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嫁接视阈下的陕西华县皮影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研究]华县皮影

【摘 要】本文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的故事为引,从文化嫁接视角展开对华县皮影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华县皮影是陕西东府皮影的代表性力量,也成为华县政府打“文化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但是,华县皮影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如何持续发展下去并熠熠生辉、如何产业化并发挥其市场价值令人困惑:“小众”艺术如何“做大、做强、做久”?作者认为文化艺术领域的问题解决之道在于本身:文化嫁接。笔者分别从进行观念层面的文化嫁接、剧本添加现代元素、雕刻艺术融合西方元素、主动文化嫁接至国外文化、嫁接西方公司制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文化嫁接破题,阐述文化嫁接思考。文中还引入“京歌”为皮影文化嫁接的参考,或有裨益。【关键词】皮影艺术;华县;文化嫁接;可持续发展一、问题的提出以皮影戏的保护传承为生活原型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展示了中国传统皮影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其主人公之一是华县皮影戏老艺人——老杨头,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人物;另一主人公则是美国的小男孩——布鲁克斯,则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在老杨头和布鲁克斯和解后,老杨头为这个“洋孙子”通宵达旦地制作了蜘蛛侠皮影。影片无疑旨在从中美文化传承与交流角度进行深层解读,而影片中“文化站副站长”在华县皮影推广与产业化发展方面的焦虑与努力也让人印象深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让皮影从纯娱乐、文艺载体转型为兼容财富创造的交换物,满足国内外顾客需求,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国内学者和政府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拟从文化嫁接角度对华县皮影产业化持续发展角度进行探究。二、陕西华县皮影的现状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是皮影戏的核心载体,是独特的艺术品,选用上等牛皮,经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艺,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它线条流畅、小巧玲珑,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华县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华县皮影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具体而言,皮影戏就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戏。“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享有“中华一绝”的美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丰富,华县皮影艺术开始出现两种发展趋势,即皮影戏表演艺术和皮影雕刻艺术,两朵艺术奇葩并驾齐驱。三、陕西华县皮影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华县是陕西东府的一个半山区县,地理位置并无优越之处。华县皮影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皮影一样在生存与发展方面面临如下共同的问题。第一,当今高科技时期现代传媒市场的严重冲击。以广播电视、电脑网络、VCD、DVD等影视技术的广泛运用,直接对人们的视觉、听觉予以强烈的感观刺激,让人们喜爱的畅快淋漓,陷于其中不能自拔。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赢得了人们的时代需求,不再会有人撵场子、端凳子去看那些过时的皮影戏。第二,皮影艺术的自身缺陷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有一定局限性。皮影艺术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上层建筑表现形式的皮影生存也显得尤为脆弱。皮影戏腔调为碗碗腔,虽悦耳动听,但旋律毕竟单调;剧目台词多以古文言文对白,有些晦涩难懂,不迎合现代人话语;故事情节冗长,节奏进展缓慢,其主说唱基本由一人承担,言语枯燥,不具备现代人物性格多样性;搭台表演受场地、天气影响,场面小,加之唱、挑就那几位专业人士,别人不能担当代替,因为难以普及推广。这些自身因素都影响了皮影的发展。第三,皮影表演后继乏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能静下心来传承发展皮影艺术的人知之甚少。在盛传皮影戏的塬区乡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打工的打工,经商的经商,种养殖的种养殖,跟他们讲学皮影戏来挣钱,几乎每个人都会付之一笑。