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级官员调整“新气象”] 2016年近百省部级官员调整

  中共十八大后,省部级官员迎来第一波人事密集调整期,又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省部级重要领导岗位。经过近一年来的调整,出生于1950年代的“共和国一代”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成为省部级领导群体的中坚力量;连同“60后”新秀一起,新一批省部级官员的成长经历、执政风格,也将会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给中国的发展带来重要变化和深远影响。
  多个省市领导职位有调整
  综合新华社的报道,2012年11月19日~21日,在中共十八大一中全会闭幕1周内,中央部门及多个省份的主要负责人发生人事调整。多名新晋中央政治局委员,告别原来的工作平台,开始担任新的职务:刘奇葆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不再担任四川省委书记;赵乐际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不再担任陕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则接任中央政法委书记。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赵洪祝则卸任浙江省委书记,开始担任中央纪委副书记职务。
  此外,新晋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等领导人此前主政的重庆、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的市委书记一职也由新晋政治局委员“接棒”:孙政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不再担任吉林省委书记一职;任上海市长8年之久的韩正成为上海市委书记;孙春兰也告别福建省委书记的岗位,开始履新天津市委书记职务。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分别也同时兼任所在地的市长、省长。而按照惯例,省级党委书记一般不会长期同时兼任省级政府行政首长的做法,可以预计,上海市长、贵州省长等岗位,也将在短时期内面临“虚席以待”的局面。
  按照中央有关干部制度的相关文件精神,年满65岁,将不再担任省委书记、省长职务。而官方简历显示,目前地方上有多位正省级领导干部将于明年年满65岁;在中央部委中,即将“到龄”的正部级干部更是有近10位之多。这也意味着,在明年春“两会”前后,这些正省部级官员或将卸任现有职务,由新人“补缺”。
  高级干部队伍新老更替
  根据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委书记、省市长(自治区主席)、专职省级副书记的官方简历的统计,目前地方省份的党委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均出生于1950年代。经过这波人事调整之后,预计到明年“两会”后,所有省份的党政班子组成人员将由“50后”为主体的干部构成。
  这也意味着,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出生、成长的一代人—“共和国一代”,已成为中国高级领导干部的主力军。
  按照学者们和观察人士的分析,“50后”这批人,在青少年时代,他们既见证了新生的共和国富有活力和朝气蓬勃的一面,也经历了充满着动荡的“文革”时代。他们的中年则是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而一路走来,因此,“共和国一代”的官员们多会从内心深处感触到“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他们对于坚持改革开放有着相似的体认和共识。而过往艰苦生活的磨砺,更是让“50后”干部们更“接地气”、作风更为务实、更注重执行力,熟悉底层生活的他们也更为重视民间诉求和期盼。
  至此,中国省级领导班子的配置格局,从年龄结构上看,即将实现从“4、5、6”三级梯次格局向“5、6、7”新梯次格局的历史性转变。也就是,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高级干部已逐步退出,受到较好教育、知识结构较为完善、思想活跃、作风务实的“50后”以及少量优秀的“60后”、“70后”精英们成为高级干部队伍的主体。
  基于以上分析,也可以推断出,接替上述多个正省部级岗位的,也基本上是“50后”官员和少数极其优秀的“60后”干部。保持省级党政班子和中央部委领导班子成员在年龄结构上的科学的梯次配置、合理的“代际更替”一直是执政党高度重视的政治课题。
  按照《2009~201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等中央文件的精神与要求,省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班子,一般要形成“60岁左右、55岁左右、45岁左右的干部”构成的梯次配备。其中,50岁以下的干部,党委班子一般要有3名(至少含1名45岁左右的干部)、政府班子要有2名(至少含1名45岁左右的干部)。
  对照上述指标要求,再来观察目前31个省级党政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可以发现,目前“50岁左右”和“45岁左右”这两个年龄段的省委常委人数相对缺乏。这也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内,将有大批更优秀的出生于1957年以后的干部、特别是“60后”干部将会加速补充到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
  “异地交流”与“顺位接替”
  能否人才辈出、继往开来,是衡量一个政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由于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对高级干部的调整,因此本轮人事任命备受外界关注。观察人士也希望借此解读出新的中央领导层在人事布局上会展现哪些“新气象”。
  不过,从最近几年各省份党委书记、省长的新老人事交接的领导干部会议上的中组部等相关负责人的发言和评价上,仍可发现,所提拔的省委书记、省长的人选比较重要的特质包括:能提出未来三到五年符合本省省情、有提升空间的奋斗目标和清晰的发展思路,突破重点、难点工作的抓手和路径,兼具党务管理和推进经济工作的能力,处事果断、推动工作的力度大、具有总揽全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能成功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或重大危机等。
  此外,干部履历的丰富性以及交流任职情况,往往也是影响一个高级干部能否“更上一层楼”的重要观察指标。在多个省份或者中央部委与地方之间有过多次交流任职经验的人,往往更具竞争优势,这些经历对于培养全局视野、锻炼独当一面的治国理政能力均有所助益。
  《南风窗》记者梳理了过去10年间,各省份省委书记、省长的任命情况:有由中央“空降”的,多由中共中央机关或部门的副职领导(正部级)派到地方担任主政官员,如浙江省委前任书记赵洪祝、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分别是从中央组织部主持常务工作的副部长、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空降”到地方的。有由国务院部委的首长派往地方担任省委书记、省长等职,如江苏省长李学勇、山西省长王君分别是从科技部党组书记、国家安监总局局长任上转任到地方的。有“商而优则仕”、从大型国企负责人调往省份主政一方的,如:现任福建省长苏树林、河北省长张庆伟以及海南省前省长、前书记卫留成均是此模式。有两个省份之间的交流调动的,多是由中小省份的党委书记(省长)平调到人口、区域更大的省份担任书记(省长),或者由东部发达地区的副职调任中西部省份担任党政正职,前者如徐守盛从甘肃省长调任湖南省长,后者如时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赵克志调任贵州省长。
  上述几种情况都是跨地区、跨部门的“异地交流”任职。还有由本地区区域内的“依次顺位接替”的情况,即本省省委书记岗位“空缺”,由本地的省长接替、补缺;省长岗位“空缺”,则由专职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或者身兼省委常委的重要城市(如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接任。这种情况的继任者熟悉情况、能够迅速转变角色、开展新工作。在2011年下半年延续到今年6月的新一届党委大换届中,多个地方是这种情况,如:2011年8月,白恩培从云南省委书记职上卸任后,该职务由时任云南省省长的秦光荣接任,而空出的省长一职则由时任省委副书记的李纪恒接任。同样在当年8月,吕祖善辞去浙江省省长职务后,该职务由时任浙江省委专职副书记的夏宝龙接任。今年7月,已担任北京市委书记的郭金龙辞去北京市长职务后,也是由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王安顺担任代市长。最新的一例是,今年7月中旬,栗战书从贵州省委书记任上上调中央后,其省委书记的岗位则由时任省长的赵克志接任。

推荐访问:省部级 新气象 官员 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