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75-01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人们长期养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工作习惯等。我们这里所研究的是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于他的一生都是受益终身的。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对他自己很重要同时对整个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讲卫生的人将对社会、其他的人造成危害。
  1 “习惯”形成的生理学说�
  1.1 条件反射理论。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当内、外部的条件刺激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多次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能引起一定的顺序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时间和每一个在前的活动就成了后一活动的刺激因素,使机体为后一活动作好准备,机体大脑皮层经过这种有秩序的刺激多次反复后,其反应出现就越恒定精确,此时,神经细胞能在消耗最少的情况下收到最好的效果,神经系统形成条件反射,就形成了大脑皮层活动的动力定型,这也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即“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了一个稳固的联合。也就是说,一个人所以会表现出各种特殊的习惯,乃是由于一定的情景刺激和他的某些有关的动作在他的大脑两半球内形成了巩固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他在受到这一类情景的刺激作用时,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化地会进行这些有关的动作或行为。巴甫洛夫指出:“显然,我们的任何方式的教育、学习、训练,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长系列的条件反射。谁都知道,已知的条件,也就是一定的刺激作用,与我们的行动所建立的,所获得的联系往往纵然受到我们的故意的抗拒,也会倔强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这个道理。�
  1.2 强化理论。
  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同种刺激的反复出现。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进行多次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而且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熟练,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任何优良的习惯都是需要而且可能有意识地来加以培养的。我们知道,“在大脑的两半球的兴奋,最优越的区域内新的条件反射容易被形成,而且分化也能被有效地养成”。因此,一个人只有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或培养,才可能迅速地和精确地形成各种优良的习惯。一个人要想有意地养成某种优良的习惯,就必须坚持既定的决心,在有关的情况下毫无例外地去进行某些适当的动作。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某种情景刺激和他们某些适当的动作在他的大脑两半球内迅速地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说,他才有可能真正养成某种有关的优良习惯。�
  1.3 内化学说。
  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内化学说认为,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就是说,教育活动中向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都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内化”把它们转变为素质之后,才能成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内化的好坏与教育效果的大小成正比。在习惯养成教育中也同样如此,只有把教师提出的种种教育要求,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后,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1.4 可持续发展学说。
  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可持续发展学说,其内涵到九十年代中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以最初针对资源与环境发展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上,各国首脑签字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和提高人民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2 习惯培养的原则�
  2.1 全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任务,在实践中,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得到习惯形成的培养,决不允许放弃一个学生,使他们丧失养成良好习惯的机会。从而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习惯”体系。�
  2.2 科学性原则。
  用于研究的理论必须先进可靠,用于实验的方法必须科学可行,确保研究与实验成果的科学性和推广性。同时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发育特点分层次培养,分阶段要求,避免教师按个人卫生习惯随意要求学生。�
  2.3 民主性原则。
  教育的民主性是达到理想教育境界的保障,只有在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情感、意愿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创造力。在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采取学生易接受的形式,使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避免采用严厉,有损学生人格的教育方法。在良好卫生习惯养成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自尊、自信,激发动机,能动发展。�
  2.4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的每一种美德或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不要认为学生会在“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情况下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力戒简单化的做法,克服急燥的心理,要严格按照过程模式的五个阶段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的每种行为经过训练成为经常化、自动化的习惯。�
  2.5 自律和他律的原则。
  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好心及内心的自觉,而不是靠外力的强制。他律是指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道德规律,使人循规蹈矩。学生习惯形成必须经历由外在控制过程转向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过程。杜威说过:教育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但是他律是自律的准备和转化的必经阶段,两者既是不同质的阶段但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6 知行统一原则。
  在实施模式时,要注意做到知行统一。知行不统一,是传统德育的一大弊端。造成学生“言行不一”、“前后不一”等问题。所以,我们构建的过程模式着眼于学生习惯形成的全过程,注重训练的程序化、序列化,较好地做到知行统一。�
   常言道:“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由重复制造出来的,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

推荐访问:浅谈 养成 中等职业学校 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