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城市规划建设的指标体系建构]国际化大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及分析

  摘 要:围绕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提出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命题,从国际化城市与全球城市、世界城市的内涵比较分析入手,对国内外国际化城市的分类标准和国际化城市量化评价的研究进行综述,建构了我国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国际化城市;全球城市;世界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The encompassment our country most cities proposed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proposi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ity and the global city, world city conno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btaining, carries on the summary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ternationalization city classified standard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ity quantification appraisal research, has constructed our coun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target system.
  Key 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city;global city;world city;appraisal;target system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1-28(5)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推进,跨国商品流动、服务交易和资金流动的规模加大,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关系日趋密切。从1990年上海在我国率先提出了国际化城市目标以来,我国有超过100个地级以上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要建设国际化城市,需要弄清国际化城市的内涵是什么,国际化城市与全球城市、世界城市是什么关系,国内外对国际化城市评价开展了那些研究。本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提出了国际化城市规划建设的指标体系。
  1 国际化城市的内涵
  1.1 国际化城市、全球城市与世界城市
  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的。目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国际化大都市是指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实力和相应的认可规模,并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国内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城市。
  对于世界城市,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一流大都市。他认为世界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①政治权力中心,它不仅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的所在地,还是各类专业性组织和工业企业总部所在地;②商业中心,它通常拥有大型的国际海港、大型国际航空港,并是一国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③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它集中了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④信息汇集和传播中心;⑤不仅是巨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⑥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全球城市一词由沙森(Saskia Sassen)于1991年首创,与巨型城市(又称超级城市,megacity)相对。全球城市(Global city),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沙森认为,全球城市是全球化过程在某个国家集中的战略空间体现,是全球经济动力系统与该国、该城市特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2 概念的辨析
  全球城市或是世界城市是国际化城市的高级阶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化是指跨国商品流动、服务交易和资金流动的规模加大,使各国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进程。因此,凡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活动参与到全球化过程,尽管参与程度不同,但是对于这类型的城市,其实都可以界定为国际化城市,不同的是,国际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于像纽约、伦敦、东京这类型的城市,属于全球国际化水平最为高端的。因此,全球城市也好,世界城市也罢,属于国际化城市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化水平达到很高的城市形态。
  全球城市与世界城市在内涵上比较接近,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之所以说内涵接近,首先,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都是国际一流大都市,这就有别于一般的国际化城市;其次,无论是世界城市还是全球城市,更多的强调城市对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达到较大的程度。全球城市在表述上更多的强调城市对全球经济活动的控制、决策和影响能力,而世界城市在表述上突出的是该城市在世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超然的独特地位(“当代世界中独有的特色”,沙森)。
  2 国际化城市的类型
  2.1 常规分类
  根据国际化城市职能不同,按照常规的分类,可以将国际化城市分为综合性国际化城市和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城市两大类。综合性国际化城市主要代表城市有: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城市又分为政治型、金融型、工业型、文化型、旅游型、宗教型、总部型等。政治型代表城市有华盛顿、日内瓦等;金融型代表城市有法兰克福、苏黎世、洛杉矶、香港、新加坡等;工业型代表城市有芝加哥,它是美国五大湖地区最大的工业中心;文化型代表城市有雅典、罗马、开罗等;旅游型代表城市有维也纳、巴黎、悉尼等;宗教型代表城市(一般通称国际化城市)有耶路撒冷、麦加、梵蒂冈等;总部型代表城市有日内瓦、纽约等。   2.2 国际“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的分类
  2009年,国际“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将全球242个世界城市分成5级12段。处于顶级的世界城市被公认的有纽约、伦敦和东京三个城市。除了三个顶级城市之外,还有顶级B段的世界城市,如:巴黎、芝加哥、法兰克福、香港、洛杉矶、新加坡。根据该小组的研究结论,世界城市不仅仅有分层,在不同层次上各个城市的内涵和职能也不尽相同,有些城市是综合型的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有些城市是金融中心,如:阿姆斯特丹、香港;有些城市是物流信息中心,如:芝加哥、米兰、法兰克福;也有些城市是历史文化中心,如:马德里、罗马、柏林。
  2.3 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的分类
  1999年,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以英国列斯特郡拉夫堡的拉夫堡大学为基地,尝试为世界级城市定义和分类。GaWC(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将世界城市划分为α、β、γ、high sufficiency以及sufficiency级别,最高级别为α++级。以下是2010年α、β、γ级城市名录。该分类强调以国际公司的“高阶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法律为城市排名,在衡量指标方面,一般以城市设有多少提供金融及顾问服务的跨国公司营业处来进行排名。
