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法之辩] 应用文写作课程总结

摘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法探讨研究成果不可谓不丰富,每种教学法均有其存在发展的理由。作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当结合教学实际,深入辨其利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方法之作用。笔者认为:无论教法称谓如何,只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即为可用之法,可行之法。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7-04一、教学对象分析1.须抓紧。以笔者供职的学院为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来自技校(技工学校)、中专(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的“三校生”及高考成绩不甚理想的高中生。相比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从客观上看,他们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但从主观上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总感觉低人一等,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畏首畏尾,甚至产生“反正这样了,混张文凭算了”这类自暴自弃的想法。由此直接导致他们对学习有畏难乃至抗拒敌对的心理,客观上听不懂,主观上不愿听,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度较差。2.可放手。从笔者多年担任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的经验来看,高职高专的学生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第一,他们年轻,有激情,有活力,大多数学生较为感性,情绪容易被调动。只要认可老师的想法,一般均会积极配合参与,并常有一些令人惊喜的表现;第二,很多学生在中专技校时已经接触社会,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知度高,身上的“学生气”不那么浓重,对事件的理解较现实,也较多元化;第三,除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外,他们对学以致用的技能类知识较感兴趣,有学习的动力。3.结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且是活生生的青年学生,的确具有不可控因素。严加控制已成年的学生,效果一定事倍功半,不如“放学生风筝”,让他们自由高飞,教师在教学要求的范围内,收放自如地掌控好手中的“风筝线”,抓放相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克服对写作漠视、敌对的心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二、教学方法探讨“为用而作”的应用文与“有感而发”的文学类的文章相比,体式固定严整、语言表述讲求精炼,在年轻学子看来,的确是少了些许灵动色彩,多了些严肃呆板。但同时,应用文体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写”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正是因为应用文的“枯燥却重要”,使其陷入一个貌似两难的境地——不能抛弃却无法热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如何让学生对应用文课程产生兴趣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是应用文教学法研究的目的所在。目前,应用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传统教学法;②案例教学法;③情境教学法;④项目教学法。上述方法的名称各异,实际的教学过程也不尽相同,所谓“存在即有理由”,每种教学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1.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是应用文教学中用得最早也是用得最多的方法,即:知识讲解—例文分析—写作练习—习作讲评。如此循环往复。传统教学法在应用文教学领域曾经一枝独秀,沿用时间也最长。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此法虽条理清晰,操作起来也较为简便,只需有教材及相应的例文材料即可上课,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接受起来极为被动;供分析的例文陈旧不堪;学生对老师的知识讲解似听非听,一知半解,写起来文章来自然就似懂非懂,直接按照教材中例文的格式套用,效果往往差强人意。2.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付诸写作四个基本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自己或他人编写的符合本次教学目的的案例实施教学,介绍案例之初可涉及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再交由学生自由讨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找出至关重要的信息,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进行案例的概括总结,再由学生将上述结论付诸于写作实践。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基于生动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多向流动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能力培养的效果也较好。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创设各类文体的写作情境,把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提供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有为而作”的写作冲动,经交流、讨论、评价、验证假说和建构意义共识来完成应用写作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将学生带入某个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去,让其产生一定的新鲜感,避免了直接讲授文种知识的枯燥。例如,以学生所在班级的名义,向全校同学写一份节约环保的倡议书;清明将至,以学院名义,发布清明节放假调休的通知;为一次班级团队活动撰写策划书等。情境较之于案例,真实性更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鉴于此,学生往往把自己放入情境中去,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将讨论的结果写成文章。