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缘于有心】 有效心功率

  【摘要】有效性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如何让这朵生命之花灿然开放,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心”为中心,提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性 有心 文本 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的追求。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追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面对新课程,应对新形势,如何才能让课堂更精彩、更有效呢?我认为有心才能有效。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静心研读,潜心雕琢——钻研教材,确立教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首华美的乐章,有效备课则是华美乐章的序曲,只有凝练出最优美的序曲,才能谱出最华丽的乐章。
  全国著名教师,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老师说过:“备课的核心在于阅读。这是一种需要个性和创造的阅读,也是一种需要胆识和判断的阅读。这样的阅读,目的在于搭建文本和学生间相通的桥梁,在于将作者、编者的意图最大限度地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解读文本。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从教十几年来,对于每一篇课文,我从来都不敢倦怠疏忽。翻开我的语文教本,密密麻麻,星星点点,写满了批注与感悟。我甚至会如学生一样给生字组词,为课文分段。当然,每一篇课文教学之前,我也总会朗读、朗读、再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当然,教参的作用也绝不可忽视,它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挖掘训练点,思考拓展点。一篇篇课文在这样细致地钻研、诵读之后,就肯定能如朱熹所言:“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就是在这样的静心潜读之中,我们的课堂才会“游刃有余”。就是有了这样的苦心“厚积”,才会有课堂中的匠心“薄发”。
  “学贵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时间是有限的,高效利用好课堂时间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利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如何确立教法又是备课时的重中之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这一方面,虚心学习是教师必不可缺的教学法宝。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以它的博大和宽宏,为我们提供了纵情驰骋的空间,当我们拥有了这么多的备课条件时,又怎能放弃这些宝贵的财富不用,却只凭借个人的微薄力量蜗行摸索呢?于是在备课中,网络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名家的经典教学实录,同行的个性教学设计,都可以成为我们汲取的养料。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可以为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之现在各学校都提倡“集体备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绝佳时机。学习时,我们在“听”,我们在“说”,我们在“思”。“听”,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思想,激发自己的灵感;“说”,我们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剖解自己的思路;“思”,我们在反思推敲,进行智慧碰撞,激起“头脑风暴”。这种博采与整合的备课法,可以使课堂常新、常精。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借鉴过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中的超越,张康桥老师《九色鹿》中的深邃,苏静老师《蟋蟀的住址》中的诗意,都收到了卓然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为了课堂的40分钟,教师要付出的很多很多。窦桂梅老师为了执教《秋天的怀念》曾十易其稿,也曾潜心研读史铁生的多部作品,正是这样的“博学”“慎思”,才有了课堂教学的“笃行”, 才有了40分钟的高效,才有了她那“在秋天里站成一个春天的侧影”。所以,我们每一个为师者都要有这种“苦吟”和“推敲”的精神,在教授《桂花雨》前,不妨读读琦君的散文,品味其中的温润。在学习《黄山奇石》前,何不亲临黄山,饱览黄山四绝之奇异?要知道,无论是我们的眼,还是我们的心,甚至于我们的脚,都是备课的工具,因为我们一生的经历都是最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静下心来研读,潜心下来雕琢”, 有效备课,优化教学,做到真正的“有备而来”,课堂才会处处充满活力,充满智慧。
  2.童心相伴,诗心共存——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课堂是一首动听而丰富的乐章,教师课前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是这首乐章的序曲,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主旋律。如何使主旋律主题鲜明而又充满情趣,童心与诗心是两大法宝。
  大教育家卢梭曾表示:“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但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天性,激发并发展学生的天性呢?我想只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深入地去了解学生,走入孩子们中间去,与他们交朋友,明白孩子们的所思所想,用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知识,用孩子们的心灵去体验知识,理解他们的惊奇和幼稚的思考,理解他们个性化的表述,就能够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心灵的沟通,从而发展学生的天性。在教学生活中,我们就需要蹲下身子聆听童言,放下身份共享童趣。“百学趣当先”。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猜谜语、唱歌、表演、画画等多姿多彩儿童喜欢的方式,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儿童情趣。在教学古诗《池上》时,我与学生一起拍手吟咏,妙趣横生;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我们师生一起“以手代脚”在黑板上“爬行”,形象生动;在诵读《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师生一起伴随音乐随风舞动,好不壮观。只有以童心关照童心,才能以童心理解童心,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效应。
