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德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他意

  从德育模式的两个转变——即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以及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入手,对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德育模式道德教育实效性一、前言
  2001年6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增强德育实效性的要求,指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完成两个转变。
  二、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道德的自觉性。德育虽是一种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但它不应被理解为单向的道德理论的灌输、道德知识的传授,更不能认为是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过程。德育的效力与其所灌输理论的系统性、知识的多少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更与学生是否自主自愿地接受外在的道德影响并内化这种影响密切相关。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律教育,而非他律教育,德育要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就必须发挥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否则,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和要求的知识形态谙熟于心,但完全有可能是“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不改”,培养出的是大量具有丰富道德知识的道德“专家”,而非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家。
  然而,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却刻意地去强调教育的惟一正确性,对学生的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接受的色彩,而很少考虑学生是否接受。这种约束式的德育模式排除了个人道德发展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同时也排除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既定道德规范的选择性。它既是对学生思考和反思能力的压制,也是对学生选择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否定。这种德育模式只能养成驯服人格或工具人格,根本不能形成个体的道德关怀意识和道德自律意志,不能养成个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必须实现由约束德育向发展性德育模式的转变。发展性德育强调要以发展人作为最终的目的,以发展人为主体,以发展人为过程,通过发展人的德性,统整人的各个方面,以使人的整体得到发展,并进而关心人的未来发展,帮助人对其一生发展进行筹划,使之成为和谐、自由发展的人。发展性德育高度关注学生道德主体性的自我发展。它不是从教育者的控制和设计开始,或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学生说教及实施种种约束,也不是仅重视学生对既有的道德规范的学习和内化,而是关注学生的道德体验及道德创造。它相信人的德性发展的根源在于人的道德体验,德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教育者的引导,有效促发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道德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行动,自觉发展其自我道德约束力。与约束性德育不同的是,这种德育更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它反对强制性的情感认同和形式化的认知发展模式,反对将成人的道德价值、抽象的道德准则和固定的道德标准不加分析的强加给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身上,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体验既有道德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灵活运用道德原则,大胆选择崭新的道德生活模式。显然,这种发展性的德育更适应于今天的学生,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为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同样的德育内容和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果强制性地让学生产生情感认同或机械地遵从固定的标准,那道德教育就是缘木求鱼,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道德教育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关注人的自主发展。道德教育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接受昔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从而把他们聚集到一起。它还应对“我们的共同生活为了什么,干什么”这个问题作出答复,并应使每个人毕生具有积极参与展望社会未来的能力。因而,德育所追求的目的不是以刻板的形式去教授一些戒律(这有可能逐步变成一种灌输),而是使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以便孩子们结合具体问题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自己的自由怎样受到他人行使权利和自由的限制。所以,学校德育不仅要靠老师去“教”,更要吸引学生去“学”。德育是通过内化来把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所谓内化就是把一定的思想道德纳入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体系之中,真正理解它的社会意义,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并由此产生自主性,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要让学生从内心里接受,就必须抛弃枯燥乏味的说教,要鼓励、引导学生学会批判;要引导学生学会陈述和举证理由;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同时,道德教育应通过具体事例进行:把一些道德难题和涉及道德良知的事例摆在学生的面前,请他们展开讨论,说明从道德观点看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为什么确实是正确的。比如,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如果仅仅是教师的单向说教,效果可能是不好的;如果教师设置一个情景,搞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辩护人”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地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其效果也绝对是单向说教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单向灌输式德育存在的一个前提性假设,教育者是德育的权威,是真理的化身和持有者,学生是道德的低能儿或违反道德的存在者。这种假设存在的合理性在以往的德育理论界和德育实践者那里已经很少受到怀疑了。但是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人们接触的新观念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现在的学生,从观念到行为上都跟以前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突出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教师的权威日渐削弱。这就使得单项灌输式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双向互动式德育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的基础上的。它尊重学生意识的独立,满足学生参与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要旨,就是创造丰富多彩的、能够真正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活动,让学生和教育者都真正动起来,通过互动增进理解、寻求感悟、加深体验。只有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在双向互动中践履道德、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在自主选择中积极地自我发展道德,德育活动才能是真正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A].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德育 实效性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