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誉满

  浙江省缙云中学的前身系创办于1906年的官办五云学堂,由此而始,学校历经了百年风雨。近十年来,学校继往开来,鼎新革故,凭着“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事业心,谱写出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篇章。缙云中学由一所先天地缘条件和所持政策资源并不占优势的县域高中,发展成为创造浙西南山区“中下经济,中上教育”(李岚清语)奇迹的成功典范。回首过去,虽然我们把背影和足迹留给了历史,但是我们要在这经年的流变中,读出灵魂的气息,赋予它久远的意义。
  俞国良先生曾经说过:如果把学校比作参天大树,那么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是她的繁枝密叶,良好的行为文化是树的枝干,全面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树的茎脉,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树的深根,而学校精神,则毋庸置疑是大树的灵魂所在。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结晶体”,也是学校生命力的“核原料”,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精神,就会变成毫无生命的楼房建筑物的集合。
  而当我们面对着曾经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幸福于我们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时,不禁会沉思,我们学校的核心精神到底在哪里?传承厚重历史铸造的这种精神,将是每个缙中人肩负的神圣使命。因为,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才会充满力量,且力量深入骨髓。当精神站立起来时,所有的努力都会变成自觉、自动和自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能竭其所力,倾其所能。
  一、“缙中精神”的历史传承
  缙云中学的传统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土壤。百余年来的风雨沧桑,凝铸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敬业、勤学、求真、务实”的缙中精神。“教师敬业、学生好学”一向都是缙云中学的教育传统。“霉干菜精神”和“把个个学生背过河”的教育要求,自初创开始,一直沿袭至今。
  上可追溯至1931年出任校长的蓝台(在任19年)先生,是他奠定了学校“敬业、勤学、求真、务实”的校风基础;1958年出任校长的孙明标则可谓锻造缙云中学“霉干菜精神”和“把个个学生背过河”传统的第一人,面对“大跃进”所带来的教学落后局面,孙校长提出了“把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的要求,实现了高考成绩从原全省倒数第五到全省第三的奇迹般飞跃,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文教先进个人”,赴京参加了“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之后,百废待兴,全校上下励精图治,大力弘杨苦教苦学的“霉干菜精神”,高考成绩在丽水市内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1999年学校整体搬迁之后,缙云中学的历史命运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当时学校举债办学,经费极度紧缺,几近陷入无以为继、不得不酝酿进行拍卖转制的窘境。2001年,李岳林校长临危受命,带领全校师生真抓实干,翻开了缙云中学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用实际行动对新时期的“缙中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李岳林校长不仅是学校“促进四大转变(具体包括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体制、办学效益)、实现五个一流(具体包括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教师待遇)”目标的提出者、新时期“霉干菜精神”(具体包括“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诠释者、学校“生涯发展教育”方向的倡导者,而且身体力行,虽身患重病,却始终奋战在学校发展的第一线。2011年8月,丽水市王永康市长亲切约见我校文、理科状元时,市文科状元朱静帆同学以一个孩子的真诚,道出了缙中学子对自己敬爱的校长的敬佩。她由衷地说:“我们缙云中学不光有‘霉干菜精神’,我们更有‘李岳林精神’,我们在学习累了的时候,只要想想我们的李校长,身受如此的病痛折磨仍然精神屹立,我们就觉得自己的苦累根本不算什么!”人无精神不立,校无精神不强,李岳林校长也用自己强大的精神力诠释着缙中精神的真正内涵,并感染、激励着每一个缙中人!
  二、“缙中精神”的引领推动
  精神传统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气质。它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却早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所学校的灵魂永在。薪火相传的缙中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植根于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就是“肯吃苦、不服输”。时至今日,这种精神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激发着全体师生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进取心,成为全体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并成为我们屡克难关、负重前行的精神支撑。
  (一)以“缙中精神”激发事业动力
  一所名校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行政圈定的。它是历史积淀和现实进取的合成,是社会声誉和行政评价的合成,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合成,是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合成,是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和学校人文教育的合成。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它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动态演变的。十年前的缙云中学,正值举步维艰之际,对照名校的“合成性”内涵,无法回避自身的现实局限,想要成为一所“省域名校”,谈何容易!
