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上游羌族民居建筑之浅谈_四川羌族民居

  基金项目: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LGH1236)。  摘 要:羌族是生活在中国境内一支比较古老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一直是以精湛的建筑技艺而闻名中外。汉水上游羌族建筑风格是根据所处秦巴山区的地理环境逐而形成,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资源,依山傍水,聚群、据险而居。这种聚群而居的建筑群,在羌民族中称之为寨子,羌寨作为羌族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羌民族居住的处所,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使用功能、建筑技巧、建筑的总体布局等综合利用价值。
  关键词:汉水上游;羌族;民居建筑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
  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人民大多数聚居于山大林深地带,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制约,所处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大多停留在最早期的农耕文化阶段。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最大最重要的特点是依山居之,因地制宜。当地的羌族人民所建造的住房都是利用靠山靠水的丰富自然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利用山上丰富的黏土、竹子、木头、石材,用黄土夯筑,石块垒砌,木板装墙等技艺修房造屋。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人民在建造房屋时,无论从选择房屋地基还是从新宅落成,都是非常讲究的,绝不会大意。最早期的民居在方位朝向上是选择坐北朝南、用料是采取上七下八这类的土木结构,在房屋开间上是选单不选双,每横排一般是三、五、七间。后期家族比较兴旺,经济实力比较殷实的门户也会修四合院或三合院。四合院的建筑方式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合”是指聚合在一起,形态上像一个“口”字形,在布局上是按照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形式,这就属于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如果所置建房地基较小,四合院也可改为三合院,在修建时不建南边处所的房屋即可。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的民居建筑大多属于土木结构的,房屋的梁、柱、檩、门窗、隔扇等都是木质的,木质的房梁外面是黄土垒墙包裹。入户门朝南,门前也会选择立照壁以挡脉气不外漏,作为辟邪的屏障。在院落布置上,有前院后院之分,每个院落是四合天井的式样,为了家人的安全,在大院的周围也会修建群房包围,基本上是在正房前会留下一个院落,在房屋的西边会修猪圈、厕所,东侧会修厨房、柴房等,南边会种植各类主家喜欢的绿植花草,以便增添院落的自然气息。院内的地面是用石板平整铺设,以便于晾晒粮食。
  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的住户多半是按照自然村落居住,散居的现象也有,虽然散居但多相毗邻,左邻右舍,彼此离得较近,相互可以照顾。羌人的住房因采用的建筑材料的不同,平房、楼房也就选择不同。平房一般有竹木房、石头房、瓦房、吊脚楼、茅草房之分,早期的贫困人家只能修建茅草房,因为茅草房造价低廉,装饰简陋,但是却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茅草房是以石块为基垫,之后夯土筑墙,以原木为柱,夯土筑墙的黄土被夯实之后,松散的质地得到加强,孔隙度缩小,因此十分坚固,历经数年竖立不倒。茅草房从外形上看,是双面坡斜顶,顶上覆盖干草,这也是它得名的特殊处理方式。所用铺设的干草是取山中的茅草晾干之后,俗话说:“七竹八木九藤条,十月茅草比瓦牢”,干茅草是上好的盖房材料,沥水,耐腐烂是它特有的优点,但缺点是要注意防止火灾。
  石头房汉水上游羌族地区的偏远山区较多,在石头房就是全部使用石料建造的房屋,石头房的构造方法的地基的选择与其他房屋不同,房子的一面会选择贴靠石崖,三面围成墙体,墙壁全部采用直径为一尺左右的石头和泥土砌成,其承重是在四面的墙壁,由于开间比较大,辅助承重部分是由室内三五根原木立柱来支撑楼面与屋顶的。石头房房屋的屋顶全用大小不等、长方不一的石板来盖成,其建筑方式独特,工艺技巧讲究。这种房子外观看上去较危险,但实际上相当坚固,即不怕水冲泡,又不怕暴雨袭击,而且修建过程简单,经久耐用。
  竹木房的筑房结构其实与木结构相差不多,房屋的四壁全是用竹子编织成墙,墙壁上留有“口”字形状的窗户,屋内横放木梁,上面是用大竹子搭成的竹经线,再用细竹子作纬线,密密编结而成竹木楼,可以用来在粮食收获的时候烘干粮食。也有在编织的竹笆上面厚厚的搪一层稀泥,风干之后,可以作为存放粮食的土楼。在竹木房的屋顶会采用蓼叶层层平铺,用竹篾条扎成竹笆,上面再层层盖上树皮或干茅草,这种房屋相对比较原始,一般会作为临时住房。
  吊脚楼的形成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民族的吊脚楼,是在当地山地较多的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建筑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是羌族传统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用于日常起居,楼下架空,这种建筑形态被现代建筑家称为是最佳的环境生态建筑形式。这种吊脚楼在当地建筑中比较突出,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矗立在云雾缭绕之间,美妙至极。吊脚楼的建筑格式是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筑房,上层建筑面积宽大,工艺复杂精细,下层随地而建,比较不规则,是因地而定的。屋顶的歇山起翘,栏杆、门窗都采用雕刻工艺表现。这种建筑相对通风防潮、避暑御寒功能比较有优势。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的吊脚楼最显著的特点是正屋建筑在实地之上,厢房除一边是靠在实地上与正屋相连接,其余三边皆是悬空,靠的是柱体的支撑,依山所建的吊脚楼在平地上靠木柱支撑有很多的好处,首先它分上下两层,最大地节约了土地占用,造价比较低廉,其次,上层建筑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潮,还能很好地预防毒蛇野兽的侵害,下层是饲养家禽的栏圈,或是堆放杂物。
  瓦房在早期是当地人们最理想的房子,修建瓦房多是采用土木或木结构,这样不仅能够适宜居住、美观大方,而且还在门窗、屋脊、山墙上进行图案雕刻装饰,雕刻图案是以各种吉祥纹样、图案为主,例如以蝙蝠、福寿组和的“福寿双全”,以月季花组合的“四季平安”,还有“岁寒三友”、“子孙万代”、“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
  汉水上游地区的羌族民室内布置比较简单,图案简朴明朗的壁饰,和必要使用的实木雕花床、实木柜、实木桌椅等简单家具。汉水上游羌族地区地处比较潮湿,山区气候晴雨无常,霜期也较长,所以烤火炉的时间比较长,尤其是春末秋初的早晚,家家户户都会有着长年不熄的火塘,有“万年火”之称。在此生活的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为了适应这里的山区气候和地理环境,擅长利用周边环境所提供的木、石、竹等天然材料,为自己和家人搭建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环境,也展示出了羌民族古朴大方的民居建筑特色。这也是美术构图中常见的形式,羌族的建筑艺术家们匠心独具地用这种结构,制作出简单朴实的完整建筑装饰效果,他们深刻而且巧妙地把自己的各种思想和意识,反映到了他们的建筑作品里,这是羌族民间艺术家们的伟大创造。
  参考文献:
  [1]、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社民.汉水文化研究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1
  [3]、程文徽.陕南羌族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

推荐访问:汉水 羌族 民居 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