可了。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发现原来经常去赞扬别人,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不仅能使自己也优秀,还能使别人更优秀。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同学们都表示今后也要这样做。一位小朋友说,我知道怎样和别人相处了。最有价值的是,这不是教师教的,是孩子们自己感悟到的。
  长达50分钟的课,老师根本不用管理纪律,不用组织教学。至于背和写两个环节,也不需老师强求自然就会了。孩子们说这是自己的课。他们在课堂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小学6年,学生就这样轻松地学完了《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等经典。关键是,他们不仅会背,而且理解了内容。
  二、可以“肆无忌惮”出错的课
  美国最优教师雷夫在介绍自己的“让学生不害怕的课堂”时,我们倍感亲切,因为“让学生猜的国学经典课”,就是可以让孩子们不害怕的课堂。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出错。
  上一年级的国学课《弟子规》,学习“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句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猜:“恩”是摁门铃、报恩、感动、恩情、感恩、恩德、善良、帮助别人、恩人、嗯了几声、有一个大人心里想报恩,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孩子们有的是根据字音,有的是根据字形,总之,每个孩子都在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寻找着自己以往生活中的相似点。   让孩子们猜的时候,老师们才发现孩子的大脑根本不是一个等着你往里装知识的容器,它里面存在着与所学新知识有关系,但不是标准答案的生活经历。比如那位把“恩”猜成“摁门铃”的孩子,依据的是恩的读音。另一个想到了爱因斯(思)坦的孩子,在他的印象中“思”和“恩”很相似。还有一个孩子居然说:“恩是一颗大心,如果是小心的话,就是鸡毛蒜皮,如果是大心,就能驶进船去。”老师问:“你是不是看了《皮皮鲁》?”原来孩子是想到了他的童话故事。这些显然都不是正确答案,但这是“孩子的错”,是他们的生活。因为完全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所以他们个个都能畅所欲言。而“恩情、感恩”这个标准答案是老师的,孩子对它还很陌生,所以需要转换。学生只有从“孩子的错”转换成“老师的对”,才能成为他自己的知识,才能不会再错。
  “孩子的错”和“大人的错”不同,是思维的启动,是“正确”的第一步,也是正确之母。五年级(4)班的李舒展同学说:“国学课让我受用不尽。从前我上语文课总是有点不好意思,生怕出错。自开设了国学课,我的胆子大了许多。现在,我每天最喜欢的就是上国学课,因为在国学课上,我可以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大声地说出来,然后我们又去求证,我们可以自己发现自己哪儿错了,在哪里出了毛病。”
  三、在互相碰撞、互相否定、互相求证中自我完善。
  老师不讲,让学生去猜,而且允许出错,这样的国学课是不是让学生学不到东西呢?不是!因为孩子们根本不愿意停留在错误状态。猜的目的就是一步步地接近准确,追求正确结果的好胜心也是人的天性。最有价值的是,这个“正确”不是老师讲的,是孩子们在互相否定,互相启迪,互相搭梯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自己求证、达成共识。如一次二年级国学课,教材是“人无酬天之力,天有养人之功(《名贤集》)”。学生猜:“天”是老天爷,是父母,是祖国,是地球,是大自然,是宇宙,等等。求证环节中,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孩子说:“父母不是天,因为我们能够回报父母。”另一个孩子说:“天也不是祖国,我们也能够回报祖国。”还有孩子说:“地球也可以养人,我们可以回报地球。”经过一番争论,一些孩子认为:“古人无酬天之力,但现在我们有能力酬天。”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老师说:“你们很了不起,猜了这么多,我这里有个标准答案,你们要不要听?”孩子们大声说:“不要!”他们在享受因“猜”而引发的思维成长的快乐。直到下课,孩子们还在争论着“天是什么”。吃饭时,一个男孩子跑到老师面前说:“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天是上帝。”周亚琛是老师的孩子,回家后妈妈表扬说:“你今天真了不起,还猜了天是祖国。”孩子说:“妈妈,我没猜对,同学说人有能力回报祖国,可人是没有能力回报天的,因此天不是祖国。”孩子们是在互相碰撞,互相否定,互相纠正的课堂上实施了自我完善。