  3 国内外国际化城市评价标准
  3.1 国外关于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的发展
  国外对城市国际化的研究主要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彼得·霍尔在《世界城市》一书中对国际城市进行了诠释,提出了国际城市应具备的七大特征,但他提及的特征是反映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成为国际城市的功能基础。接着,美国学者弗里德曼1986年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说”,给出了7项指标用来衡量世界城市。这些衡量指标已经开始注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市场外扩和功能延伸,对城市国际化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深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用某一方面的指标来考察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如强调国际流量、跨国公司等。Sassen(1991)通过对全球领先的生产服务性公司的分析来描述国际城市,强调用服务业的国际化、集中度和强度来定义国际城市;Castells(1994)非常强调国际城市与全球各地的流量(例如信息、货币、人口、物资等流动),指出世界城市的产生与再发展是通过其流量而不是它们的存量凝结来实现的;Godfrey和Zhou(1999)建议确认全球和地区中心时,不仅要考虑跨国企业总部的数量,跨国企业分公司的因素也需考虑在内;Beaverstoek和Taylor(1999)发表“世界城市名录”一文,文中提出了用现代服务业中的财务、广告、金融和法律等4大产业来区分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划分世界城市。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城市国际化评价既有采用综合指标体系的,也有采用单一指标的,但更多的是倾向采用单一指标研究全球范围内国际化过程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大都市,主要评价这些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水平。选取的评价指标基本集中在经济领域内,没有其他领域里的指标出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指标也逐渐暴露出了不足,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受到了各方的质疑。
  3.2 国内关于国际化城市指标评价的发展
  我国对城市国际化的评价起步较晚,从对城市国际化评价工作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国际化的国际形势影响,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城市国际化的研究,但对城市国际化评价的指标还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基础建设方面。最早出现的评价是中国舆论研究所会同青岛市政府办公厅(1995)邀请60为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对国际化城市进行了一项“特尔斐法”研究。最终专家们从中选出了“最为关键的指标”五项(年资金融通总量、年人均生产总值、港口吞吐量、外汇市场日交易量、外贸转口额)以及其余十三项“基本指标”和“参考指标”等,都集中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随后郭建龙(1998)将国内外评价指标综合为14项,对国际化大都市进行评价,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城市建设基础指标。
  第二阶段: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国际化理论研究的不断进步,城市国际化的评价指标开始出现城市现代化基础和国际交流并重的局面。吴洁(2000)在着重强调城市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国际化就在于城市的聚散性,采用体现城市物流、资本流、技术信息流、人流等各项指标来反映城市国际化水平;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2001)经过综合分析,提出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采用的4大类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指标、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指标、反映国际开放交流程度的指标;肖耀球(2002)认为“国际性城市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现代化质量特征和国际化职能效应特征两个方面”;顾朝林等(2003)的研究将国际化都市综合实力分为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两大目标;刘玉芳(2007)根据国际化城市的概念和判断标准,提出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进步和国际化水平4个方面综合评价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第三个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国际化的评价也逐渐开始集中到注重城市的国际交流方面来。沈金箴、周一星(2003)认为,判别世界城市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国家和国际政治权利、跨国公司总部、国内和国际的贸易、全球金融机构、全球专业化服务、全球信息、全球消费、全球文艺、世界性活动、全球交通节点、全球制造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尤其是社科院倪鹏飞博士(2006)提出对城市的国际化评价,除了从城市经济国际开放度方面衡量,还要从城市人文国际开放度来评价,经济国际开放度用以下指标衡量:外贸易依存度、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外企占城市总企业的比重。人文国际开放度则主要考虑:移民人口指数、外语普及率、外来文化影响度。   由此可见,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城市国际化评价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评价指标的选取日趋合理。评价方法上基本采用综合指标或构建指标体系,大多数是把城市的基本功能与国际化水平放在一起评价,揭示了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对现代化进程的依存性。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基本集中在经济、城市建设领域内,目前也只是倪鹏飞博士从城市人文国际开放度来评价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4 国际化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
  为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评估我国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切实指导我国国际化城市建设,需要建构一套完善的国际化指标体系,对国际化水平进行测算,通过测算对国际化水平进行评价,提出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具体分项目标。
  4.1 以金融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水平
  为评估以金融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水平,确定如下指标:
  一是金融业增加值占到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世界上高度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城市的发展过程看,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金融是城市高端服务功能的核心标志。国际先进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当地GDP比重普遍达到10%以上,伦敦、纽约甚至接近或达到30%。