  当时的我们已清楚地知道,当初省教育厅之所以给了缙云中学“省一级重点中学”的牌子,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办学精神,而不是我们的办学实力。连“省一级重点中学”的称号都还名不副实,拿什么去跟人家比?我们也曾反复地思考,作为一所山区学校,跟省内其他发达地区的名校相比,我们没有地域优势,没有政策优势,没有条件优势,没有师资优势,没有生源优势,我们怎样才能在省域名校群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信心就来自于“不怕苦、不服输”的缙中精神。有的条件我们无法改变,有的条件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有的条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挖掘。我们的天赋比不上别人,但可以用自己的刻苦勤奋去弥补;我们的物质条件差,但理念可以先进,因为理念不需要用钱购买;我们的教师论单个比不过别人,但我们可以抱成团,依靠团队力量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在“面”上比不过别人,但我们可以在“点”上寻求突破,以点带面谋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各方面都慢了半拍,但山区人有股倔劲,有种不服输的精神,能克服种种困难,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正是在这新时期的“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找到了学校发展力量的不竭之源。自2002年以来,我们凭着“不怕苦、不服输”那股劲,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重点上线人数连续取得两百、三百、四百的突破。为了在困境中提振士气、激发信心,学校还曾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鹰志》这篇文章,从老鹰“断喙折翅重生”的勇敢、坚毅和悲壮中汲取精神力量。只要敢想、敢为,我们一定能把下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二)以“缙中精神”打造学校团队
  缙云中学一贯重视学校传统精神与文化的继承和光大,利用强大的传统精神与文化的影响力感染、浸润每一个成员,成功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光荣团队。为了缙云中学这份共同的事业,无论是学校的领导班子,还是一线的教师队伍,都以传统的“敬业奉献”精神作为自己的生命本色。面对困难,从不畏惧,从不气馁;肩负责任,从不推诿,勇敢担当。不管面对什么难关,这支队伍都能戮力同心,敢打敢拼,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绝地反击。
  缙云中学的领导班子,是一个最具有吃苦精神、大局意识、服务理念的坚强团队,他们真正践行着“带领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的铮铮誓言。领导干部不摆架子,不推责任,谦谦虚虚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以大胸怀和人格魅力赢得尊重,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会做到。李岳林校长为了学校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他因病无法正常主持工作的这些年,全校上下一直坚定围绕着他确定的工作思路与目标高效运作,有度有序。全校上下都为让校长放心而努力工作,校长俨然成为了整个学校的精神支柱,这在其他单位是不多见的!学校所有中层以上领导包括校级领导,除身体原因外,人人兼课,有十多位中层干部,既是职能处室的主要负责人,又是年级组的核心领导,还任班主任,承担了足额甚至超额的教学任务。这在全省同类学校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正是凭着这种身先士卒、真抓实干的榜样示范,学校领导班子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
  缙云中学的教师队伍,更是一支赢得社会盛誉的光荣队伍。他们身上闪现的“敬业奉献”的师德、“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很多学校无法比拟和复制的。这些可贵品质,源自内心的那份“爱心”与“责任”,源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关爱,源自对“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责任的高度理解和勇敢担当。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们日复一日地无悔付出,年复一年地无私奉献,但从市教育局调研的数据来看,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却最强。他们永远把学生摆在首位,面对自己的孩子常会愧疚,面对自己的家人总觉亏欠,对于自己的健康也是一再忽视,甚至连手术也会一拖再拖;他们从来不是一个人战斗,一个人的力量太过单薄,大家抱团取暖,什么难关都能战胜;他们从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有偿家教,默默恪守师德,赢得世人尊重;他们常常带学生回家吃饭,贴心地给临近高考的学生每天早上煮鸡蛋,永远爱生如子;他们无惧风雪的考验与山道的崎岖,坚持奔走在年关家访的路上,只为那份“爱”与“责任”的抵达……这些散落在一个个平凡生命中的点滴,成为了多少孩子与家长内心深处无以言说的感动,也铸成了缙云中学发展历程中刻骨铭心、弥足珍贵的永久记忆。纵使时光流淌、岁月沧桑,纵使青春不再、年华老去,他们已用高尚的精神、坚实的步履、不懈的努力、卓越的业绩,为缙云中学的发展描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以“缙中精神”孕化学生人格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经久积淀的精神文化内涵比有形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要。一所学校的成功所在,不在于有多少人来人往,而在于用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滋养出什么样的人。百年以来激励一代代缙中人奋勇前行的“霉干菜精神”便是缙云中学最重要的精神特质,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被提炼成为一种传统的力量,深植在一代代缙中人的心中,成为支撑着每一个缙中人勇闯难关的精神动力,也成为了学生始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也许有人会说,教育改革都到“深水区”了,还高调宣扬“吃苦精神”,是泥古不化,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但我们坚持认为,如同艰苦奋斗始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样,“肯吃苦、不服输”也始终是学生学业有成的重要保障。“肯吃苦”就是勤奋,“不服输”就是敢于竞争,而这二者,正是一个学生力求卓越的意志品质。尽管在不同时期,我们也对“吃苦精神”的文字表述作出了相应的改动,但不管形式怎么变,它的精神内核是始终一贯的。
