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十四孝”]新的二十四孝

  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引来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维系着家庭伦理秩序,也构筑了国家道德基础,是个人趋向修身完美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德行。元代郭居敬把历代孝子的行孝故事编录成“二十四孝”并流传至今。但如今,它也面临现代化进程的困惑。这些年,大家常反思新时期社会道德的重整与建构,从“常回家看看”立法到北大校长跪母祝寿,这些掀起讨论热潮的话题折射出:在市场经济和权利解放背景中,传统孝道式微,一些人渐渐失去感恩之念和孝敬之心,有些地方还存在不奉养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孤苦伶仃的老人期盼的目光呼唤孝文化的重塑。
  与传统“二十四孝”相比,新版的“二十四孝”有传承更有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但有些民众认为,大多国人达不到新标准如此之高的要求。首先,如“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教父母学会上网”等,对于很多的农村父母来说,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便对于城市父母,恐怕也未必是他们最想要的。
  其次,要实现这些孝道新标准,应给儿女留下时间和心情。在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大道上,有的是低头赶路的匆忙,有的是近乡情怯的慌张,有的是看淡未来的迷茫……在户籍制度尚未及时转身之际,“家”动辄就是千百公里外的一个港湾,那要想实现新“二十四孝”标准中的大多数条款,是“难于上青天”。
  有社会学家认为,每一个“上有父母”的人完成尽孝,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与环境条件作为基本支撑。比如:我国的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如果足够完善健全,每一个人对父母现在的养老、对自己未来的养老,便少去很多“心里没底”的忧惧和担心。进一步说,每位工薪阶层的人如果都能生活得更为体面、更有尊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有时间、有能力去完成比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高、更全方位的尽孝。
  其实,无论传统的“二十四孝”的故事,还是新版的“二十四孝”的标准,都不是要用强制力去践行的法律条文,所能罗列的内容也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逐条做到;其深层价值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引。所以,不要纠缠于新版的“二十四孝”标准是否科学、是否有操作性、是否需要强制力保障,而是要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方式。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版的“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传统的“二十四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新版的“二十四孝”是给大家一个参考,找出让父母最易接受的方式表达你对他们的孝心,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的爱,这很重要。
  行孝要及时。对父母行孝,不要等待,也不要以为时间还早,过几年再来行孝也不迟。世事无常,谁能保证明天亲人不会分离?
  (本刊综合)

推荐访问: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