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缸里的金鱼歇后语 [全球核电:“玻璃缸里的金鱼”]

  1908年化学家弗雷德里克·索迪曾欣喜若狂地宣布,隐藏在原子核里的巨大能量将“转变沙漠大陆,融化冰封的极地,让整个世界变成一座微笑的伊甸园。”理想主义者希望,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可以纠正平衡,提供廉价、充足、可靠、安全的电力。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核能未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在不远的未来做到的可能性也不大。核电的未来如同“玻璃缸里的金鱼”,虽然前途光明,但出路不大。
  中国核电:逆势重启
  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决定恢复重启核电建设,在“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暂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另外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
  经济性:不公平竞争
  核电的确十分昂贵。“后切尔诺贝利时代”的现代设计曾被认为可以降低投资成本,但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正在欧洲兴建的少数几座新反应堆已经远远超过其巨额的预算。要让核电发挥更大的作用,要么核电变得更多廉价,要么其它发电途径更为昂贵。从理论上讲,看来后者可能性更大,但英国曾拟议碳底价(约为目前欧洲碳市场价格的4倍),旨在使核电投资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但即便如此核电依然在经济上没有吸引力。
  安全性:100%是个神话
  保证一座核电站的安全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它的冷却,包括那些在人为或者自然灾害来临时通常使用的冷却方法。核工业业内人士总会强调“深度防御”(defense in depth)的概念。核反应堆有大量的安全防护系统。但总的来说这样的做法同样有缺陷,如果进入一个未知的可能发生严重事故的领域,就如现在福岛的情况,所有的断言都是没用的。安全性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外部威胁的不确定性。
  市场化:“鲸鱼的进化”
  市场化永远是推动一个行业发展的最关键力量,但对于全球核电行业而言,政府的影子总是深深的嵌入到这个行业肌理之中,核电运营商和建造商要么是国有企业,要么被各种政府监管所绑架,没有太大自由。尽管几十年来政府在核电计划上慷慨投资,廉价的核电似乎不大可能。监管比较松的领域里,技术创新才容易出现繁荣。然而,核电显然却做不到这一点。鲸鱼的进化永远慢于果蝇。
  公众态度:最后一根“压倒性的稻草”
  在所有国家中,当被监管的行业主要靠政府的法令而生存时,监管就变得更为困难。然而,如果离开政府,私营公司绝对不会选择建造核电厂,因为核电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公众的态度,在大多数民主国家这往往是“最后一根压倒性的稻草”。看看德国的核电站,之前政府认为是安全的,但在福岛事件后予以关闭,公众态度在这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这也给核电工业发出令人心寒的信息。

推荐访问:玻璃缸 核电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