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阿尔金山大科考】韩路阿尔金山科考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众多的三大有蹄类动物和完整的高原生态系统而著称于世,号称东方的“肯尼亚”。为了解保护区现状,我有幸参与了保护区的新一轮综合科考,2011年12月22日,随着第五批队员冬季考察的安全归来,标志着全部野外工作已经完成。
  接受重任实施综合科学考察
  1982―1984年期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局牵头,多部门参与,对阿尔金山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察,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种群、数量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开展全面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的阿尔金山科考是近年来第二次大规模、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
  考察队组成单位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生态学会和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
  根据以往大型野外科考的经验,大队考察对后勤保障和人员管理压力很大,无法照应各专业组工作,考察时机不能符合不同专业背景的时间要求。因此,本次考察的原则是按专业组的要求,在不同时间组成不同专业分队,在保护区管理局后勤、车辆及人员配合下完成各阶段的野外考察,结合以往考察资料和工作成果,完成各专业组的考察任务。
  劫后重生藏羚羊迎接考察队
  2011年6月7日上午,考察队第二梯队进入保护区,翻越祁曼塔格山时,队员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车辆费力地爬上达坂,从山顶向南眺望,山脚下的阿牙克库木湖,碧水蓝天;湖南的卡尔墩、大九坝草原,一望无际;远处的东昆仑冰山雪峰隐约可见。这就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库木库里盆地,面积4.5万平方千米的保护区就在盆地中。
  下达坂不久,为等候给养车,我与队长商议先开展工作,水文组在阿雅克库木湖边取水样,两栖爬行类组在骆驼山周边调查,资源动物组先期调查动物样线。正通过车载电台与各组联系之际,头车在阿雅克库木湖边意外地发现了三只藏羚羊,一时间考察队员的兴奋点从美丽的高山湖泊和周边的骆驼山及莲花山的自然风光中转向了藏羚羊。许多队员是首次进保护区,没想到先见到的竟是三只藏羚羊。保护区的东部我已经来过多次,从未在这里见到过藏羚羊,见到的多是在保护区的西部和腹地。通过长焦镜头,看清这是三只雌性藏羚羊,正信步走在湖边,齐头平视着车队,似乎在欢迎考察队的到来。
  自从十年前藏羚羊遭受空前劫难,这一动物在高原已很难见到。当时仅为它身上那点绒毛可制成西方贵妇喜欢的“沙图什”披肩,引来了盗猎分子的疯狂杀戮,一时间藏北高原出现大规模的盗猎风潮,据各保护区收缴的藏羚羊皮张数量推测,新疆、青海、西藏的三大保护区中每年约有两万只藏羚羊被猎杀,藏羚羊面临灭顶之灾。
  这一情况引起了国内外有关部门及专家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这一盗猎风暴最终被控制下来。十年后藏羚羊的恢复状况究竟如何,一直是我想知道的,这也是此次科学考察的内容之一,为确保考察结果的客观公正,我们特意邀请了第三方,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长期研究藏羚羊的博士来主持资源动物的调查。