但情境教学法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的兴趣往往仅限于创设的生动情境,实际写作时,兴趣失却大半,失误良多。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又回到传统教学法知识讲解、订正、批改的老路子上去。4.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项目课程正在尝试逐步取代学科课程,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项目教学是实现项目课程的教学方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度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目前的高职教育界对此法极为推崇,认为项目教学法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很多专业类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确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应用文写作》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往往不能如专业课那样基于职业需求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工作过程。即使设置了所谓项目,也难免牵强附会,有失项目教学的本真。 三、教法即“教无定法”历经了十数年的发展,上述几种教学法恰似“长江后浪推前浪”,在高职应用文课程实践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也难以避免地暴露着各自的不足。在目前职业教育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院校大力提倡“最适合高职教学目标”的项目教学法,教师也就或主动或被动地实施此法。至于教学效果是否一定优于前期方法,很多人却疏于思虑。在历经了多次《应用文写作》课的项目课程改革尝试后,笔者觉得:现在高职教育中通行的项目教学法及情境教学法其实均可归类于案例教学法的大范畴,只不过它们对案例的选择更具仿真性,亦或是,直接将真实事件、真实的工作过程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实践,效果优于一般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以笔者认为:教无定法,上述几种方法可在当前应用文教学中糅合运用,无需一味跟风求新,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均应以实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终极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做?(一)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现有应用文教材内容的编排“万变不离其宗”,一般均分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礼仪文书、诉讼文书等几大板块,各文种又分别有知识介绍、例文分析及课后练习。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际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原有的编排体例限制,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编排。笔者在教学中的实际做法如下。1.首先对手头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略去一些对学生而言实用性或操作性不太强的文种。如:产品说明书、商业广告、经济分析报告、述职报告、章程条例、批复、意见、新闻评论等。2.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设置各种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包含有各种相关联的任务。3.合理安排所需教授的文种,将其穿插进各个情境中,将其细化为一个个文本的写作任务。如,针对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笔者一共设计了5大项目,分别为:校园生活、专题会议、公司入职、业务往来、活动组织。“校园生活”中,涉及策划团队活动、申请进行团队活动、倡导文明环保行为、今后职业规划四个子任务,笔者用一个完整逼真的情境,将上述四个子任务串联起来,交由学生讨论后明确学习任务:分别完成活动策划书、申请书、倡议书、计划书的写作。“职场体验”部分,笔者设计了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的招聘及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情境,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分析,可以分解出求职信、活动的请示、接洽场地的函件、突发事件的通报,完成活动后的报告等文种,进行学习和写作。“业务往来”中,笔者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是学院代表,一组是冠生园代表,由他们就“学院向冠生园集团订购月饼”一事进行商谈,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往往据理力争,将这些内容加以完善,他们可以拿出像样的协议书或经济合同的文本。作为“如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引申,笔者会顺带介绍民事起诉状的内容,但并不作为重点。最后的“活动组织”部分,根据学期季节的不同,笔者设置了公司年中会(或年终会)的情境。涉及事先邀请相关人员,告启事项及临时请假等任务,分别可以由学生完成邀请函、欢迎致辞、启事及请假条的写作。在此内容编排上的变化,学生在学习时会有身临其境的新奇感,讨论会分外热烈,因为希望较好地完成一个个任务,写起来也有目标与动力。教师授课也无需囿于教材上单调的介绍,思路也有所拓宽,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往往还有教学内容设置上的灵感闪现,颇有“教学相长”的意趣。(二)慎重选择教学例文我们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均离不开例文的支撑。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选择例文有以下几个原则:远不如近,旧不如新,虚不如实,长不如短。1.远不如近。写作教材中选用的例文,内容常带有一定区域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甚远,如:在某一本广东省出版的教材中,“会议纪要”的例文是广东省某县委常务委员会工作会议的内容,这样的例文,通用性不够,我们可以弃之不用。例文中涉及的事件,最好是学生所处城市地区甚至是所在院校发生的,学生理解阅读起来才不会懵懵懂懂,会不自觉地去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2.旧不如新。目前许多教材上供分析学习的例文陈旧不堪,以一本2007年1月出版,2010年11月第12次印刷的某写作教程为例,最早的例文是选取了1979年《解放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试问,时隔31年的例文,如何与时俱进,让“90后”的学生感同身受?