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的颤音_

  摘 要:巴赫的音乐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该曲是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奏鸣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持久和广泛的影响,更在于它融汇和归纳了巴洛克整个时代的美学见解,音乐风格以及创作技法,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关键词:巴赫音乐的意义;小提琴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88-01
  一、巴赫音乐的意义
  巴赫的音乐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巴赫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并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这种复调音乐思维方式,恰恰是在主调和声音乐发展到相当水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复调音乐思维方式,它并不同于过去带有教会调式痕迹的复调音乐,其中有清晰的和声结构与功能。正是巴赫在复调音乐领域集大成的做法,终将其发展到完美的地步。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结果因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但却欠缺后来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结构上清晰。此外,从和声的发展来看,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是巴赫最后确定、成型的。
  巴赫的音乐巧妙地将短小的音乐动机用两条或更多的旋律加以叠加,加以发展,最终汇成一个壮美宏大的世界。他的音乐宇宙通常是从一个中心点蔓延开来,用一些简单的元素构建起来的。任何一个细微的素材最终都可能发展成一座高耸的巨厦,给人以无限的神奇之感。他的器乐作品既是对旧的、复调的、对位的音乐世界的总结,又是时一个新的、主调的、和声的音乐世界的开启。这些作品连同他具有新教精神的声乐作品一道,将人对上帝的敬仰、对尘世的眷恋、对生命的热爱融为一体,建立了古典音乐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创作背景
  1.巴洛克奏鸣曲的发展
  奏鸣曲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它的前身是文艺复兴时期称为坎佐纳的器乐曲,奏鸣曲从16世纪末开始到巴赫去世的18世纪中为止,经历了种种变化,这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也正是巴洛克音乐的始与终的历史时期。晚期巴洛克奏鸣曲的手法与中期的差不多,但长度增加到大约350小节,奏鸣曲套曲和每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日益规范化。
  2.《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创造背景
  该曲写于奎顿时期,属巴洛克音乐的晚期阶段,随着小提琴地位的逐渐突出,作曲家开始为小提琴专门写作音乐,在此时的小提琴音乐中,奏鸣曲则成为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当时所产生的优秀小提琴奏鸣曲,并被誉为这一时期小提琴奏鸣曲的典范作品。
  是巴赫将自如流露的即兴旋律与严谨的结构融合在一起,两种不同性质的特征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正是巴赫的独道之处。宏伟的气势中包含着有层次的和声结构,又融汇于旋律之中,和声的变化推动着情绪的起伏,低音都含有和弦运行的动力,高音又重叠在即兴的旋律中,正是这种即兴式陈述与严谨结构的对抗中,展示了巴赫创作特征的独特魅力。
  巴赫的创作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只属众多作品之一。但它却是巴洛克音乐史中引人注目的作品,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持久和广泛的影响,更在于它融汇和归纳了巴洛克整个时代的美学见解,音乐风格以及创作技法,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作为小提琴独奏曲,它无疑是一首最难公开演奏的小提琴独奏作品之一,这不仅是纯技术上的困难,它要求演奏者的东西更多,主题的几个和弦,应全部应用提琴的全部强大音响,宽阔并接近管风琴那庄严宏伟的风格。要真正深入理解这首乐曲的音乐内容,才能揭示出每一个变奏的特点。
  三、《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音乐分析
  1.三首奏鸣曲
  三首奏鸣曲有着几乎相同的结构,四个乐章,慢-快-慢-快,第二乐章是一段精美的赋格,第三乐章是主调的关系大调,第四乐章为两段体,每段有重复,这三首奏鸣曲间的关联性越来越严谨。第一二号奏鸣曲第一乐章都是自由歌唱的,第三号却是由一个附点动机发展的严谨结构。第二乐章赋格,第一号赋格主题是一个小节,第二号是两个小节,第三号是四个小节,长度也明显越来越长,插入段也越来越少,第三号插入段并非完全自由的而是主题的变形,由是可以看出越来越严谨与复杂的架构。在奏鸣曲的前三个乐章,巴赫大量使用了复音技巧,要求小提琴家同时在两到四个声部上同时进行,这在之后小提琴协奏曲的华彩乐段中也常常可以听到。而在最后一个乐章,巴赫使用单音的织体,使得与其后的帕提塔有更好的衔接。
  2.三首帕提塔(组曲)
  在帕提塔中,巴赫对复调的使用相对较少,并不是奏鸣曲中的赋格那样真正的复调结构。三首帕提塔的前两首从标准的晚期巴洛克组曲结构发展而来,整首曲子使用同一个调,每个舞曲乐章都是两段体,每段重复。在第一首帕提塔中,巴赫用布列舞曲替代了吉格舞曲,并在每首舞曲后加上了一段变奏。而在第二首帕提塔中,巴赫在标准的四个舞曲章节之后加上了那段著名的恰空舞曲,二十四段高难度的复音进行变奏使这首曲子成为小提琴史上最著名的炫技作品之一,这首长度及份量上都远超过前四首的恰空不免令人联想起贝多芬的op.130,以大赋格总结前五乐章的作法。第三首帕提塔则像是各种舞曲的组合而成,很例外的是这首有前奏曲, 也是这三首中惟一的前奏曲,舞曲风格的加人丰富了乐曲的内容,同时也使各乐章之间个性化的对比更为强烈,这种对布局的巧妙构思,充分显现了作曲家非凡的音乐天才和智慧,巴赫却使用了与前两首大不相同的法国风格的组曲结构。
  
  参考文献
  [1]梅纽因.梅纽因论小提琴[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苏]尤・伊・扬凯列维奇.小提琴演奏与教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