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要敢于主动出击_主动出击

  过去30多年,中国企业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引领下,介入国际化分工、参与国际竞争,在诸多领域形成世界在中国制造的态势。不过,中国制造却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我们缺乏技术、品牌的溢价能力和渠道分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的利益。面向未来,中国企业迫切需要选择国际化的新路径——主动国际化,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结构转变。主动国际化,就是建立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实现从引进外资到对外投资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国内需市场的增强,中国本土市场有条件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并进行对外投资。近年来,开展对外并购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借助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性来嫁接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同行业有形的市场,形成市场的规模、技术、行业资源协同效应,就可以创造更大的对外投资价值。
  主动国际化就是要实现从产品代工、劳务输出中走出来,升级到品牌商品、专利技术国际化的突破。委托生产加工、输出产品劳务,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初级阶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被动的国际化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形式。从低端的被动国际化到高端、主动国际化的突破,关键是品牌的国际化、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在行业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技术、设计、工艺和管理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但一直受制于品牌国际化的瓶颈。近年来苏宁积极探索海外扩张的有效途径,通过海外并购,先掌控海外品牌的连锁企业,通过与苏宁品牌的嫁接,逐渐渗透建立苏宁品牌的海外影响力,凭借制造的优势来收购国际品牌,嫁接国际品牌,这是实现中国本土品牌在海外本土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主动国际化还要实现从简单的劳务输出到企业人才国际化的转变。纵观全球的世界级企业,在人才战略上都实现了两大转变:一是本企业人才的国际化;二是国外人才的本土化。为适应苏宁今后三年全面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苏宁从这两个方面积极筹划,一方面在海外布局研发基地,吸纳国际领先的IT技术、商业设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人才,优化业务和管理平台,培育海外扩张的人才;另外建立全球业务共享的管理平台,以国内管理的后台支撑全球业务的发展,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风险。
  从1998年到2008年,是全球制造产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的10年,是中国参与国际化分工的10年。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随着危机的持续,中国制造面临新的挑战,在国际新分工下,中国的企业需要主动出击,加快资本、人才海外的布局。中国企业具有自身行业能力的积淀,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定能开辟新的篇章。

推荐访问:国际化 出击 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