  今天行走在缙云中学的校园里,可以处处感受到“缙中精神”孕化而出的浓郁学风和向上校风。校园里来去匆匆的脚步和空气中洋溢的琅琅书声,勾勒出缙云中学一天中美丽的开始;“入室即静、入座即学”的良好习惯,营造出了高度自觉的班级氛围,每个人都受益其中;即便是休息的周末,图书馆阅览室里也是座无虚席,学生或专注地学习,或安静地读书。学校各类活动也是精彩纷呈,展现着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素质操队列整齐,动作划一,精神抖擞;班级跑操步伐一致,口号嘹亮,令人振奋;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活力,惊喜不断;文化艺术节继承传统,汇展才艺,开启未来。我们相信,走出缙云中学大门的,必将是“孜孜不息、力求卓越、个性丰满、精神健壮”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四)以“缙中精神”内化管理行为
  学校精神源自和积淀于昨天,影响、生成和作用于今天,又发展影响于明天。一切精神中的美,经由人文的凝聚和提升,和谐而又自然而然地直奔人的心灵。因此,学校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纯文字的凝聚物,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关注人的现实行为和价值取向。
  缙云中学秉承着良好的耕读传统,“敬业、勤学、求真、务实”的缙中精神为缙云中学的文化根脉,“霉干菜精神”和“把个个学生背过河”的精神传统也坚守至今。我们深知,一旦一种文化在学校形成并稳定,这种文化必将对教育行为发挥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一所有着自身文化积淀和精神传统的学校,在管理中更不应忽视这些宝贵的传统资源和精神财富。自觉源于自知,只有让环境中的人对所处环境的精神文化产生自己的认同与把握,一切外部行为才有了最理想的实现基础。
  因此,学校始终坚持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强调制度约束的同时,不断强化学校精神的陶冶与感召,充分挖掘传统精神的理想情怀与现实价值,使之影响全校师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激发每一位师生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必然的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进而调动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实际效果来看,在以“缙中精神”内化管理行为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整合了物质和精神、传统和现代、静态和动态、本土和外来的文化因素,学校管理和育人得以植根于人文沃土,自觉地把学校传统精神文化内化为思想和信念,使之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全过程,融会于师生的一言一行,进而使得这种精神文化支配下的教育管理行为成为一种“本能”。所以,缙云中学教师的“敬业奉献”已经内化为实现价值的行为准则,缙云中学学生的“勤奋好学”也已经内化为励志成才的自我需求,管理机制的执行力与人文内化的行动力得到了和谐统一。
  三、“缙中精神”的永恒价值
  多年来,“缙中精神”引领着缙云中学上下同心,负重拼搏,开创了山区教育的一个个奇迹。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形势下,缙云中学高考成绩始终稳立于全市龙头学校的位置,甚至比肩“全省第一方阵”的第一梯队;素质教育也是硕果累累,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升级。自2002年以来,缙云中学已累计培养出300多名音体美特长生,把他们送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美院等知名院校深造;同时,还培养了丁锦辉(现男篮国家队主力队员)、吕晟(现羽毛球国青队)等杰出人才。
  当下,新一轮的深化课程改革正势不可当地向前推进。缙云中学作为办学成绩突出的名校,也正在“缙中精神”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实践着学校的特色发展和育人品位的提升。然而,学校特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融合现代理念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面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固守成规。丢掉了精神传统,学校的特色追求将成为无本之木;而缺失了现代理念的融合,学校特色将成为断流之水,实际上也就不成其特色了。
  缙云中学当下所确定的“生涯发展教育”的特色方向,就是在学校的“霉干菜精神”和“把个个学生背过河”的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不断吸纳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理念,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而渐至丰满起来的。这种具有共同愿景的群体性追求目标,也必然得到了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认可和为之达成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而且,这种过程在学校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将继续。

推荐访问:一所 名校 站立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