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论文【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统计的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掌握一定统计方法技巧也是小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但因学生年龄及各种因素影响,统计教学相对也较为枯燥无味,致使教师在统计教学方面有所轻视,继而忽略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怎样搞好统计教学,避免学生在此方面存在知识或能力欠缺,让孩子扎实走出第一步赢在起跑线上呢?仅将自己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与大家交流。
  1.创设情景 激发欲望。
  学生初次接触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至关重要,学生能否顺利产生统计的学习需求,教师引导是关键,这无疑对老师是一个挑战。假如老师紧扣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可能不感兴趣,效果自然不佳。但是如果老师提前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利用孩子感兴趣、熟悉的事物、乐做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习,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级刚刚接触统计知识时,我发现班内很多孩子喜欢玩小纸牌游戏,于是课前我组织了一次班级小纸牌游戏,孩子们自然玩的兴高采烈。上课伊始,我问:“咱班哪个同学玩的最棒?赢得纸牌最多啊?”结果孩子们你说他,他说你,口径不一。 “要想知道哪个同学赢得最多,怎么办啊?”孩子们马上纷纷议论,有的孩子提出“要数一数,比一比”,这时我抓住时机趁机引导:“数数比比就知道了,怎么数怎么比,可是一门新学问呢——统计”。利用孩子们强烈的探求欲望,我步步引导,很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
  2.活用教材 灵学巧用
  众所周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善于活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不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毕竟有时候教材内容不可能适合所有区域的学生学习,有时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具备一定得应变能力,注意联系搜集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灵学巧用。
  现实生活素材是非常丰富的,教材充分挖掘,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引出和呈现内容,通过适合的丰富的素材内容组织学习。二年级教学分段统计时,我将课本呈现内容作为了巩固性练习,而是重组素材利用每天必练的“口算训练卡”一步步引入学习,不但创新活用了教材,而且做到了方法上的灵学巧用:
  第一步:分发口算训练卡,2分钟计时训练。
  第二步:分组统计对题数目。
  第三步:集体交流,完成班级口算统计表或统计图。
  第四步:对照班级统计表或图观察交流。发现问题,质疑交流,感受统计的不合理性,生成分段统计的必要性。
  第五步:交流探讨如何合理分段?并绘制统计表或图。
  第六步:统计完成数据,并在统计过程中交流理清每段数据范围。
  第七步:检查统计数据是否正确。(分段人数和与班级总人数相等)
  第八步:归纳交流分段统计方法:
  根据数据合理分段——理清各段范围——统计各段数据(用符号先做标记,再数数据个数,避免重复或遗漏)——检查对照统计结果正确与否。
  3.躬身实践 掌握方法
  动手实践操作是统计教学中的重头戏,新大纲强调统计教学要从以前的注重调查结果转变为重视调查的过程,即要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如,在教学“步测和目测”时,直接将学生带到课外利用校园甬路边的灯杆组织学习,了解步测目测意义,并在亲自探究中逐步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条件与方法,然后躬身实践体验方法的合理性。
  即先实际测出自己的每步的大小——先目测一段指定距离——再步测这一段距离——做好每一次记录——统计计算——卷尺的测量准确的距离——测量数据与步测目测距离对比比较。 这样的教学,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
  4.循序渐进 学以致用
  学生往往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不喜欢机械的重复,应循序渐进,适当增加难度和密度,即做到学以致用,又使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布置学生实践调查作业时,从学生身边与课堂生活,逐渐过渡到家庭与社会生活。第一次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情况,第二次则让学生调查统计班级学生家庭私家车的情况;接下来则让深入超市调查喜欢商品的销售情况,深入社区调查居民生活消费情况……这样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交际等多种能力,同时又使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总之,在教学统计时,我们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加强学生统计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训练,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并逐步加大难度和密度,如此长期下去,必将有利于学生对统计的掌握,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统计这种常用而又实用的数学工具。

推荐访问:线上 起跑 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