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探讨】 青海水土保持生态网

  【摘 要】本文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及人为因素,提出了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即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自然资源;水土保持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及广泛宣传,增强水土保持的自觉性。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起因;对策
  1.水土流失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 万多平方公里,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蜿蜒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气候高寒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裸露,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山地面积占总面 积的95%左右,其中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面积占总面积的30%,森林覆盖率仅31%。因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活动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土地面积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道路和水利设施损坏,并使农田、牧区、城镇、村庄受到严重威胁。
  2.水土流失的危害
  2.1水土流失,使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恶化
  青海省的水土流失类型以风蚀水蚀交错侵蚀为主,遇到强劲的大风天气,耕地地表土壤被风吹起而扬失,取而代之的是沙尘,使农田沙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带走耕地大量表土,降低了土壤肥力和蓄水能力,使土壤贫瘠,生产水平下降。
  2.2水土流失严重危害水利水电工程
  水土流失将大量泥沙带入渠系、水库等水利设施中,造成淤积,缩短水库寿命,增加水库清淤负担。由于大量的泥沙流入河流,使河流含沙量增高,如湟水含沙量达 1015kg/m3。本区流入黄河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4600万吨,使黄河下游河床变浅,易引起河堤决口泛滥成灾。泥沙流入水库,使其水库容量减少,青海每年损失库容达200万立方米,削弱了调洪蓄水的功能,缩短了水库寿命。
  2.3水土流失,使山区沟壑纵横,沟深坡陡,交通不便
  植被稀少,江河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径流不稳,水资源环境恶化。往往有雨成洪灾,无雨成旱灾。严重制约水土流失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2.4水土流失,易造成水旱灾害
  侵蚀严重地区常常出现洪涝灾害,夏季多雨期易形成山洪、泥石流,既淹没农田、道路和村镇,又严重危及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旱灾之缘是因为水土流失区雨量季节分配不均,而 且雨水未能完全保留到土壤里而变为径流流走了,以致短期不雨,即成旱灾,造成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
  3.水土流失的成因
  根据水土流失现象分析,其主要成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其中,自然因素为水土侵蚀提供了潜在可能性,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是触发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3.1自然原因
  3.1.1气候因素
  一般情况下,降雨多寡与侵蚀成正比关系。当某些年份和月份降雨量多,径流就多,侵蚀就严重,如果降雨量过少则相反。但在青海有所特殊,主要决定于降雨强度的大小。据统计,东部河谷川台区年平均降雨量300-500mm,年径流深度<75mm,浅山丘陵区,年平均降雨量250-400mm,年径流深度75-125mm,雨量不算多,侵蚀和水土流失不应该严重,但情况正好相反。这里降雨多集中在 6-9月,占全年降水的71%,且多暴雨,增大了降雨强度,容易形成特大径流。
  3.1.2地形地貌因素
  地形地貌因素主要指地面破碎程度、坡度和坡长。黄土沟壑纵横的破碎地形区,增大了汇水面积,增大了地面坡度,增大了径流量和流速,侵蚀就严重。坡度与侵蚀成正比关系,如东部黄土区一次降水4617mm,不同地面坡度平均水土流失量是:14°为182T;21°为2117T,28°为 4014T。坡长与侵蚀关系比较复杂,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当特大暴雨的降雨强度超过 0.5cm/分、坡长与侵蚀成正比关系;当降雨的平均强度小,总降雨量少时,坡长与径流、冲刷成反比关系。
  3.1.3土壤因素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主要属晚更新世黄土或第三纪的红土层,经严重侵蚀和冲刷后,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沟谷、沟壑和源、梁、峁等特殊的地貌,地面非常破碎,地势起伏频率和坡度都很大,有些地方的古地貌已完全改观,红层裸露,成为“丹霞”状。由于植被彻底破坏,表土层在大范围内消失,侵蚀模数最大的地方是乐都,达 22.5t/hm2·a,一般地区为 3~15t/hm2·a。
  3.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十分强烈。人类活动较少,或天然植被保护好的地区,水土流失微弱;人类活动多,特别是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及其过渡砍伐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3.2.1不合理利用土地
  不合理利用土地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垦乱伐,耕作粗放以及广种薄收等不良习惯,使土地大量裸露,植被破坏,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尤其是农牧交错区大片开荒种地,对生态破坏严重。
  3.2.2森林、草原植被无序破坏
  乱砍乱伐树木,放火烧山,使森林遭到破坏,地面裸露,失去蓄水保土的作用,由于雨水滴击溅表土和流水侵蚀,加剧了水土流失。这种现象在青海许多森林边缘地区,可明显地看到耕地进,森林退的现象,因其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使得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趋向恶化,人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2.3过度放牧
  广大牧区,为了追求较大的经济效益,把扩大畜群数量作为增收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超载放牧,使天然草场难以按自然规律恢复其生产能力,逐渐退化形成“黑土滩”甚至荒漠化。海南共和县塔拉滩草原在25年前牧草比羊还高,而现在这种现象看不到了,看到的只有流沙遍地。
  4.水土保持措施
  4.1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自然资源
  合理利用土地,可减轻和防治水土流失,它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改变青海农业单一经营和广种薄收的局面。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和环保制度,提高地力,防止农田污染。建立农田基本保护基金,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执法;同时实行基本农田补偿制度,因建设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应收取耕地造地费,用于生态建设。处理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用地要合理,即要因地制宜,适地种植,控制农田利用强度,不搞掠夺经营,不搞负荷的农田生产,保持农田系统的生态平衡。养地就是要通过合理耕作,施肥、灌溉、排水、改良土壤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土地理化形状和培肥地力。解决土壤贫脊化,提高单产促总产。要坚持不懈地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
  4.2水土保持和扶贫工作相结合
  对水土流失是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贫困的症结所在认识不清,水土保持建设中片面强调生态效益,没有兼顾到经济利益,以退耕还林为例,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中规定,退耕还林要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和小能源建设,以解决农民的口粮田和燃料问题,但退耕还林实施多年来,青海 省的相应配置建设较少,农民担心的口粮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生产要素没有集中到基本农田中,无法体现高产、高效,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不足。退耕还林中附加值、市场回报率高的农果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工程的实际经济效益不高,自然就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就更谈不上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也就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
  4.3广泛宣传,增强水土保持的自觉性
  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教育,收到较好的成效。深入持久地开展水土保持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危害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张若琼.关于搞好我省水土保持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03).

推荐访问:水土保持 青海 探讨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