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 [画境杂说]

  许小农:1951年出生,回族,著名书法篆刻家许亦农之子;现为中国美协山水高研班创作中心画家、江西西江印社副社长兼篆刻理论部主任、江西洪崖书画院秘书长、南昌民革书画院副院长、南昌画院特聘画家、台湾大汉书画院艺术顾问。
  1999年,入选中国美}办主办“纪念孔子2550年全国美术展”;
  2005年,入选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主办“‘西部风韵’中国画名家邀清展”;
  2009年,入选民革中央“全国名家庆祝建国60周年书画邀清展”、中国国家画院与四川山水画研究中心“全国山水名家学术邀请展”;
  2011年,入选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文化部艺术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
  唐仪风元年,岭南法性寺住持印宗对僧俗讲经。殿外风起,幅动,印宗说:世间万物都是禅机,汝等说殿外是风动还是幡动7听者或答“风动”,或答“幡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六祖慧能自殿外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众家自心在动”。以此悟画理,这不就是纵吾、直抒胸襟吗?悟通山川之峻势,心究草木之华滋,从而画自己的心中山水之境。故清之画僧石谷奚云:画者,吾之天游也。
  绘画能提高人的修养和境界。陆俨少
  辈子研究古人,李可染辈子搞创新,研究自己的线条。绘画线条都应源于书法,有位名家说过:“画到极处便是写,写到极处便是画。”儒家尚仁,佛门尚慈悲,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此种境界极适于画家。教授画家陈玉圃说:“古人认为清心莫若寡欲”。因为寡欲则无贪,无贪也就没有必要去为了贪欲而挖空心思,甚至以性命相搏。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才有以后的作为。
  画山水其实是在画自家修养,画技巧和精神层面上的流露。在天津学画时,学者教授梅墨生对我们说:“画家不能心急,要提倡大器晚成,一锅粥熬三四十年的大画家有的是。”这讲究的是“内功”,是“陈香”。决定一个画家的学养品位和趋向,在于技艺层面的高低,更在于其背后的整体艺术修养的积累和厚度。画与书法的转换关系,读书与画论,金石与诗赋,涉之愈深,获之愈丰。“佛无相,法无常”,攀登精神不止,则定能到达心中的艺术殿堂。
  陆俨少先生曾说:“中国书画上能说明白的,往往是不高级的东西,而说不清的地方才是精华所在。”解之精僻,析之风趣。能悟此处者,画境当有大的升华。近年的山水创作中,我在师古人和师自然之间游走。写生和临摹只能得山川之形,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领略其精神,以求达到画面上的形和气韵的统一。气韵生动我虽不能至,但孜孜以求心向往之。
  好的笔墨是在宣纸上的一种散步,用笔从容不迫,方能挥洒自如。用笔之道和太极拳道一样,绵绵不断而又行云流水;笔墨求松动,画境求严谨;所谓“气厚乃苍,神和乃润”都是指意境、笔法和墨韵的质量而言的。前辈论绘画:“作画须有古,临古须有吾”。这个吾指的是个人的绘画语言、个人的绘画面貌和思维。“以无言表达有声”,“画有法,画无定法”。能悟前辈之语渐行渐深者,才能有所收获。
  淡定是一种平常心,微风出禅意,淡泊中见道。笔墨是长期修持中出来的,其山水艺术探索的高低,终体现在画面的境界上。作山水画当以大自然为师,写生过程就好比酿酒,要经过发酵才能在画上体现出来。画出灵性,不落寻常套路,是为“道法自然”。佛门规矩里早得度者为尊,世上礼法中先闻道者为师。我是晚学者,当以传统为尊,当以前辈为师。画画很需要平常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至于走到什么高度,走得有多远,不用太操心,只要无愧于心就好。

推荐访问:画境 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