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感兴趣的事_22岁教授,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在中南大学的校园里,刘路匆匆而过,黑色风衣,黑框眼镜,腼腆的笑。几天前,他或许只是大家眼中的“路人甲”;但现在,即便特意戴着遮阳帽,仍有不少人能认出他,他的照片早已伴随着他的出名传遍网络。
  3月20日,中南大学数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刘路,因破解“西塔潘猜想”,被学校破格聘任为教授级研究员。这个22岁的小伙子,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正教授”。在媒体长枪短炮的围攻中,他把头深深埋在了风衣的领子里,“我不是天才,只是喜欢。”
  
  腼腆的《哈利?波特》迷
  
  刘路说话声音极细微,仿佛在自言自语。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当他从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手中接过100万元奖金时,表情也是淡淡的。
  生活中的刘路,斯文腼腆,有点不合群。晚上,大学寝室一般会开“卧谈会”,刘路很少参与讨论,有时,大家正聊得火热,他会突然冒出句冷笑话。刘路说他并不是个高傲、冷漠的人,但朋友的确不多。“我也想交朋友,但我性格太闷,大家觉得我比较无趣吧。”
  在同学们眼里,刘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术男”:“他如果不在寝室,就一定在图书馆。”“大一时,他每天晚上都看数学论文,还是英文版的,而且看得津津有味。”“同学问他题目,他的思路也与别人不一样”……
  刘路的室友刘洋告诉记者:“刘路可以为了一个数学问题,饭不按时吃,觉也不按时睡。有一次,我半夜两三点醒来,他还在看书,一大早起床,发现他已经不在寝室了。”而刘路说,那并非常态,他一般是每天睡七八个小时,很规律,“不过,我的确希望自己能像‘吸血鬼’那样,不用睡觉。”
  “学术男”并不等于“书呆子”,在数学之外,刘路的生活并不枯燥。他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忠实粉丝,尤其喜欢女主角赫敏;他听流行音乐,喜欢王菲和梁静茹的歌,休息或走路时都戴着耳机;他爱下棋,同学们热衷的韩剧、电脑游戏,他从不参与,“还不如找人下上一盘象棋有趣”;他还喜欢运动,跑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他都挺拿手,在学院运动会上,他包揽了400米和1000米两块金牌,使人们对这个少言寡语的男生刮目相看。记者留意到,身高1.7米的他,体型看似瘦弱,饭量却不小,他戏称这是因为体质好。
  
  应试教育的抵触者
  
  刘路的家在辽宁大连,他的父亲在一家国企的后勤部门工作,母亲在起重机公司担任工程师。他的父亲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没有“狼爸”、“虎妈”那两下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没有什么先进的理念,也很少辅导孩子功课。
  刘路对数学的热爱起源于初中。初三那年,他读完了《古今数学思想集》的前两册(全书共4册),该书全面论述了各种数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据说颇为高深艰涩。高一时,他就已开始阅读英文版数学书了。据他的高中数学老师回忆,“刘路很少会按部就班地学习,喜欢提些‘怪问题’,他的数学思路敏捷而独特,跳跃性强,解题步骤和思考方式往往出人意料。”
  每次数学考试,刘路都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别的同学好几步才能推算出的结果,他一步就到位了,步骤极其简略。可判卷是按照步骤给分的,刘路没少吃亏。在高中学校600人中,他的成绩有时能进前30名,但有时也掉到200名以后。这样的成绩可让父母“没少上火”,“高中三年,他把大量时间用来学数学,其中有很多都是高考不考的内容。我们觉得这有点‘不务正业’。”但刘路不以为然,“只要有兴趣,就能迎难而上,不用太注重分数和结果。”
  2008年高考报志愿时,母亲希望刘路能报考工科,实用、好就业。但他就是不从,从一本到三本全填了数学专业,并最终被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录取。
  刘路心里或许也有一份无奈,“我是应试教育的抵触者,所以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别人质疑我,我只能默默地忍受。我想要呐喊,却无话可说。我不敢说某某成绩不好但也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因为我不是某某,这样的理由只会招来更多嘲笑。”
  “灵感一闪,问题就解决了”
  
