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季电影观后感 昂山素季:她的国度

  2011年11月底的一个下午,缅甸仰光,茵雅湖南岸大学道54号。阳光刚刚好。   66岁的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站在自家庭院里,一场茶聚已临近结束,但仍不断有年轻人过来和她谈话或者合影。她依旧头戴鲜花,向每一个人微笑。她的眼睛依旧明亮,当她看着你时,你能感受到目光的力量。
  仅仅在一年多前,这还是一块外人不得踏足的禁地。在那栋看上去有此陈旧的两层白色小楼里,昂山素季被缅甸军政府陆陆续续软禁了超过10年,而在这个被围墙、铁丝网、铁门和湖水包围的院落之外,“昂山素季”也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敏感词。
  英国记者Justin Wintle曾在《完美囚徒》(Pertbet Hostage)一书中,讲述了一个令人颇为感慨的故事。当时,在仰光的昂山博物馆――昂山素季之父昂山将军的旧居里,所有关于素季的照片都已被清除干净,只有一张昂山全家的合影除外,那时素季还是个不到两岁的小女孩,站在她的两个哥哥旁边――Wintle在这里停留许久,“她是最丑的那个。”旁边的官方讲解员告诉他。参观快结束时,当他们再次路过那幅合影,Wintle听到讲解员自言自语:“她一直在为我们受苦。”他故意问:“你是说最丑的那个?”“是的。”讲解员说,“她是最美的。”
  但军政府的高压政治,并未让人们忘记他们的“夫人”,而如今,他们已经可以公开表达这种情感。2010年11月,缅甸举行了20年来首次全国大选,一周之后,昂山素季获释。2011年3月,军政府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了由议会任命的文官政府,同年8月,宣布将推行民主的总统吴登盛,出人意料地会见了昂山素季。至此,“昂山素季”基本脱敏,她重新回到报纸头版和杂志的封面,在仰光街头,几乎到处都是摆满昂山素季画像的小摊。
  2011年11月,昂山素季递交了参加2012年4月议会补选的报名表。1988年至今,在以“民间人士”身份进行长达23年的“非暴力”抗争之后,这是昂山素季首次竞选公职。
  “现在要说改革能带来什么,有点为时过早,不过……我们不能让怀疑阻止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对缅甸的变化,昂山素季说。
  “国父”的女儿
  作为昂山将军的女儿,昂山素季最终能够成为缅甸政坛的明星人物,并不出人意料。
  1947年遇刺身亡的昂山将军,是缅甸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和缅甸军队的创立者,几乎受到所有缅甸人的爱戴,堪称“国父”。时至今日,仰光最大的市场、最重要的街道和最大的体育场仍都以“昂山”命名。
  1988年,刚刚从英国返回缅甸的昂山素季,之所以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很多缅甸人来说,她的面庞和眼睛,很容易让人想起昂山将军。
  而在南亚和东南亚,政治有时是一项家族事业――当万众敬仰的政治领袖去世或被仇杀后,出于对“第一家庭”的膜拜和同情,其妻子或儿女往往在民众拥戴下,沿着亲人鲜血铺成的道路,一步步走向政坛。这就是所谓的“孤儿寡母”政治。
  不过,在43岁之前,昂山素季似乎并未表现出对政治的太多兴趣。1960年,15岁的她随任外交官的母亲离开缅甸,先求学于新德里,后在牛津大学取得了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她还曾短暂任职于纽约联合国总部和不丹外交部。1972年,她与英国学者迈克・阿里斯结婚,此后多数时间她与丈夫生活在牛津。如果说那时她希望为祖国做点什么的话,除研究缅甸历史和文学,无外乎为它建一座图书馆,或推动一项学习项目,等等。
  但1988年4月,因为母亲病重,昂山素季28年来第一次回到缅甸。而缅甸国内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也最终改变了她的人生。当年夏天,缅甸军政府向游行人群开枪,数千人被杀,举世震惊。此次事件最终促使素季走上了政治舞台。“当我最初下决心参加民主运动时,更多的是出于责任感。”昂山素季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但同时,我的这种责任感和我对父亲的爱密不可分。”
  这一年的8月26日,在仰光大金塔前的广场上,昂山素季发表了她的第一次演讲:“我们需要第二次独立斗争。”一个月后,她联合其他几位支持民主的军官成立了全国民主联盟(NLD),并开始在缅甸全国发表演讲,倡导公民不合作,呼吁人民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夫人”的道路
  虽然借由“孤儿寡母”政治传统走上抗争之路,但昂山素季并未把鲜血与仇恨当作自己凝聚民意的发动机。“我不希望民主运动以仇恨为基础。”她告诉记者,“我希望它能基于一些更正面的情感,比如,对于未来的信心,相信我们的国家未来应该变得更好。不论何种情况,要达成国内和解,你不可能依赖仇恨。”
  她美丽、优雅,带着西方式的直率,却又是一个笃信佛教、极为自律的缅甸女人,然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坚定与勇气――采访中她经常用到“desirable”(更可取的)这个词,这么多年来,她一直相信缅甸应该拥有一个更为可取的未来,人民应该拥有一种更为可取的生活,历经挑战,从未动摇。
  她承袭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传统,但在她看来,对非暴力的坚持有着更为实际的理由:“我反对暴力的主要原因是,它会形成仰仗武力改变政局的不良传统……从长远看来,非暴力斗争更好。也许它花的时间更长,但带来的伤痛也更少。(以暴抑暴带来的)愤恨和仇视会一直冒着泡沫,人们彼此仇杀,这些(伤痛)不会马上就消失不见的。”
  1989年7月,军政府软禁了昂山素季,并试图把她刻画成“叛徒”、“奸商”、“瘾君子”、“帝国主义的傀儡”、“西方时尚女孩”以及“耍政治特技的公主”,但人们只是把这些当作笑话。
  “某种程度上,军政府成了素季最大的免费宣传员。”Wintle在书里评价说,“从政之人都难免犯错,军政府把她软禁起来,让她无法行动,但也让她永远不会犯错。”
  可以说,过去20多年间,昂山素季虽然失去了自由,但却始终身处缅甸民主运动的精神中枢。这也是为什么,1962年以来,缅甸军政府历经叛乱、民族分裂和西方经济制裁而巍然不倒,却把这个头戴鲜花的纤弱女人视作最大的敌人,并且,在23年的对抗之后,主动与其和解。
  2012年4月,缅甸议会补选在即,若无意外,昂山素季将会当选议员,并首度出任公职。人们期望着这小小的权力与她巨大的影响力相结合,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是我的生活里第一次看到光芒。”一位曾经的政治犯说。但人们也在担心,现实政治需要更强的领导力,也需要更多的妥协,这些年与外界接触有限的昂山素季是否能够应对?而她“圣徒”般的形象,在现实政治中会否反而成为阻碍?
  “从政之人,不应考虑个人荣辱,为了国家,我宁肯被利用。”她直言不讳地说。而参选议员只是个开始,“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希望做的事情太多了,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事情都做完。这不是一个政权更迭的简单问题,这是重建整个国家”。
  但作为一个女人,昂山素季“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和我的两个儿子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或许,她不愿提及的更深的伤痛是,丈夫阿里斯已于1999年去世,她却未能与他见上最后一面。
  当记者问道:“你希望你的儿子们如何评价他们的母亲?”
  “一个慈爱的人。”昂山素季说。

推荐访问:国度 昂山素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