虚不如实。例文无需杜撰,身边皆是文章。如,编写以中外企业合资项目为内容的“合同”,学生往往没有共鸣,忽略过去。学生对身边的发生的事乃至是亲身经历的事,往往印象深刻,阅读、写作反映真实事件的文章,他们会更为认真,在意。3.长不如短。我们选择给学生阅读学习的例文,不可过长。一来,学生静不了心思阅读冗长文章;二来,长文从理解和模仿上均有难度,学生不看则已,一看倒产生畏难情绪,反而是得不偿失。综上,例文的选择是一件大事、要事。我们应当尽量选取身边的、真实的、简短的、规范的文章,供学生参考。但为了防止学生的“拿来主义”——直接套用例文格式甚至是语言进行写作,笔者会选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例文。比如,要求学生完成商洽函,我会找一篇催款函给大家分析,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函”典雅庄重,平和礼貌的语言特色;抑或是找一篇有问题的商洽函,让学生指出问题,要求他们进行写作时尽量避免。(三)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我们大约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一门课程,多半是喜欢授课的教师。营造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将大大有助于教学的开展。1.人格的正确引导。在课堂的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包括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教师不能因为这些问题不是“教学任务”而刻意回避。例如,在召开专题会议时,会选择大学生的日常消费问题进行座谈,针对某些学生“钱多多花,钱少少花,没钱不花”的观点,笔者提出大学生消费要“量入为出、合理分配、提倡理财”,并以同学中较为成功的理财例子予以说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作业的人性化批改。由于应用写作课的作业量及批改量均较大,因而对于师生双方而言,如何对待作业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让作业批改后,让学生愿意回头看,达到练习、批改的初衷,笔者除了打分之外,尝试用第二人称书写评语,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表达真诚的欣喜之情,再从正面提出不足,如:“句子这样写不通顺”可以换成“句子如那样写会更好些”。学生发现老师在个人作业中与他“交心”,也会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交流。改作业的过程,由此也变成了师生课下互动的过程,这种温暖知心的感觉,非亲历者不能体会。3.学生写作兴趣的支持。鉴于应用文写作本身的特点,大多数同学并不爱写。但在教学中笔者也发现,有不少学生喜欢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阅读与写作。对一些的确不错的文章,笔者鼓励学生投稿发表,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学生因为文章受到肯定而更愿意写、更喜欢写,自然也会把这份热情带进课堂,自信满满地完成课内的写作任务。四、须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综上所述,笔者拙见:建立一个“立体课堂”,让学生在课中、课后乃至生活中处处接触应用文,见多识广后再行写作练习。而写作教学中,应秉承“教无定法,有效为上”的原则。《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依然常教常新。教学法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亦有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提出以便与同行商榷。1.分组进行如何保证工作量。现行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分组完成写作任务。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组内互相协作,更好更完善地完成任务;组与组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争强好胜的斗志。但在一组学生中,难免会有人认真积极,有人懈怠偷懒,进而会形成小组作业可能只是由一两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只是挂名的情况。而教师在课后的监测并非易事。那么,小组作业如何合理分配给每位组员,让大家都得到训练呢?操作起来的确存在实际困难。2.是否需要当堂板书文章。因为应用文中有些文种篇幅较短,写作起来较为简单,完全可以由学生当堂进行板书。当堂板书可以将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真真切切地反映在黑板上,直接书写在板书的学生印象深刻的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比起阅读教材中的例文,黑板上的“例文”更亲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在黑板上板书的同学认真书写时,坐在下面的同学却“偷得浮生半日闲”,既不关注黑板,也不自行练习,白白浪费了这段时间。如何让当堂板书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任务,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3.多媒体教室还是普通教室。《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有诸多好处,如: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行例文分析和学生作业的评讲时能够一目了然,较为方便等。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因此笔者比较倾向于将两种授课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教法不管怎样求新求变,写作课万万离不开学生的“写”。4.开设课程时间建议。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将《应用文写作》课普遍开设于学生刚刚入学的大一第一学期。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应用文对其的重要程度远不及临近毕业的大三学生。毕业班的学生面临求职与就业,求职信、合同等内容都是他们希望掌握的。不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已经需要写作通知、报告、计划、总结等常用文种,这时再“及时”介绍相关应用文种的写作,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会非常主动地进行学习,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所以,笔者认为,《应用文写作》课不妨开设在大二下学期或是大三上学期,学完即用得上的知识对高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这也符合高职教育的初衷。

推荐访问:教法 应用文 写作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