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就是为了减少企业的风险,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本文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含义,运用的必要性,以及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谨慎性原则合理运用的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必要性 应用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时,会计人员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应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即在不影响合理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权益的做法进行会计处理,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更加稳健。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必要性
  1.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和应用,其根本的依据是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指除了企业经济活动具有的内在的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外,还包括会计核算上的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运用会计估计,对于这些估计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就必须做些假定。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约束因素。 为了抵消企业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过分乐观,谨慎的倾向是必要的。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可以得到的会计信息比其他可以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会计人员应试图权衡这些信息和其中的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提供信息,使报表使用者能更全面地预计到企业面临的风险,减少盲目的乐观。
  2.企业高估资产、权益和利润比低估更加危险
  因为高估资产、权益、利润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使企业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以后的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缩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从这个角度看,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资本维持,即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谨慎原则,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预先估计入账,待费用或损失发生时,由于已经提前预计,就不会使企业经营成本造成忽高忽低的混乱。
  因此,谨慎性原则对于提高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1.对各项资产计提减值预备
  包括坏账预备、存货跌价预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预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预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预备、固定资产减值预备、无形资产减值预备、商誉减值预备、在建工程减值预备等。并规定长期资产减值视同永久性减值,一经提取不得转回。
  2.新准则增加了有关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的规定
  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治理部门在判定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合理谨慎的估计。新准则增加了有关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的规定。
  3.对于收入的确认标准更加谨慎
  将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之一。
  4.谨慎原则
  在借款费用准则中,指出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三项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借款费用才能开始资本化,体现了不高估资产的谨慎思想。
  5.对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改为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公允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之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体现了谨慎性准则。即可适度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损失,而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和或有收益。
  三、谨慎性原则合理应用的建议
  1.规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相关条款
  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可收回金额”等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资产和利润的核算留下了较大的可操作性空间。因此对谨慎性原则的相关内容、条款给予细化,明确其具体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限制具体业务操作时的空间范围,挤掉人为的虚增资产和虚增利润的水分,从而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
  2.加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协调一致
  谨慎性原则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推广和运用,首先要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税法在资产确认、货币计量等方面口径尽量保持一致,缩小两者之间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差异。其次,税法政策要逐渐深入到企业经济的实质。与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合理运用营造适度的外部环境,使财务报表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3.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为了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企业应注意调节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即“谨慎性原则应在不影响可靠性、相关性的前提下作出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因此,可靠性、相关性是制约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基本前提,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应首先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矛盾时,应根据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定。假如不确定性程度较高,则优先考虑前者,以确保资本保全。假如不确定性程度较低,优先考虑后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谨慎性原则与可比、一致性原则相矛盾时,优先考虑前者,同时把影响后者的会计方法变更及影响程度在会计报表附注作出全面陈述。基于此,政府的相关部门有必要出台相关的会计准则,为谨慎性原则运用提供更有力的法定依据。
  4.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职业判断会导致选择方法及其所产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同,最终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判断。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做出全面陈述。
  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职业判断能力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企业会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职业判定能力提高了,才能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和判定时,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
  6.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的存在,内部人都有动机进行会计利润调节。为了减少这种倾向,有必要引进外部监督机制。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专业人士能够对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合理程度进行评价、监督,保证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同时,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内部牵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弱不当利用谨慎性原则的动机。
  7.改善企业外部环境
  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种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应用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原则的本质。“极端”的谨慎性原则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地揭示,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实行新《制度》和新准则后,企业在会计政策方面的自主权增大了,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谨慎性的会计政策,需要会计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人员加强专业理论学习,重视会计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财会人员才能灵活运用谨慎性会计原则,使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制度,2001
  [2]龚巧云.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财政论坛,2002,(8)
  [3]克明.谨慎性原则:运用问题分析及建议[J].财务会计,2009,(9)
  [4]莉杰.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9)
  [5]郝淑娟.浅议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2006,(4)
  [6]杨庆洁.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商场现代化,2007,(5)
  [7]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7,(2)

推荐访问:浅析 则在 谨慎 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