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样频率 [淮河淮南段水质监测现状采样频率的合理性探讨]

   [摘 要] 淮南市环境监测站是国家三级监测站,在工作中承担大量的监测任务,工作十分繁重,科学安排监测时段,满足国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淮河淮南段水质例行监测为样本,利用历史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主要污染因子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现状监测频率、时段分布的合理性。
  [关键词] 水质监测 质量保证 趋势分析 采样频率 相对误差
  
  1.统计方法与分析设计
  1.1统计方法:水质参数的平均值(年、季、月)能够反映水质变化的趋势,因此,用统计法重新设计水体的监测频率时,应首先求的该水体在原采样点上按一定频率,对某项参数经过多年监测的均值()和方差(),使调整后频率测定的平均值()以一定的显著性水平(),落入由历史数据估计的置信区间内。监测频率(n)和相对误差 E为表示频率设计允许的误差:
   当数据样本较小时,以s近似代替,并用t分布统计量代替,则:
   1.2分析设计:根据淮河淮南段水体纳污和监测断面分布情况,设计选用三个主要监测断面;样本分析因子选其污染特征显著、环境管理重要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区间为连续五年时段内的监测数据;分别以不同监测断面、不同监测因子,在每年12次监测频率的现状条件下对其监测数据样本的相对误差进行计算,按照环境质量保证统计学原理,从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角度分析现在的淮河水质监测频率是否满足环境质量管理技术要求。
  分析河流:淮河淮南段。
  分析断面:峡山口断面(对照断面)。
   分析时段:2006年至2010年,每月一组数据,全年12组,分析时段共采用60组监测数据。
  分析因子: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2.结果与分析
  2.1计算结果:计算结果如1表。
  2.2分析:对照上表计算结果,按照国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技术要求,监测目的规定设计相对误差一般情况必须小于20%,从中可以看出,在95%置信水平下,淮河淮南段各断面每年12次,即每月一次对三个断面监测采样频率状况,(1).三个断面水质对污染因子高锰酸盐指数监测数据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从质量保证可靠性上看非常好。现采样频率能保证监测数据落入历史数据估计的置信区间内,准确反映淮南段水质状况和历史变化规律。(2).从淮河水质现监测采样频率对监测项目氨氮数据来看,各采样断面监测数据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2%、16%、30%。从质量保证可靠性上看分别为好、较好、稍差。因此,必须在淮河枯水期,通过对某些断面,特别是对新城口断面增加对水质氨氮因子监测频率,才能使监测数据满足质量保证要求,反映淮河水质变化客观规律。
  3.小结
  3.1 淮南市环境监测站对淮河淮南段每年12次的监测频率,基本能保证监测数据满足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多年水质监测,能够较好反映淮河水质内在本质和水质变化趋势的客观规律。
  3.2.在淮河枯水期水量较小、污染相对严重时,应通过加大对水质氨氮因子监测频率,提高监测数据反映淮河水质变化趋势准确性,满足监测质量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奚旦立 环境工程师手册环境监测卷,1998年8月,第一版.
  [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1984年4月,第一版.
  [3]阎吉昌 环境分析2002年5月,第一版.
  [4]生物统计学,1984年1月.

推荐访问:淮河 淮南 采样 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