  然而在关注趣味性的同时,我们丝毫不能忘记语文的诗化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它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学科,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的滋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苏静老师把一群蜚声全校的“麻辣学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天才诗人”时,我们不得不叹服于诗意教学的魅力。诗意语文,要求我们永伴一份诗心,以诗般的导入吸引学生,以诗样的语言感染学生,用诗化的意境打动学生,用诗意的解读塑造学生。诗意的语文课堂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导语中,体现在学生一次又一次摇头晃脑的吟诵中,体现在对优美画卷和音乐构建的画面的津津有味的欣赏中……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尊严,享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在教学《田园诗情》时,我这样导入:悠悠转动的风车中弥漫着淡淡的芳香,巡香而去,一朵朵如高脚杯的郁金香映入你的眼帘,红的热烈,黑的高雅,紫的浪漫。花丛边,一头头奶牛双目低垂,似乎已全然陶醉,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这样诗般的语言紧紧地牵动了孩子们的心。接着,在诵读与品味中,一幅幅恬静的荷兰风光图伴随着舒缓的乐曲翩然而至。学生眼中满是惊愕与沉醉。最后,在学生的个性总结“荷兰,真是一首( )的田园诗”中作结。一节课,伴随孩子们的就是一份浓浓的诗情,而那别具特色的“牧场图”又充满了童趣,在这份温润之中,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身心受到了陶冶,他们愉悦地栖息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之中。这样的课堂,是心灵流动的乐章;这样的课堂,是人性弥漫的天堂;这样的课堂,是文心流泻的诗章。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到学生的整个认识过程。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师的“童心”,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童真、童趣,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具体;教师的“诗心”,使学生更能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生活的意蕴,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
  3.诚心相待,恒心永随——搭建平台,丰富积累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学生的语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功底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各种材料中积累,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不断积累、转化的风雨中细润而成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搭建平台,展示才华,能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大力提倡要促进“家校合力”的形成,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与家长要以诚相待,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在语言积累方面,我一直紧紧依靠于家长的力量。因为,每一个学生,在老师这里,只是几十分之一,而在家长眼里,却是百分之百。家长的有力督促,更有利于提高积累的效果。在诵读《弟子规》时,我把大部分的权利交给了家长,由他们每天督促孩子背诵,并阅读相关故事。教师只是做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与抽查。这样,可以将教师从繁琐的检查任务中解脱出来,专心教学,同时“一对一”的形式既可保证诵读效果,还有利于“亲子共读”模式的形成,净化了家庭空间,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而我形象地把这个平台称为“亲子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教学中要着力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对于课标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的默写,我就放手让学生互相检查、批阅。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既丰富了语言积累,又加强了与同学的合作,还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意识。何乐而不为?大家把这个平台戏称为“邻里平台”。
  课标指出学生要主动性地进行探究与积累,为此我充分发挥了教室“黑板”这一实体资源的作用,开辟“积累园”专栏。每天由不同学生负责,引领大家积累名句3句,成语5个。这是一个持之以恒,而主角又不断变化的“流动平台”。在这种形式之下,学生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参与者,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是课标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之一。为此,我又搭建了“师生平台”,由老师引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真正落实积累的检查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实际应用。“古诗擂台赛”“诗文大考级”“成语大闯关”“对联巧对接”都是我们的主打活动,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多个平台的搭建,多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了积累,提高了语文素养。然而,语文知识的庞杂性,注定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因而,我们在本着与家长、学生“精诚合作”的同时,还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反复,反复抓,将积累“累并快乐”地进行下去。
  4.匠心独运,真心无悔——整合主题,深邃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语文老师都深切地感悟到,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内涵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丰富多样的生活载体会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他们大量地吸收、内化。因而,在受到苏静老师引领学生“带着耳朵去旅行”的深邃课堂的启示后,我匠心独运,尝试把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拓展主题阅读的平台,让学生的阅读在实践活动中辐射开来,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这两首写景的古诗,都描写了秋夜的月光,营造了恬淡的意境。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月”的意象,我进行了“月的遐思”的主题教学。课堂中,师生一起朗诵“吟月诗”,配画“咏月图”,聆听“月之曲”,体悟“月之情”,从而领会月之不同意象:边塞意象、时间意象、愁绪意象等。在教学儿童诗《秋天》之后,我又引领学生走进“秋之思”。我们从“秋思之祖”马致远的《秋思》谈起,至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牧的《山行》,到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再回到散文《北大荒的秋天》,学生体悟了“秋”的不同内涵:思乡、怀人、叹时、丰收……
  这样的主题教学,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外,促进知识的迁移,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其实,这种深邃课堂所赋予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境界。长此以往,深邃会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引领他们不断向前。当然,要让课堂独具匠心,深而不涩,邃而不古,教师应该首先提升和丰富自己。这就需我们为师者甘守一份寂寞,宁伴一丝清苦,常与孤灯相依,时与经典入梦,真心无悔地为教育呕心沥血。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切从心开始,只要我们做事、研究都离不开一颗心,一心一意为学生,全心全意做教学,诚心诚意促发展,就定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窦桂梅.《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3] 苏静.《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推荐访问:缘于 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