  东部考察藏羚羊种群在恢复中
  第一个目的地是依协克帕提中心站卡,位于东部最大的淡水湖泊依协克帕提湖畔的北岸,是保护区景色最美的地方。海拔3916米,是库木库里盆地的最低处,起初队员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有点难以忍受,但没几天就适应了高原的生活。保护区平均海拔4500米,每个考察梯队先是在东部适应后再转向条件艰苦的西部,这也是这次设计考察路线时的战术动作,很有效,各分队考察下来都没有出现严重高山反应。
  调查展开后,先是在保护区与青海交界处的卡尔秋卡、秋尔卡卡和小沙湖一带。动物组样线调查在队伍最前方,那一大群一大群的藏野驴,计数和测距很费事,致使队伍走走停停,行动十分缓慢,保护区内的动物实在太多了,群体大得让人惊奇,好多人这一生还没见过这样多的动物。更让人惊喜的是刚出中心站不久就见到几只雄性藏羚羊,紧随大驴群的前后,不时出现一队队的雄性藏羚羊,这是多年来在保护区中没有见到的景象,虽然这里是藏羚羊的分布区,但因盗猎和人类的经济活动,这个季节很难见到藏羚羊。而这次考察,这一天就拍摄到四群26只雄性藏羚羊,这还不是动物样线组的统计数量。考察队最东侧进人纳伦果勒河的神奇魔鬼谷,采集到新发现的鱼类。这次东进,后来根据GPS航迹显示,我们不小心进入到青海省的地界。第二天又专程去了小沙湖,除拍摄藏羚羊外,主要想为科学报告的封面和插图拍摄一些素材。动物王国卡尔墩和大九坝草原
  卡尔墩、大九坝连续几天都是好天气。早晨起来,先架设基地电台和天线,十多米高的天线,在营地中非常壮观,覆盖调查区的周围,确保各分队的通倩联络和安全保障。
  早餐后,考察大九坝草原,沿途动物种类相当多,包括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还发现许多鼠兔和猎隼等。我们还沿大九坝河探查了去西部的道路,若能从这里过去,去西部可要近许多了,但这只是冬季的季节性通道。返程中,发现并拍摄到雌性藏羚羊向西迁徙的大群体,过些天可能还会在产羔繁殖地相遇。
  下个目标是南部叫库鲁克皮提力克塔格的山,维吾尔语是野牦牛多得像身上的虱子一样的山,一条样线下来就见到了700~800只牦牛,另一组采集了高山草甸土土样和山溪水样,我们这一组记录到棕熊的精彩影像。午后考察队向东部牛头沟方向行进30余千米,在沟口以北发现十多只野牦牛头骨,据说这是保护区建立前,区域地质调查时猎杀的野牦牛。向北又发现八只的狼群和许多野牦牛、藏原羚。电台上传来消息,另一个组又发现狗獾和熊,还发现大群的岩羊。狗獾是这两次科考在保护区发现的新纪录种。
  在库木库里沙漠的沙湖、沙泉和沙山上发现了许多野牦牛群。但见到最多的还是库鲁克皮提勒克山上的野牦牛群,这里是保护区东部野牦牛最集中的区域。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在保护区野牦牛三大分布区中位居首位。
  在青藏高原,野牦牛和家牦牛的交配增多,已影响到野生牦牛纯正血统的保持。而这里的牧民都不养牦牛,所以被公认为是野牦牛基因最纯正的地方,值得保护和研究。多年来香港“中国探险学会”和国际专家一直在支持和帮助野牦牛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保护区的动物多得无法形容,最多的是冬季。每逢冬季卡尔墩、大九坝草原就如同非洲大草原,无数的藏羚羊、野牦牛和藏野驴在此集群,交配繁殖,这也是考察队冬季调查的原因。再探大沙湖寻找野牦牛的老窝
  6月13日,考察队回到中心站卡,成功地在天气变化前完成远征卡尔墩的行程。返回途中就与队长商议再探大沙湖的计划。
  考察发现,中心站卡旁的野牦牛每天都要翻到对面沙山的背后,这里是不是它们的老窝? 大沙湖究竟是什么模样?这些都是保护区长期以来的未解之迷,我们真想探个究竟!