就华县皮影自身而言,也面临如下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地理位置所限导致走出去的意识淡漠华县地处陕西东府,是一个半山区的县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皮影戏是“老古董”,“土”的掉渣,只有一些老年人对它有兴趣,年轻人基本只是有所耳闻。拥有皮影手艺和为皮影戏伴唱的艺人很多仅限于在县区内“自娱自乐”,没有意识“对外开放”。(二)华县皮影戏班子规模小、零散皮影戏班子基本没有特别固定的成员,一般5个人左右,有演出活动时才临时拼凑班子;就目前的调查看,掌握这门手艺的核心艺人主要生活在高塘塬的东阳乡和柳枝镇。(三)皮影艺术产业化速度缓慢就目前来看,华县皮影只有陕西雨田民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在进行皮影演出,而现在维持演出的不足40人。就皮影雕刻来看,大多是艺人自己家族制作,规模非常小,出品率较低。(四)华县皮影艺术后继传承步履维艰华县皮影艺人现在大多年事已高,子辈们多不愿子承父业为曲高和寡的一张皮影而耗费自己的心力。四、文化嫁接——华县皮影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嫁接是指不同文化融合的一种形式,由社会工作者王昱州(Joy)受果木嫁接的原理启发而创造。它是指不同的文化的融合,也就是把一种物种嫁接到另一个物种上,但是可能因为“环境”或“气候”不同,使得同一个物种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差异化。华县皮影的产生有着丰厚的历史与农耕文化底蕴,这一点从它的一百五十多出剧目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底蕴无疑滋养着化州地区一方人,但成为其发展的障碍。(一)皮影艺术文化嫁接的必要性首先,皮影艺术的基因——农耕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已经渐行渐远。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崇尚敦厚、宁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淳朴厚重、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利于帮助建立封闭的农业社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人们从皮影中寻求乐趣、掌握规范、和谐人际关系。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规则不断被打破,农耕文化的观念逐渐被认为是落伍的、守旧的、甚至陈旧的。开放的市场经济开放包容、注重契约,追求利益,激发人们的激情、协作、创造力。传统的农耕文化曾经滋养了一代人,而年轻一代在时代背景之下遵守市场规则,传统的东西渐已远去。年轻一代认为无法从皮影中学到现在社会的时髦语言、实用的技术技巧、激情。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汲取西方文化之精华。有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西方文化优势在于:更加务实,注重个体激励,提倡平等,把追逐利益看作正当合理的,提倡创新。皮影也应该在剧目方面、在皮影雕刻方面进行创新,融入一些西方元素,让皮影插上翅膀,舞动全球。(二)华县皮影产业化进行文化嫁接的策略探讨1.在老皮影艺人和继承人之间进行观念层面的文化嫁接前文已经提到,华县皮影后继堪忧,老艺人年事已高,新一代少有人积极接力皮影事业。面对这一尴尬,作为华县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环节加入皮影艺术的宣传,帮助本土的青少年逐渐形成对古老的皮影艺术的兴趣。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年轻一代了解皮影艺术,提升艺术素养,更为皮影艺术的代际传承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政府应给予老皮影艺人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或者适当的经费支持,使其摒弃手艺“不外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陈旧观念,积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为皮影艺术寻找“千里马”,并参与其中做好继承人的培养工作,让华县皮影艺术真正后继有人。2.华县皮影应在传统剧目、道具中加入现代元素首先,应进行剧目创新。传统剧目大多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蓝本进行创作,具有一定的观众局限性。皮影的剧本是皮影的灵魂,道具是皮影的载体。在剧本剧目方面,可以对现代一些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且利于发挥皮影舞台表现力的热播情景剧进行改编,变革唱腔模式为话剧模式进行演绎,例如《奋斗》,可以吸引年轻一代对皮影的兴趣;儿童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是较为成功的国产动画片,皮影剧目也可根据剧情进行改编,成为皮影剧;在皮影雕刻方面,在皮影材质上进行创新。传统的“一张驴皮,唱响四方”在现代养殖农业衰退的今天,一时间“洛阳纸贵”,驴皮成本很高,导致皮影雕刻作品的价格居高不下,难以形成大规模购买力,反过来又增加成本。在不影响皮影雕刻作品质量和保存时间的前提下,进行材质创新,寻求驴皮的替代品是当务之急。