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_高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研究

  纵观福建省新课改高考文综自主命题四年来的历史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非常强调“能力立意”,重视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梳理并识记主干知识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创造性思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明确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高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研究呢?
  一堂优质的历史课,主体当然是抓好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但是,要在有限时间里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就要把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样,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研究能力,这三部分也是缺一不可。
  首先是课前。相比较理化生等科目有大量丰富生动的实验、易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历史课由于其自身特点的限制,没有生动有趣的实验课,似乎很难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其实不然。历史教师可以围绕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预习为前提,在课前布置形式多样、操作性强的问题,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去完成,进而能在课堂上表现或展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前,结合课标要求,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四组,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并结合身边所发生的变化,分别从衣、食、住、行四方面搜集相关的信息并制成幻灯片,然后在课堂上由各组派代表在多媒体课件上演示,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补充。整堂课下来热闹而又不显浮躁,学生显示出高超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欣赏学习其他组的成果,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并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巨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让学生在课前有动手实践并进而在课堂展示的机会,这也不现实。更多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从而易于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是课中。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四十五分钟如何让学生始终能全身心投入呢?激发学生兴趣至关重要。一堂好的历史课,就如同一本历史书,要想调动读者的胃口,就得让读者感兴趣。近几年来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钱鹏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卖的很火,究其原因,那就是作者在引经据典讲述历史的同时极尽诙谐调侃之能,喜欢把一些产生在现代、形容现代人的词语,运用到历史人物身上,真正做到了趣说历史。有网友就这么说:“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讲”。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营造一个轻松幽默或情景再现的历史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分析唐代长安城与北宋汴京城特点时,针对不少学生有上街吃夜宵的习惯,我设身处地让学生想想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唐朝长安城吗?如果你真是饿坏了,非要上街会有什么后果?……北宋汴京城可以看见武大郎挑着烧饼担子走街串户叫卖……在汴京的瓦子里可以看戏、听说书、唱唱卡拉OK(宋词可以配乐演唱)。这些诙谐幽默的课堂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会心大笑,更轻松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并生动形象地比较了长安城和汴京城的不同特点。
  当然,轻松幽默的课堂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历史课堂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研究学习,并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智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智慧与创新的教学,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比如在分析新中国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原子弹、氢弹都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中国研制这些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对于搞原子弹、氢弹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激烈辩论。通过辩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并且深刻认识到在当时研制“两弹一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所有的教学手段当中,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由于信息容量丰富生动、易于给学生提供新材料、创造新情景等特点,更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我在多媒体课件上精心设计了一张图片引发的学案:把学生分成五个合作探究学习的小组,并分别派代表概括或补充五个阶段发展特点及其原因。如下图:
  通过图片材料的设置并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个别小组更是出现了踊跃补充发言的场面,不少学生能创造性地整合必修一相关知识和本课教材内容,课堂氛围极其活跃。实践经验表明,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设置适合教学需要的新情景新材料,调动学生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那么,各种各样丰富的史料,没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最后是课后。课后反思总结是课堂的重要补充,必不可少。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后往往要求学生在整理识记基础知识后,要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以应对考试。在考试这根指挥棒下,学生开放性历史思维能力很难被充分挖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以考试论成败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发展性过程评价,充分调动学生课后积极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比如在必修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后,我设计了一个题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取得巨大的科技成就,但迄今为止,却未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意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不要求学生以作业方式呈现,但却激发了很多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的热情,以致后来的几个星期内有不少学生主动找我交流探讨,着实让我感到欣喜。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研究学习能力,应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

推荐访问:自主性 课堂 体现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