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结合与工学交替,,谱写职教课改新篇章]课改网

  摘要: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两门主要核心项目课程——食用菌生产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例,具体阐述了其“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的举措,内容涉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体系、课外创业协会和兴趣小组,并指出影响教学模式改革效果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职;核心课程;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33-03
  我院为全国高职高专示范院校,其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创建于2004年。经过前期建设与积累,2008年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围绕江苏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诸多就业岗位群,培养能胜任药食用菌生产、植物种苗快繁、农产品分析检测、生物制品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发展江苏现代农业服务。其中,食用菌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两门重要的核心课程,超过50%以上的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从事这两个方向。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并训练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2008年开始,生物技术教研室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以2008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试点。对上述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步骤、有秩序地探索和改革,通过总结和优化,逐渐形成现在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一、“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定义
  所谓“产学结合”是指利用校内实训平台,即校内教学工场、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训练、结果分析、理论阐述、学生再实践的教学过程,使教学做结合,实现核心课程项目式实践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工学交替”即依托江苏农林职教集团平台和校内实训平台,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与工场师傅一起参与真实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活动,或以学生兴趣小组(或协会)为单位,对校内部分实训基地进行承包式经营管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与举措
  1. 以教学工场为平台,模拟岗位工作情境,教、学、做一体化。以往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因时间、场地限制,只能进行一些具体实训环节的训练,如学生在实验室进行食用菌的接种、灭菌等实训,没法参与完整生产过程,掌握的技能自然要大打折扣。2008年我院食用菌教学工场的建成,彻底打破了旧的“课堂+实验室”的教学模式,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能全部安排在教学工场,实现教学和生产一体化。在教学工场,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由教师统一授课,实践环节是把参与试点的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生产菇房,有组织、系统全面地参与平菇和双孢蘑菇两种常见食用菌(具体食用菌品种根据市场行情与趋势决定)的整个生产过程,如表1。此时学生角色类似技术工人,生产要求与企业全程接轨,完全实战演练。通过整个产学一体化教学流程下来,学生对食用菌的生产、管理技术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掌握,而且面对自己生产出的食用菌获得了成就感,极大增强了就业和创业自信。
  能全面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学校系统教学与社会简单技术培训的一个重要区别,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组利用教学工场平台开展一体化教学,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进行以突出能力应用为主的考核改革,考核模式如图1。以国家行业工种标准为依据,并与菌类园艺职业工种证书考核相结合,突出过程考核,让学生参加本课程考核同时获得菌类园艺职业工种证书。
  2. 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与实训生产相结合。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另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我院建有完整的植物组培快繁中心,主要快繁生产园林绿化彩叶苗木(如火焰南天竹)、高档观赏花卉(如蝴蝶兰)及脱毒草莓苗等。与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所不同的是,植物组培课程对学生技能和环境(无菌)要求较高,如果技能达不到要求是不能直接进入组培中心参与实训生产的。因此,植物组培课程前期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快速掌握植物组培基本理论和相关实训技能,为后续进入组培中心进行工学结合生产实训奠定基础。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显然不再适合本课程,课程组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我院的实验实训条件,将原教学内容体系重新设计为不同类型项目,如表2,每个项目包括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工作任务和拓展知识四部分,按照计划学生通常用半学期的时间学完这些项目并经考核合格后,再进入组培中心进行生产实训。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流程是:教师先带领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来掌握实践知识,随后师生共同探究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性知识是对项目中工作任务所涉及知识的补充。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来完成各个项目的工作任务,最后以获得组培苗并完成任务报告结束项目学习。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优点是采用分派任务驱动学习,使学生从以前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方案实施者”、“技能学习者”的角色进行转换,大大提升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与“策划者、主持人”的身份转变。项目教学在时间上一般一周集中安排两天教学,不受正常课时安排限制,合理紧凑,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任务”,教学所需时间比正常教学能缩短一般,可谓事半功倍。实际教学中,我们总结出“八步教学法”,如图2,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使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有机结合。
  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热情和效率上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真正享受到了学习、工作的乐趣。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上,不再机械地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手段,而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使成绩评价更公正、科学,如表3。
  学生完成前期的项目教学内容后,将根据考核情况进入组培快繁中心,工学交替参加不同工作岗位的实训生产。实训生产一般为期1~2个月,有专门的实训教师负责日常工作安排与指导,期间学生在不同岗位要经历轮换,实训生产结束后初步具备胜任组培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能力,为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3. 以创业协会、兴趣小组等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不同核心课程的特点,以组建创业协会和兴趣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工学交替活动,如食用菌协会、组培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协会成员在课余时间也能进入实训中心和教学工厂,参与产品生产、锻炼创新、创意、创业技能。食用菌创业协会是最早成立的,其成员不仅亲自参与食用菌生产、管理,还成立了营销小组,向市场销售教学工场生产的平菇、蘑菇等食用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有些成员毕业后自己创业销售食用菌,如我院创业典型郁宝峰同学自2010年毕业后,凭借在协会期间积累的经验自主创业销售食用菌,目前在句容市区已拥有三家门店,年销售额达150余万元。
  另外,食用菌协会还举行食用菌艺术产品开发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大家利用食用菌(如灵芝)的不同造型,设计制作了系列菌类创意产品,深受全院师生喜爱。其中,2008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陈文同学设计制作的菌类盆景被推选为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果,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现场展览,获得全国许多领导、专家的好评。除食用菌协会外,组培兴趣小组的活动也开展得丰富多彩,小组成员平时帮助教师管理实训生产,提高自身技能,也积极进行创意产品设计开发,锻炼培养创新能力。他们制作了如“试管玫瑰”微型花、间歇浸没组织培养装置等组培产品和设施,获得许多荣誉和奖励。间歇浸没组织培养装置获得了2011年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二等奖,并申报了发明专利。这些创意都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是学生自己跑市场、找材料、搞设计,付出艰辛努力实现的,更显得弥足珍贵。总之,通过课余的创业协会、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将课堂和课余有机的联系起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真正贯穿到整个学习阶段,不分课堂内外,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应有的帮助。
  针对核心课程实施“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几年来,我院毕业生因技能突出、素质过硬,深受用人企业欢迎。如江苏天丰食用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评价认为,本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做事条理清晰、能充分理解工作的内容和职责,毕业生在其单位的不同岗位上均能有较好的表现;普遍悟性较好,遇事变通灵活;能较快地适应并接受企业文化,积极融入企业团队,共同协作;吃苦耐劳,勇于面对挑战和环境的变化。
  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是明显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需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这是合格人才培养、专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因为核心课程教学是难度较大的课题,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开发一个项目或整个生产环节涉及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懂理论、能操作、会经营的专业教师是我们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要使他们既是教师,又是本专业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夏金兰.生物工程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
  [2]李敏,陈芬.食品分析技术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开发[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
  [3]刘桂兰.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推荐访问:新篇章 职教 工学 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