  二是在深外国金融机构数量。外国金融机构数量突出地反映了城市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体现城市的金融资本影响力。据2007年的统计,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拥有外国银行479家、外国证券公司130家、保险公司120家;纽约拥有外国银行356家;香港拥有外国银行125家,新加坡拥有外国银行126家。按照当前国际城市的发展现状,国际先进城市的外国金融机构数量一般应达到100家。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可用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到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代替)。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目前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三产比重已超过80%,中级国际城市第三产业要占GDP的70%,初级国际城市至少要到60%。如纽约达到了80%(1989年)、东京达到了72.5%(1988年)。
  4.2 经济全球化程度和跨国经营能力
  为考核城市经济全球化和跨国经营能力,考虑选择以下指标:
  一是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反映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主要指标,即城市的出口总额与城市GDP之比。从其他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即具备国际化特征。
  二是跨国公司进驻数量指标,当代著名的国际化城市都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可以说是全球的生产经营决策和企业战略决策中心。随着贸易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公司数量将日益增加,而全球前500家最大跨国企业的前100家就控制了世界近三分之一的直接投资,因此该指标极有代表性地反映出该城市的国际控制能力。根据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全球最大500家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就能很好地说明城市的国际化趋势及未来的成长性。
  三是在国外(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本地企业数量,先进国际化城市要求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和广泛的国际经济联系,是国内外贸易中心,为了强调对本地企业的培育,为今后形成跨国经营、国际资本运作奠定基础,将本地企业在国外(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也作为考核指标。
  4.3 城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氛围
  为突出城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氛围,选择如下指标:
  一是外籍人员的居住比重。一般认为,国际化城市的外籍人口占总人口的5%。一定规模的外籍人士愿意选择在该城市居住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多元化的特质,能够满足国际人士的需要。
  二是成熟的国际化社区数量,先进的国际化城市需要有外国人居住生活的国际化社区,社区中配有国际化学校、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够满足外籍人士的生活居住工作需求。如西方国际化城市都设有国际文化和社区(如唐人街、小意大利或其他移民社区)。
  三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城市年入境旅游人数是体现城市国际交流功能和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经验,年海外游客入境人数在600万人次以上才可成为具有“全球性旅游中心”特征的国际化城市。
  4.4 城市综合功能与辐射力、影响力
  为客观评价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城市辐射影响力,选择如下指标:
  一是机场货运吞吐量,由于国际化城市要求对外交流非常便捷,因此,不仅需要有本地机场,而且要评定机场的航空物流辐射能力和国际货运网络。
  二是集装箱吞吐量以及远洋航线集装箱运输量占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集装箱吞吐量尤其是远洋航线集装箱运输量占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体现了对外货物与商品流动的频率与效率,是衡量国际化城市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集疏运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是年举办国际会议次数。先进国际化城市不但是经济中心,同样是世界政治、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大量国际组织的存在使其在国际社会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也成为大型国际会议的重要举行地。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2007年全球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最多的城市是维也纳,总计154次,其次是柏林、新加坡、巴黎、巴塞罗那,都超过100次。纽约、东京等城市年均举办80至90个左右的国际会议,前20名城市举办国际会议次数都达到60次以上。
  4.5 历史文化记忆和本地特色
  对于历史文化记忆和本地特色,很难通过量化进行评价。因此,对此可以采用定性的方式去评价。一、是否编制全市性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主要通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编制,加强对历史文化记忆和本地特色的保护,突出“本地化的就是国际的”的理念。二是城市历史文物古迹国际影响力,影响力比较广泛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为国际化城市加分,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三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城市需要加强国际化建设,必须具有较高的国家知名度。
  5 结语
  在国际化城市建设上,除了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接轨外,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城市建设不是“千篇一律”的,越是具有本地特色越是国际的,要辩证认识城市特色与国际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特色的强化和营造过程中,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注重挖掘历史特色、保持自然特色。在国际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摒弃哪里适宜外国发展,哪里就是国际化城市的观念,国际化城市建设,不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而应通过国际化平台发展当地经济,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永红.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研究[R].深圳: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2010.
  [2]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全球化与全球城市——对话萨斯基娅·萨森教授[J].国际城市规划,2009,(11).
  [3] 刘永红.深圳宝安区城市化指标体系研究[R].深圳: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4] 李国华,刘文俭.衡量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基本指标体系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9).
  [5] 王志章,王晓蒙,贺翠翠.全球知识城市理论、城市转型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J].中国名城,2012,(8).
  责任编辑:蒋亚林

推荐访问:指标体系 建构 国际化 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