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需处理好几个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摘 要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要解决好课程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问题,要解决好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教学衔接问题,要解决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重复问题,要解决好讲授历史知识与思想引导问题衔接问题。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被列定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上好“纲要”课,让它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笔者结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粗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要解决好课程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问题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70多年的历史,这个历史时间跨度比较大,内容多,其中许多重大问题需要用较多的课时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虽然教材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但专题较多,逻辑性和理论性很强,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史论结合,情理有度,做到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实在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纲要”课是2个学分,即周学时是2课时。当前许多高校此课程开出的课时最多也只有36课时(因为教学周是18周),而有的学校是32学时,甚至还有学校只开出28课时、26课时。如果全面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今天的历史,即使是36课时也讲不完,总是前面很详细,后面很简单,给学生感觉是老师没有按教学计划授课,后面的讲课是敷衍了事(这是学生向教学督导反映我上课的问题之一)。造成这样的误会,就是因为“纲要”课普遍存在教学课时少与课程内容多的矛盾。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其实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指出,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准确把握这样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就能解决好课时少与课程内容多的矛盾。《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是所有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它的课程重点是讲史,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方面都做详尽的叙述和论证。要注意的是,讲史要注意史论结合,要升华为理论。讲论也离不开历史背景,否则,就不能讲深讲透。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的基础上,突出讲授有助于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有关历史情况和历史经验。与之关联不紧密的,可以从简或从略。这样既可以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要解决好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中学《中国近现代史》教材近50万字,而且图文并茂,课时非常充裕。而历史史实都是一样的,高校“纲要”教材里的内容在中学阶段也基本都讲到了,这里就有一个如何避免重复的问题。而且,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分文理科的,在高考压力下,文科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要好一些,而理科生又对历史知识比较陌生。但到了大学阶段,尽管有文科、理科不同专业的设置,可“纲要”课是全校的公共必修基础课,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同样的教材,甚至有的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即一个课堂上可能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这就给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带来了非常大的难题,讲浅显的历史知识不能满足文科生的需要,不讲基本历史史实又不能使理科学生理解。即使在纯文科学生集中的课堂里,也难以避免大学阶段的讲授和中学阶段的重复。所以这也是在教学过程感觉必须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更要注意弥补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使他们能在原来所学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由小学生讲故事,中学生讲历史,发展到大学生讲理论,使他们认识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切实把握这个主题、主线就能把两个阶段的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大学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更具有生动性、现实性和理论性,侧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述,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要解决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重复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注意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的联系及区别讲授“纲要”既要注意避免与中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重复,也要避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重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容易发生重复的就是“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两门课。
  第一,要搞清楚两门课之间的联系。其一,两门课尽管起点不尽不同,但是终点却相同。“纲要”起点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概论”起点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两门课终点却都是到现在。当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也可以延伸到1840年鸦片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讲,两门课起点也是相同的。其二,两门课都是主要讲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当然,《纲要》重点在于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而《概论》课则侧重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与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其三,两门课的一些章节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只是讲授角度有别。例如,《纲要》教材第五章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的第三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与《概论》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中的第一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纲要”与“概论”讲授同一个问题,很难避免重复,要搞清“纲要”的重心在于讲授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对探索道路的理论不要展开,而“概论”则重心在于讲授革命道路的理论内涵。讲授思想当然也离不开历史背景,所以在讲授时一定要对“纲要”课程有全面的了解。
  第二,要搞清楚两门课之间的区别。这两门课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纲要”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概论”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要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为什么中国只能选择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侧重于科学的理论分析。当然,“纲要”课程重点是讲史,“概论”课程重点是讲论。要注意的是,讲史要注意史论结合,要升华为理论;讲论也离不开历史背景,否则,就不能讲深讲透。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两门课理论性和知识性的关系问题。“纲要”与“概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内政、外交、党建、革命与改革等问题,每个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理论和知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对此,我们认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应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读物,应当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分析三大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背景、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上,帮助大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理解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实践下,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深化了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四、要解决好讲授历史知识与思想引导问题衔接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都有初步的了解和把握。但是他们有的受到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有关的道理,使他们释疑、解惑、明理,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近年来,有人鼓吹否定革命的“告别革命”的思潮,认为革命只起破坏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是非问题,有的同学对此也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如果在教学中不把这个问题解决,那么学生对今天革命的成果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认识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讲清楚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说明不以革命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就不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不仅要讲清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而且还要讲清历史上革命与改良的问题,康、梁的改良主张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从根本上解决不了中国独立和富强问题。孙中山搞革命方向是对的,但它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没有彻底成功,这就为中国后来的“三个选择”提供了历史借鉴。又比如,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也是大学生十分关注并且感到困惑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同学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这说明这些同学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没有弄清楚。教学中必须花力气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要应用具体的历史资料,说明外国势力来到中国,虽然在客观上对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起过某种刺激作用,但是它们的目的,不是为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是把中国变成自己殖民地、半殖民地,以便掠夺中国来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讲清这些问题,对于帮助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类似这类的问题还有许多,例如,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近代中国是不是一个对世界开放的国家,现在的对外开放和近代的开放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怎样看待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是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早知现在,何必当初”?这些也都是大学生十分关注并且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在讲解这些问题时,不仅要帮助他们释疑、解惑,而且要帮助他们学习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观察历史、明辨历史是非。为了使讲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向大学生作调查,了解一下,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哪些问题已经弄清楚了,哪些问题还没有弄清楚。这样,我们的讲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对学生真正有吸引力。□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2]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3]任晓伟,陈答才.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特征.思想理论教育,2008(9.)
  [4]龚书铎.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若干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好几个 纲要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