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作文700字_让思维在教学对话中“行走”

  对话,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是师生思维过程的一种表达,更是对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与理解。然而,纵观数学课堂,“对话”虽然已经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但因其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故收效各异。通过“对话”的现象可以发现,问题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真理,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在思考中发展能力,努力生成真正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对话”,从而使学生品味“思维对话”的愉悦,享受真正有价值的数学。
  一、精心点拨,让思维在对话中更广阔
  课堂上,教师巧妙地点拨引导,点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深入,智慧的火花在对话过程中不断闪现和碰撞。从而体会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价值,产生归属感,洋溢出生命的气息,绽放出勃勃的生机。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几分钟之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我们小组把圆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思考,如果我们让圆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那拼成的图形会是怎样的呢?
  生:那可能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
  师:你能具体地给大家讲讲吗?(生边演示边讲解推导思路)
  师:同学们,除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推导出面积公式以外,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呢?
  生:我们把圆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思路略)
  生:我们小组把圆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思路略)
  师:大家真了不起!把圆转化成了这么多近似的图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老师,我觉得其实不用剪不用拼也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师:真的吗?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我把圆对折了四次,平均分成了16份,每一份看成一个三角形算出它的面积,再乘16就是圆的面积了。
  生:不行的。将圆平均分成16份后,每一份是扇形,怎么能当成三角形来计算呢?
  生:如果把圆继续不断地平均分,分得再多些,曲线就变直了呀,它就是三角形的底,而半径就是三角形的高。(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真是不简单啊,大家竟然想出了那么多的好办法。学习就应该这样,要敢于向我们的书本挑战,要善于主动地去探究。
  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上现成的圆面积公式推导方法,而是通过巧妙点拨,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每找到一种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热情的表扬,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话,让不同的学生展示了自己不同的思维过程;对话,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多元互动,让思维在对话中更明晰
  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学生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拓展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有望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发展的舞台,才有望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例如,在“数的整除”复习课上,教师出示了一道判断题:“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此时,学生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而教师并没有立即做出评判,只是让双方各推选出两名代表,说明自己的理由。
  正方:请问什么叫合数?
  反方: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正方:那2是不是合数?
  反方:2是素数,不是合数。因为它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正方:其他的偶数是不是合数?你自己举些例子看呢?
  反方(挠挠头):4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2,它是合数。6也是合数,8也是合数。
  正方:那除了2以外,其他偶数不都是合数吗?
  反方(仍有些不服):刚才我只举了几个数,不能代表全部。
  正方(据理力争):你举任何一个偶数,它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都至少还有一个2。肯定是合数。
  反方(似乎又想起了什么):2不是合数啊!
  正方:没错啊!所以说除了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呀!
  反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错了,谢谢你的帮助。
  当学生出现不同的声音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地指出谁对谁错,揭示正确的答案,而是创设了辩论这一对话形式,使学生在合作中与同伴进行交流、反思并逐步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策略、对问题的解释,并为自己的策略进行辩解。让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明白真理,从模糊走向清晰,也使学生提高了自我认识水平,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关注倾听,让思维在对话中更缜密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就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汲取营养,弥补自身不足,引起共鸣、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这样,思考问题时才更富有逻辑性,思维才更缜密,对话才更有效。
  例如,潘小明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下面是课开始时的一个小片段。
  师:同学们,等会老师问你们问题,你们愿意说真话吗?
  生(异口同声):愿意。
  师:那平时老师也经常让同学们回答问题,你们觉得你们回答问题是说给谁听的呢?
  生:说给老师听的。
  生:是说给同学听的。
  生:是说给老师听的,也是说给同学听的。
  师:是的,所以等会你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说完了,你就问其他同学“我说清楚了吗”“你有意见吗”。
  “我说清楚了吗”“你有意见吗”看似平常和简单的两句话,却贯穿了整节课的始终,时刻提醒着所有学生要认真倾听,缜密思考。整节课由学生的“回答—提问—质疑—辩论”串联而成,教师也脱去了“权威”的外衣,放弃了“指令”的权杖,“混杂”其中,与学生一起倾听,相互对话,创造了一种“精心组织却无痕,激情对话显和谐”的课堂文化。整个一堂课,与其说潘老师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不如说他教给了学生一种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乐于交流的习惯,而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和学生的倾听。在对话中,学生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沉思,有经历探究的刺激,有茅塞顿开的喜悦,整个精神世界都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总之,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刻领会“对话”的真谛,用心营建对话的课堂, 给思维以活动的支点,给思维以呼吸的机会,给思维以转换的时间,通过心灵的交融、思想的沟通、观点的交锋,实现知识的共有和个性的发展,使数学课堂真正洋溢生命的色彩。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215600)

推荐访问:行走 思维 对话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