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果:办中国最好的民办教育]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

  从零开始到拥有在校生3万多名,办学十八年为国家输送了十六万名毕业生;从只有十几名教师到拥有2000多教师;从只有几块黑板、几支粉笔,到拥有现代化园林式的两个校区,开设本、专科专业70多个,拥有图书200万册,先进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00多个;从不具备颁发国家学历文凭,到具有直接颁发国家普通本科学历和学位资格;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全国民办高校排头兵……
  只用了十八年时间,“�天”成了中国民办教育的一个奇迹。也成为江西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
  “十八年香樟成林教书育人,八万里江山磅礴博学图新”,江西�天学校以办学设施、人才培养和综合声誉等多项指标排在第一的优势,连续三年在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连续三年在中国民办大学竞争力排行上高居榜首。
  “我感恩于我的社会和生活,我走过的路,生活给我最大的恩赐,就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笑谈之中,于果为我们解密了“�天”的发展之谜。
  理念:“助残扶弱平民教育”
  于果说,首先,我们有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坚持“助残扶弱,平民教育”。
  1978年高考,于果也曾是“干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生之一。当时,他的高考成绩高出分数线40多分,而没有被录取,原因是他的腿不行。“那时候考生多学校少,90%的学生落榜,我的一位同学,考了几年都没考上,便跳河自杀了。”
  亲身的经历,使于果深深地体会到,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进不了大学,对于做梦也想步入大学殿堂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后来,当他掘来第一桶金时,他就毫不迟疑地办了一所学校,初衷就是帮助那些和自己一样的落榜生、贫困生能圆大学梦。
  办学之初,于果拿出30万元设立了“于果扶贫助残奖优基金”,这笔基金的受益者之一是“全国十佳少年”四川无臂姑娘成洁,于果资助她从自考大专到本科,再到读研、工作。
  于果说:“我把用在宣传上的钱,用在为残疾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办实事上,这就是最好的宣传。”他进而指出:“这种人文关怀,对学校教育也有帮助,班里有一两个残疾学生,就会有结对小组去帮助他们,整个学校的助人为乐的风气也形成了。这是用钱买不到的,也是宣传不来的。为什么有很多家庭困难的和身体残疾的学生投奔到‘�天’来?就是因为‘�天’有一个好氛围,‘�天’的老师、校长不会歧视他们。”
  在“�天”办学18年中,于果设立的基金已经支出3000多万元,资助了3000多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于果还拿出200多万元,在江西修建了4所希望小学;如今“助残扶弱、爱心‘�天’”已经成为�天人的自觉行为。
  坚持发展 做大做强
  “发展就是硬道理。”“对民办学校而言,发展不发展都有难处,但是再难我们也要发展。因为,发展中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发展才有希望,不发展就是死路一条!”
  用不断发展来做大做强,这是“�天”巨变的决定性因素。
  于果说:“民办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这就决定了我们‘探索精神定要有,创新精神不可无’。可以这么说,我们发展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创业的经历就是创新的经历。”
  办学18年,作为“中国民办教育拓荒者”的于果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创新的实践。他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推出了一系列诸如零距离“订单教育”、大型全国性校园招生咨询会、生活指导老师进驻学生生活园区、院级领导向全院教职工述职等新举措、新办法。“正是这一个个创新活动及其成果,帮助我们打开了局面,克服了困难,赢得了优势,打响了品牌,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所以说,探索和创新是‘�天’发展的根和魂。它伴随我们走过了艰苦的但也是成功的发展之路。”
  抓住机遇 敢为天下先
  要想发展还要“先人半步”,敢为天下之先。
  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天”率先成立了党团组织,建立了第一个党委;第一批建成自有校舍,第一个为教师办理五险一金和职业年金;第一个引进博士;第一个进入普通高校序列;第一个建成新校区……
  “机遇往往就在你面前,”于果对记者说,“‘�天’建设新校园的决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是法律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南昌建立高校园区,是政策的机遇;银行融资是资金的机遇。我们看准并抓住了这些机遇,‘先人半步’建起了新校园,就取得了优势。”
  他还说:“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规模发展的同时,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高质量,我们就强不起来,现有的教学规模也无法巩固,就难以持续发展。”
  “发展不是叫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要发展自己,就必须始终保持实干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
  “把一只手按在市场的脉搏上”
  “民办高校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发展的动力和根据依然在市场方面,所以,我们始终把一只手按在市场的脉搏上。”于果如是说。
  “面对我国目前需要大量的高、中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我们打算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从文凭本位转到能力本位上来,使课程体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使水平与文凭相统一,使培养与作用相一致,培养出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面向市场培养人才,这是“�天”办学的一个特色。
  于果说:“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是关系到学校发展、学生个人前途、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出不去,就进不来,学校也无法生存。所以,学生就业的问题,我们其实比他本人及家长还要着急。”
  于果认为,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有四个着力点。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他告诉记者,“�天”已经打造了一支较强的就业指导队伍,有博士、硕士、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几十名,并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同时,营造创业文化,广泛宣传“�天”毕业生中创业和就业的先进典型,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启发和感染。
  第二要坚持“专业跟着市场跑、课程围绕岗位转”。为了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天”着意研究市场,抓好专业建设,从刚开始的服装设计、会计、文秘、幼师到1996年的计算机、机电一体化、商务英语等,以及为迎合我国加入WT0对人才的需求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到如今的汽车检测与维修、高级护理、动漫设计等专业,无不是应市场之需而设置的。
  “�天”有个好传统,就是从于果开始,院系领导每年都要走访用人单位,看望毕业生,了解企业岗位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了解企业领导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建议。
  第三是广拓就业门路,推行“订单教育”。据了解,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天”已经和20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富士康、华硕等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于果说:“这种‘无缝对接、零距离’的教学形式,已经在‘蓝天’大力推广,先后已经有几十家企业与我们联合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用产学交替的学习方式取代原有教学模式,为企业零距离培养人才,走出了办学新路子。”
  第四要干方百计提高毕业生的素质。于果说:“学校好比是工厂,学生好比是产品,是产品就有一个适销对路的问题,也有一个质量优劣的问题。”怎样才算质量合格呢?于果说:“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不能以文凭为本位,一切都要看结果。能力强了,就业就强,就业强了,教育就成功。”
  当我们仔细品味于果讲的这四个着力点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蓝天”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年年都在95%以上了。
  自强不息:原动力
  于果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蓝天”的创业与发展;党和人民一次次给予于果荣誉一一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等,极大地振奋了“蓝天”的师生员工。以于果为榜样,以“自信、自强、创造、创新”为“蓝天”秉持的精神风范,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
  于果说:“在‘蓝天’,每个人都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努力缩小着同别人的差距。蓝天有国家一级、省内最佳的驾驶培训中心,有国家级的数控技术示范基地和全国一流的汽车技术中心,有省内民办高校最大的图书馆,一流的体育馆和剧场,有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有获得全国大奖的青年学生……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一种威力无比的原动力,是动力之源、创造之源、奇迹之源。”
  于果说:“如果没有国家圆我的办大学之梦,我便永远圆不了那么多青年人的上大学之梦。‘蓝天’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有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
  谈起蓝天学校未来发展蓝图和对中国民办教育未来瞻望,于果对记者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20多年,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未来中国一定会诞生一批如哈佛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当然,路还很长,这需要许多和蓝天学校一样的民办大学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努力。对于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推荐访问:最好的 中国 民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