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有人认为初中生要考的课程多,平时作业量有时候大,学习负担重,没时间也没必要预习课文,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其实,课前预习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都是在自我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另外,时间也是挤出来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去自读感知课文。
  那么,怎样去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呢?笔者的见解是:
  一、预习的重要性要明确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
  有些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能定期复习,就能提高成绩。其实,这还远远不够。教育家叶圣陶说:练习阅读的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前,学生得先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对本单元、本课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对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等做到心中有数,明确目标去听课。另外,预习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上课时可以留些时间让学生针对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质疑,先让同学交流讨论,师生再共同解答。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反之,如果课前不预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只能机械地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运转,心中既无目标又无方向,完全处于盲目状态,而且对难度较大的课文和比较深的问题,由于课前一点不了解、不熟悉,课堂上会不容易对老师讲的内容一下子就接受,更难以透彻地理解,这也是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譬如笔者在教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之前,先引导学生预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然后再指导他们分时分别预习这五课内容,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将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带着问题去听课,在老师的提示下化解疑难。这种方法对他们独立地阅读课外其他议论文,较准确地解决文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帮助很大。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对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二、预习的方式可多样
  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可采用多种方式,并灵活运用。笔者有时设计好预习提示,这些提示是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提出的,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逐一思考完成即可。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提示预习范围和做具体要求,放手让他们自己预习,并在第二天上课时提问他们从课文哪些方面着手预习的,是否发现本文与学过的其他课文在写作上的不同点。如笔者在提问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认真预习的学生除了将难认的字注了音,词语的意思弄明白,课文的层次理清外,最主要的是在文中找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结合时代背景,感悟到抗战时期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而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布置他们预习时不作过高的要求,让他们在通读几遍课文后,能划出不熟悉的字词,能查阅字典,标明注音和意义,并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即可。如在学习鲁迅先生写的《社戏》时,对一般学生只要求他们能了解文章的线索,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的乐土?看戏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教师上课时再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地讲解课文,同时做好师生互动的环节,这样就容易让学生领会到文章的深刻内涵。若单靠课堂学习,只能跟着老师的进度跑,穷于应付,哪来得及去体味课文内容呢?
  另外,对一些文辞优美的散文,也不设置预习要求,利用早读课边听课文录音边欣赏,上课时可提问:文章美在哪里?你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再让学生品味文章的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很快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学生兴趣浓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三、预习的时间可灵活
  由于学生的各科常有课外作业,为了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学生预习的时间可以课内、课外结合,这样既少占学生课外时间,又便于教师当面指导。课堂上完不成的可在课外完成,因为课堂四十分钟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在新课教授前让学生预习十分钟课文,将通读课文的任务放在早读课上完成,借助工具书解决一定数量的生字词则放在家里完成,在自读课文的同时划出疑难之处并进行初步的思考,准备上课质疑。另外,引导学生还可以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将下周所上的几课内容同时预习,这种方法,既能对这一单元所选的几课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又很少占用平时的时间。要是担心预习的内容遗忘了,课前几分钟再翻看一下预习记录。如指导学生在预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几篇散文时,笔者利用刚开学学生作业量小的机会,让他们多花时间去阅读课文,结果他们发现这几篇散文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了托物抒情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并做好对要求背诵的段落的准备,写好预习笔记。
  所以,只有合理地、灵活地利用时间预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消除学生的惰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预习的反馈应适度
  既然有预习,就必须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检查作业。如开始上课时提问学生:你们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们踊跃发言,老师及时地给予归纳,接着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他们朗读中对字音、句子停顿的处理和熟练程度上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
  在检查学生预习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会更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事先写好一些重点词语,鼓励一些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上黑板给其注音,之后师生共同订正,特别表扬一些的学生。这样既能对学生的预习成果定性,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及时调整本节课所要学的一些内容。
  另外,对预习内容的检查不宜占太多的时间,不然就容易喧宾夺主了。可以采用边讲新课边提示的方法,让学生在吸收新内容的同时,对曾预习过的内容进行回忆、整合,从而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授《马说》这一课时,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早读课已指导学生听课文后朗读),发现有读音不准的地方及时纠正,再鼓励他们质疑,接着进入新课的学习,边讲新课边让学生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样既完成了新课的教学,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强化了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
  所以恰当合理的反馈方式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预习过程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所有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逐步增强。认真预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身体会到预习带来的好处,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浓了。
  总之,“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有质量的预习,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将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教师对有些内容不必详细讲解,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潜力也能充分地被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丁莉娟,赵志�.上好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许慧安徽巢湖市第四中学238000)

推荐访问:预习 有助于 语文学习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