  求勉雷克雪山前的小沙湖西头有一个出水口,这条沙河延伸到了沙山深处,将沙山一劈为二,与其姊妹湖的大沙湖相接。2008年我们曾试探寻找一条进去的路,但不是在高大的沙山前退了下来,就是被阻挡在沙河泥沼之中。最后只好弃车徒步,顺沙山向西北侧的沙山顶爬去,上去后视野顿时开阔,看见下面的河谷开始变宽,但前方被山梁上的一座山峰挡住,没想到一个小时后到达那里,却发现沙河向北转了,前面又一道山挡住了视线,继续向前结果是过了一山又一山,始终没能见到心目中的大沙湖。
  这次计划从沙山东段北坡选一处低凹处开车上去,由于其他组有别的任务,最终过去的只有我们一辆单车。上去不远,车就开不动了。我们徒步继续向上,没想到爬了一山又一山,整整三座大沙山,山间又是沟谷,等下到底再向上爬,经过三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全组就剩我和于光两人走到了最后的目的地,看到不远处的大沙湖,我们兴奋极了,用望远镜观察湖边的地形地貌,在两湖之间的是一大片沼泽湿地,野牦牛多集中在此。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间风暴和雨雪交加。冰水湿透迷彩裤顺腿灌满登山鞋,越走越累。中午只吃了块压缩饼干,体力透支加上失温,实在不行时就叫住体力还能坚持的老于,让他用瘦高的身驱帮我挡一下风雪,歇口气后再继续向前。好在风雪中没有迷路,来时没感觉有多远,这时感觉腿跟灌了铅似的,眼冒金花,神情已经有点恍惚,打起精神与老于说着话,可舌头却不听使唤,要不是有老于在身边,我随时可能一头栽倒在地。来回整整六个小时的急行军。到了车边他们已回来,发动好车开着暖气等着我俩,上车我就要了一杯热水,此时才感觉身体在打寒颤,哆嗦得无法控制,回到营地就一头扎进被窝,心想着这下就去不了西部了。
  大伙一会儿热汤,一会儿姜汤,我不知何时昏睡了过去。没想到这场雨雪一下就是两天,我们西进的考察一时受阻,我也借机恢复了一下体力。
  铁流西进考察保护区西部
  西进的道路艰难而险峻,考察队在雨雪没有完全停止的情况下,6月16日冒险出发,走了两天才穿过风尘口到达阿其克湖东南岸的目的地。安营扎寨的那天晚上,又一场六月雪覆盖了整个营地,半夜感觉身体被压,透不过气来,才发现大雪压塌了帐篷,敲打半天才使帐篷恢复了基本形状。雪后倒是两天好天气,抓紧时机派出小分队继续南下,向鲸鱼湖进发。
  6月18日下午四点到达湖西北岸,采完水样后向南,各组分别调查,并考察了第四纪火山口。在鲸鱼湖附近发现柯氏鼠兔的一片新分布区。晚上向南10千米处扎营。
  6月20日,向木孜塔格峰下兔子湖营地进发了,这是藏羚羊产羔集群地。我已十年没到达该区域,2010年香港中国探险学会考察队专程来这里也没能进去。
  没想到刚进入这里就被成群的雌藏羚羊挡住了去路,为了不打扰产羔地的藏羚羊,队长下令就地扎营,动物组马上投入工作,动物数量太多,随行的中国科学院博士建议将路线调查法改为定点扫描计数。没想到十年后木孜塔格峰下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增加了这么多,分布范围也扩大了不小,营地周围全是待产的藏羚羊妈妈,三天已观测到两只小羊,表明产羔期已开始。为不打扰这里的宁静,考察队完成任务后就快速撤离了兔子湖地区。
  除藏羚羊外,西部的动物没有东部多,但这里的高原地貌却别具一格,在此仅有的高原喀斯特地貌,被动物的身影衬得更显神奇。藏羚羊的数量和分布明显高于往年,阿其克湖畔的藏羚羊又回到了过去的栖息地。木孜塔格峰下是公认的最大一处藏羚羊产羔繁殖地,许多藏羚羊群都集中在木孜塔格峰下产仔,规模非常壮观。近年再没有发现盗猎迹象。
  后记
  完成藏羚羊产羔繁殖地的考察之后,根据天气的变化,队长决定连夜下撤,考察队经过28小时的连续行军,下撤到了阿达滩检查站,就在下山那天的晚上,西部山区就下了一场强降雪,再晚一点我们就会被困山中。
  这次考察,不仅三大有蹄类动物的数量让人心生欢喜,还有许多动植物方面的新收获:除新纪录种外,还有多个新种发现。这里的鸟类记录由80多种,增加到120多种,植被种类在300种左右,还发现四个新纪录种属,未发现植被或植物群退化现象……
  随着冬季最后一次野外考察的完成,综合考察的野外工作全部完成,观察和计数到的三大有蹄类动物明显高于往年,这时藏羚羊已开始集群交配,明年会有更多的生命将在此诞生。期望这次阿尔金山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将开启保护区新的未来……

推荐访问:阿尔金山 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