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素质教育_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登录

  【摘要】   素质教育是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一词,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概念。�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74-01
  
  
  总的来说,素质就是人们在从事各项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它主要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也将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当我们对素质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便进一步明了了我国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素质教育这一新思想的目的。�
  下面,笔者以个人的粗浅之见,谈一谈中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
  1 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
  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想的提出,有一个逐步明确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初,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实际状况,提出了"加强双基"的要求。接着提出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后来又提出了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思想的提出,虽没有冠以"素质"一词,但实际上已涉及到素质的某些方面。�
  其次便是"素质"一词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提出和经常性地运用。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后来"素质"一词又在中央有关教育方面的文件、政策中多次出现,但此时还没有提到素质教育。真正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则是在第三阶段,亦即80年代后期。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11期发表了言实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可见,素质教育这一思想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是在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
  2 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的确定,是教育部门预期的、基本的教育成果和规格。中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素质发展所要达到的水平在数量及质量上的规定。因此,在确定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依据。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为实现这个目的而规定的教育总方针,它应该是我们制定中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要注重基础教育的性质。因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基础,所以说,基础教育的性质应该是制定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三是应注重素质的内容及层次。只有根据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层次的科学分析,同时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使之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因此,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中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化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态度,使他们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审美等本领,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中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确定中,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但我们认为归纳为以下几种则更为恰当:第一,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它包括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第二,文化知识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智力能力的提高以及兴趣特长的培养等。第三,价值观的教育。包括理想、人文精神、消费观念、民族性等方面。第四,生理素质教育。包括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体质体能的锻炼和提高,坚毅、勇敢、守纪律等优良品质的培养。第五,进取发展的素质教育。激发中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鼓励他们奋发有为。第六,心理素质的教育。主要指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七,劳动技能的教育。指对中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教育,劳动组织及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教育。第八,审美教育。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能力、艺术知识、艺术才能、高尚情操以及鉴赏力、情趣、创意、境界等方面的培育等。第九,挫折教育。主要包括人生挫折、残缺家庭、贫困、病残、艰难时世等的教育,培养他们勇于在逆境中成才的坚强信念。
  4 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优化培养方法�
  当我们确定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之后,怎样实现这一教育思想,优化培养方法是教育者应该进行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采用激励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优化培养方法。当然,激励的方法很多,这里,我们主要谈以下几点:第一,知识激励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求知的阶段,而各种教材的内容又是各科知识的精华,所以,教育者可利用这些知识固有的吸引力,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第二,故事激励法。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适应于历史、语文课的教学。第三,竞争激励法。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取竞赛的形式,减轻学生们的疲劳,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第四,辩论激励法。在课堂中,有些问题可采用让学生自己开展讨论的方法,使他们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若进行讨论后仍得不出结果,再由老师进行讲解,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第五,新奇激励法。中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心理特征,对事物富有新鲜感,因此,教育者应抓住这一特征,在课堂中突出一个新字,以此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好像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总之,教育者应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得心应手地学习素质教育要求的各项内容。

推荐访问:浅谈 素质教育 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