  在大二的组合学课上,老师不经意提到了“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而刘路那阵子刚好在思考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激起了他平静生活中的小涟漪。
  那年暑假,刘路开始系统了解该定理。他通过自学获知,该定理是数理逻辑“反推数学”中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数学研究是“从公理到定理”的,反推数学研究则相反,是“从定理到公理”。拉姆齐定理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找一个最小的数n,使得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L个人互不相识,海内外有不少学者在进行该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研究。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针对这一定理提出了“西塔潘猜想”。这个猜想让刘路深深着迷,之后,他每天花五六个小时在上面。
  2010年10月26日,正在上自习的刘路突然想到:把之前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就可证明“西塔潘猜想”。他赶紧跑回宿舍,连夜运算,用英文写出证明过程,“论证没花太多时间。灵感一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定要总结点什么,可能与我平时的积累有关吧。没有诀窍,就是一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突然间想到了就做到了。”
  随后,他以“刘嘉忆”的作者署名向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投稿。刘嘉忆是刘路进入大学后给自己改的新名字,他不大喜欢“刘路”,一来听上去像个女孩,二来重名的人多。他曾到派出所申请改名,但未予批准,因此,平日里同学都叫他刘嘉忆,但他法律上的姓名依然是刘路。
  2011年6月,《符号逻辑期刊》主编给刘路发来电子邮件:“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的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最终被你解决,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你的证明如此漂亮,请接受我对你研究成果的祝贺!”
  众多著名研究者十多年都没有攻克的“西塔潘猜想”,被一个毛头小子用两个月给解决了。有意思的是,在这前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刘路的老师和同学竟然都不知道他曾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投稿,也不知道他的成果引来了好评如潮。刘路解释说:“学术的事情,没什么好炫耀的。而且我在投论文之前跟同学提到过这个学术问题,我看他们兴趣不大,也就不想多说了。”
  
  “教授”头衔引发争论
  
  发现刘路的是中南大学博导、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有一次,他在南京遇上了数理逻辑学界的老前辈丁德成,丁德成兴奋地告诉他:“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个好苗子啊!”和刘路见面一交谈,侯振挺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想收他为学生。之后,侯振挺联合中国科学院李邦河、丁夏畦和林群三位院士,分别致信教育部,建议破格录取刘路为研究生。2011年10月,中南大学特批刘路硕博连读,并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培养方案。
  真正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的,是此后刘路被纳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头衔是“正教授级研究员”。以往,一个讲师要成为教授,按程序至少要经历10年。除了“名”,中南大学还给了刘路“利”:100万元奖金,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另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条件。记者了解到,这笔奖励类似于高校为吸引人才开出的“安家费”,一般只有欧美顶级“海归”进副部级重点大学才能得到这样的巨奖。
  父亲得知此事后,担心大过喜悦,“他太年轻,学历也不够,怎么当教授?”其实,和他父亲一样怀有疑问的人并不少,“仅凭破解一道难题,就给一个正教授研究员是不是奖励过重?题破解得好,不等于整体知识水平就达到了教授的水平。”但也有人认为,“现在,人才选拔、职称评审越来越程式化、功利化,不少研究人员沉迷于跑课题、抢项目,真正的科研创新反而受到冷落。刘路的例子未尝不是人才培养的一次探索。”
  校长张尧学对刘路充满信心:“10年不考核他,我也相信他每天都在努力做研究。”他也表示,这么做,只不过想向优秀青年人才发出信号:学校惟才是举,而不是惟学历和资历。
  这几天,刘路正忙着“搬家”,住到学校安排的职工宿舍。同时他还在为另一件事犯愁:世界顶级名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给了他录取通知书,但他还没想好去不去。“伯克利录取我的是理论数学方向的专业,而我想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调整到应用性的‘数据挖掘’上去――我并不功利,倒不是为了追求实用才选的这个研究方向,只是感兴趣而已。”
  
  编辑:李雪 美编:黄浩 编审:张勉

推荐访问:感兴趣 只做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