皮影雕刻作品在选题上应该更广泛,除过一些传统民俗作品外,可以以动画片角色为蓝本进行创作。雕刻作品还应与时俱进,关注国内国际的大型活动、赛事,以其吉祥物为素材进行创作。3.华县皮影在皮影雕刻作品中融合西方元素《孙子从美国来》电影中老杨为“洋孙子”雕刻了“蜘蛛侠”,“洋孙子”特别喜欢。皮影雕刻应该积极发掘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图腾性的标志抑或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卡通形象进行创作。对于西方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初次接触神秘的东方文化可能就始于一张小小的皮影雕刻作品,因此,雕刻作品的素材选取尤为重要。另外,笔者还有一个设想:如果能让皮影雕刻品更加立体化、生动化,应该更能够提升小朋友的兴趣。有人说皮影戏是“手动的动画”,那么,让皮影雕刻作品“站”起来,动起来或许是皮影雕刻创新的一条路。4.华县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应该利用一切渊源主动文化嫁接至国外文化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华传统文化又一次受到追捧。因此,中华文化应在文化融合与交流过程积极应对,呈现强势文化之势。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在全球各地都播下中国人的种子,他们在当地落地繁衍,但时刻不忘根在中国。华县地杰人灵,多出名人,其中唐代名将郭子仪就是佼佼者。郭子仪的子孙现在遍及全球,在美国、加拿大、巴西、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郭氏后裔。郭氏后裔曾数次回华县寻根。华县皮影借助这些遍及全球的郭氏后裔影响力在当地进行华县皮影传播,可以进行精准传播。以此为契机推而广之,华县皮影借助世界各国的华裔进行当地宣传,在剧本、道具中融入当地元素,进行巡回演出。5.华县皮影产业化运作应嫁接西方的公司制文化的运作模式传统的皮影表演形式简单,类似“坐商”。在家等客户上门邀请。而因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皮影必须主动走出去变为“行商”。皮影艺术产业要想发扬光大,必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文化改造。从自身治理来看,要明确产权关系、成员权利义务;从战略定位来看,坚持近期“差异化”之路(坚持本土特色)、中期走“集中化”之路(专注于皮影并融入新文化元素)、长期走“多元化”之路(以皮影艺术为核心扩散经验至民俗产业—剪纸、面人等);从具体业务设计来看,公司应包括民俗调研、剧本创意、营销推广、国际合作等业务。民俗调研尤其重要,它是皮影剧本、道具创新的前提,引导皮影业务发展方向,因此,在这一方面要储备高素质人才;剧本创意是皮影的灵魂。跨界创新、“混搭”等与“土”的掉渣的皮影似乎没有关系,而文化领域的“京歌”的出现无疑开辟了文化“混搭”的先河。它用京剧的唱腔、曲调、程式,加入现代音乐元素来演唱表演。京剧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京歌的例子有不少。如“好大一颗树”、“我们是中国人”、“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皮影也可以与其他艺术联姻,独创一片天地;国际合作是皮影产业壮大的根本途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国外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寻找合适的模式进行国际化合作势在必行。某种意义上,皮影是一种“小众”艺术,这一“小”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圈和文化影响力之小上。因此,笔者提出的文化嫁接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毕竟文化有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过分保守、特立独行和过分嫁接外来文化、失去本色都要不得。过分保守会让皮影艺术固步自封,逐渐失去它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席之地;过分嫁接,会让皮影失去其原汁原味,找不到自己。这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平衡点则来自于皮影艺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实践。【参考文献】[1]沈丹姬.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皮影艺术嬗变初[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2]邓滨涛.京歌是戏曲与歌曲成功的“嫁接”与“混搭”——由吴碧霞提出的文化“走出去”还需“混搭”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2,(03).[3]张潇娟.华县皮影制作技艺的现状与保护[J].商业文化,2012,(05).【作者简介】王艺(1976— ),陕西华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西安翻译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推荐访问:华县 嫁接 陕西 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