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阐释】亚里士多德诗学什么是悲剧是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和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学》是西方美学和哲学史上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方的悲剧学说主要起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的悲剧学说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他《诗学》中的悲剧论影响了西方悲剧学的发展和演变,为西方“悲剧”这个范畴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剖析悲剧的艺术特征、构成要素、审美意义和价值, 在论悲剧中展开他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悲剧 行动 怜悯 恐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 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具有一定的意义;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根据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
  一、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首先,它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悲剧不同于绘画、雕塑等,它模仿的不是某一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当然,行动是包含姿态、颜色或声音的,不过它们仅作为一种表征附在行动上用以说明或渲染某种行动,也就是说,它们只是行动的附着,并不是悲剧要真正模仿的,而悲剧真正模仿的是行动。因此,这样的模仿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特点,它以直观的形式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不像其它艺术需要通过暗示诉诸于人们想象的东西。一般情况下,悲剧排斥遥远的、朦胧的东西,即使是模仿神灵,当让他架着七彩云出现在观众面前,也需要把它打扮成观众的感官所能直接感受的样子。比如宙斯出现时天空中就会伴着闪电雷雨,而宙斯有时以羊的面貌出现,有时以牛的样子出现,不管是以什么样子来呈现,都是观众所熟悉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其次,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并非任何行动都是完整的、只有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才能够成为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到所谓完整:就是一件事情有开头、中间和结尾。这样的模式才可以以看出其中的因果联系;所谓有一定长度:即不可太短,一下子就看到了结局,同时也不可太长,使观众总也看不到结局而着急。过于微小或庞大的东西都不能产生美感。悲剧的长度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方面是悲剧本身,就其本身来说,其长度只要容许事件相继出现,按必然性规律的要求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就可以了;比如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剧情大体是:俄狄浦斯在途中与人争吵而杀死了对方,却不知对方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来到忒拜后取得了王位, 想不到娶了自己的母亲。由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弑父娶母的罪行, 他一直没有感到痛苦,但他最终发现了自己的秘密,从而就失去了原来的平静与幸福。他自己弄瞎了双眼,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流浪, 来到了科罗诺斯。在科罗诺斯他遵从神意,不愿随儿子再回忒拜。最终,他由于遵从神旨而使自身的分裂达到和解,于是肢体痊愈,眼睛也得以复明,成了科罗诺斯的保护者。这就是一部典型的具有开端、延续和终结的完整的悲剧,悲剧的结局由逆境转入顺境,是一种理想的结局。另一方面是演出时间。悲剧总是要上演的,上演当然不能转瞬即逝或无休无止。按古希腊传统惯例,三出悲剧及一出羊人剧占一个白天的时间为好。
  再次,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行动的模仿。悲剧就两个方面说是严肃的。一方面它的人物是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悲剧主人公都不是凡夫俗子,一般人不具备当牺牲的资格。主人公都是有着高贵血统的人,具有通神性,只有他们才配被神挑选出来完成牺牲与赎罪的神圣命运。另一方面, 他的动作是可怕的和可怜的。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只有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才可能发出可怕的或可怜的动作;也只有可怕的和可怜的动作才可以看出人的高尚的品格。同时可怕的和可怜的也不可分,只有结合在一起,才成为严肃。单纯的可怕或单纯的可怜只可以刺激人们的某方面的情感,而不能引起悲剧所特有的恐惧与怜悯之情。悲剧描写的是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陷入了不应有的厄运,他自身是高尚的,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可怜;同时他的行动是悲惨的,又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可怕。人们正是在这种可怜可怕交错而生的激情中才体味到作品的严肃性。比如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中的主人公美狄亚是科尔喀斯国的公主,而她的丈夫是一位国王。美狄亚本是一位美丽高贵的公主,但遇上来取金羊毛的伊阿宋后,对其一见倾情。为了爱情,她可以不惜一切,抛弃故土的富贵生活, 抛弃现成的权势,甚至杀死亲兄弟,孤身与伊阿宋私奔。但伊阿宋为了权势违背当年诺言,抛弃妻子。这样一位高贵痴情的女子,在爱与恨的强烈交织中,做出了疯狂可怕的举动,她施用咒术,烧死公主和国王, 杀死亲生儿子以此作为对于伊阿宋的报复。最终她背井离乡,带着对亲人故国的思念孤独终老,令人可怕又可怜,令人震撼又同情。
