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群体是通胀最大受害者:收入通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通胀,分别是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平均涨幅为3.8%),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平均涨幅为6.0%),2010年7月至今。前两次通胀的时间跨度分别为12个月和20个月,而本轮通胀预计将会持续三年左右,CPI同比上涨超过3%的态势会一直延续至2013年甚至更长。
  本轮通胀持续时间长,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很大。
  
  低收入群体的反应强烈原因何在?
  2011年CPI在5.5%左右,同1978年至2010年CPI年均上涨5.4%相当,仅从上涨率而言,并不算高。但是,普通民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反应却比较强烈,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本轮物价上升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推动,因此对恩格尔系数较低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较大。
  第二,通胀具有不利于低收入群体的财富分配效应,会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时,使低收入群体雪上加霜。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轮物价上涨又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这无疑会增加低收入群体的不满。
  第三,负利率政策导致银行存款缩水,损害低收入群体利益。
  第四,物价上涨伴随房价飙升。
  鉴于中国的温和通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通胀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影响不同,对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损害较大,因此统计低收入群体CPI,以便据此调整低保标准或对低收入群体发放物价补贴显得必要。
  
  通胀条件下应如何改革
  
  中国现阶段面临经济转型任务,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需要切实推进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问题在于,这一改革有些方面同治理通胀相一致,有些方面则并不一致,需要在治理通胀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才能逐步推进。
  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治理通胀的要求相一致。中国经常实行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这容易造成资金的过度需求和投资的过快增长,进而引发通胀。本轮通胀就主要源自2009年以来的天量货币投放。之所以能够投放庞大的资金,原因是资金的成本较低,亦即利率较低。所以,利率市场化对于治理通胀最为有效,然而,政府为了保增长,却时常对此裹足不前。
  低利率政策还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和错配,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所以,为了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有效治理通胀,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负利率状态。这同时也有利于理顺居民收入分配关系。
  另一方面,“转方式、调结构”还要求积极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但是,在通胀抬头、物价上涨过快的条件下,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往往会引发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加剧通胀。
  中国天然气价格严重偏低,早已是各方共识。2011年初,由于物价上涨趋势明显,一些试图提高天然气供应价格的城市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一举措。换言之,在通胀条件下,这类价格改革只好推迟,这显然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
  2005年和2006年中国CPI上涨率分别只有1.8%和1.5%,然而,当时中国却错过了价格改革的大好时机。因此,未来在治理通胀取得一定成效,物价涨幅较低并得到控制之后,就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当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需要逐步进行,避免对CPI的涨幅影响过大,尽可能将其控制在一两个百分点的范围内,亦即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此,经过三五年的努力,逐步理顺资源产品价格,使市场得以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转方式、调结构”将会取得实质性成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推荐访问:通胀 低收入 受害者 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