  “猜”已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一遇到新问题,孩子们就跃跃欲试:“我来猜猜!”这与老师们常说的“想一想”是不一样的。“想一想”是老师的要求,而猜是孩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敢猜、能猜、会猜已成为同伴之间的一种时尚。一次,来自北京的专家听了二年级(1)班的国学课。孩子们你也猜,我也猜,热烈主动的学习氛围令专家们十分感动。一位专家表扬坐在她身边的一位小朋友说:“你真了不起,这么会猜啊!”这位小朋友说:“我不是最好的,我们班的×××他猜得可好了,猜对的最多。”专家说:“他为什么是猜得最好的?”小朋友说:“他看的书可多了,我叫他过来,你问问就知道了。”孩子明白要想猜得对,必须多经历。但人生经历有限,孩子们便知道多看书也能移植别人的生活经历。所有的猜都不是照搬,是孩子们把自己的生活和思考转换成新的知识点的过程。国学经典课最有价值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独立灵魂,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
  四、生长出正确做人做事的生命之树。
  三年级的一节国学课,学习了《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通过“猜”孩子们明白了道理,在感悟环节,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其他孩子也说:“我也要正直地做人。”看着孩子们一脸庄重,听课的老师都很受感动。因为“要做正直的人”这个道理不是老师和父母要求的,而是孩子自己感悟得到的。这是一颗完全属于孩子自己的生命种子,它一定会茁壮成长,长成孩子们的人生大树。还有一次,我听二年级的国学课《增广贤文》,那节的内容是“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伤人子”。在感悟阶段,孩子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一个孩子说:“钱多了不好,不要挣那么多钱了,要不会伤人子的。”一个小姑娘说:“我爸爸挣了很多钱,家里请了保姆,什么都替我做了,我很多事都不会,同学们瞧不起我,我很难受。回去后我要告诉爸爸,以后要把钱用在帮助有困难的人身上,要不就会伤人子。我就是他的孩子。”他们言语稚嫩,却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实在令人感动。在国学课上,孩子们生成的是思想,是价值观,是正确做人做事的生命种子。国学课已成为孩子们奠定人生幸福的课程。
  五、小心呵护“猜”的潜能幼苗。
  “猜”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为了探究世界、实现自我发展而自主学习的最原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因此“猜”也是一种快乐、积极的自然学习样态。教育的任务不是教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会学,因为学知识是孩子自己的事。低年级的教师,要把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潜能——“猜”的生命意识激活和唤醒。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人的教育不过是帮助自然本性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所谓培养,实在是夸大了教化的功能。其实我们只要用心地唤醒和呵护,使之不被扼杀就足够了。
  而孩子们“猜”的潜能幼苗,正因为其非常脆弱,格外需要在懂教育的老师和父母的悉心呵护下,才能度过稚嫩期。这个阶段也正值孩子的童年期,一些父母和老师,把教育孩子的主要任务放在了知识点积累和技能技巧的叠加上。一是因为这些内容容易表现,容易被测量;二是主观地认为孩子太小,不可能自主学习,只能靠老师传授知识。而“猜”的自主学习潜能,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常常被忽略——被成人在认认真真地拔苗助长和辛辛苦苦地以己养鸟中扼杀了。也就是说,孩子们“猜”的潜能幼苗,很多是惨死在用“爱”修筑的所谓“人生起跑线上了”。
  让学生“猜”的国学经典课程,能让孩子们从小习惯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它也是让孩子们明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明白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课程。老师们称赞这门课程为“最佳效果的思维训练课、最高境界的道德课、最高级别的语文课”。
  (责任编辑 施久铭)

推荐访问:语文课 最高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