  二、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而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娱乐,对于悲剧来说,就是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人们内心本来就有一种恐惧与怜悯之情,悲剧的作用就是使这种情感发泄出来,而且悲剧所描写的那些可怕与可怜的行动也很容易使人们将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对高尚的人怜悯自然会使人倾向高尚,对某些厄运的恐惧也会因为不断的发散而得以陶冶。悲剧不仅使人看到高尚的人遭遇的不幸,而且使人看到处于不幸之中人的高尚。随着恐惧与怜悯之情的激发,一种道德上的自我检讨也必然在心底泛起。因此,正像狄德罗所夸张地说:“当人们从剧场中走出来时候,一般比走进去的时候高尚些。”任何人只要一听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就会心灵震颤,它让人感受到命运之严酷,普罗米修斯曾经帮助宙斯取得王位,但为了人类不继续在黑暗中承受苦难,违背了宙斯的意志,盗取了火种,他的命运也从此走向了苦难的深渊,宙斯不念旧情把他钉在高加索风雨侵蚀的峭壁上让他经受地狱般的劫难,派有翅膀的狗和凶猛的鹰贪婪地啄食他的肝脏,饮他的血,这期间普罗米修斯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但他为人类的奉献牺牲精神和与命运抗争的毅力勇气使他永垂不朽,人们不仅深切感受他的不幸遭遇,更崇拜他在不幸中的坚强高尚,一种普罗米修斯的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三、悲剧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这是讲悲剧的成分。悲剧的成分有六种, 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歌曲、形象。其中情节是最重要的,所谓情节就是剧中的行动或者说是事件的安排。其次是性格。性格是人物行动的原因。第三是思想。思想也是行动的造因,是使人物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第四是言词。言词即指对话,是悲剧的主要表达手段。第五是歌曲。歌曲一般由合唱队来演唱,与剧情的发展关系不大,主要起各场间幕的作用。最后是形象。指演员的扮相及道具,与诗的艺术联系最少。这里着重分析亚里士多德悲剧的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即行动,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一出悲剧的好坏, 主要看它的情节安排得是否成功。理想的悲剧是复杂的悲剧,它所模仿的是通过“突转”和“发现”而达到结局的行动。“突转”是剧情的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发现”是主人公由不知到知的醒悟。这两个因素是构成复杂悲剧的最重要因素。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主要由“突转”和“发现”引导出来的。“突转”伴随着“发现”而“发现”就意味着突转”。如《俄狄浦斯王》中, 报信人道破俄狄浦斯的身世后,本想安慰俄狄浦斯,解除他害怕证实他杀父娶母的恐惧心理,结果适得其反。俄狄浦斯从此“发现”自己所犯的罪行,使剧情发生了“突转”。“突转” 不能由逆境转入顺境,必须由顺境转入逆境,而且不应是好人和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只能是介乎这两种人之间的,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的人由顺境走入逆境。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悲剧情节围绕人自身的活动旋转,是对希腊古典时期悲剧内容重大进展的极好概括。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综合性模仿,是具有高级价值的艺术形式。悲剧严肃、集中、详细地表现现实生活,刻画人物的性格,体现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见识,具有认知价值;悲剧在形象中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普遍性的哲理,也有思想价值。同时,悲剧塑造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使人体验悲壮与崇高,这使悲剧有了特殊的审美价值。悲剧更有净化情感、陶冶品性、教化风气的社会价值。亚里士多德从哲学的高度对美学范畴“悲剧”进行的界定对西方美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5]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6]歌德.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7]欧里庇得斯悲剧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推荐访问:亚里士多德 诗学 阐释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