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任自流的时光【追忆那些“放任自流的时光”】

  《放任自流的时光:一九六零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我与鲍勃・迪伦》   作者:(美)苏西・罗托洛   译者:陈震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2011年2月25日,美国艺术家苏西・罗托洛因肺癌去世。众多国际媒体的纪念文章中,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个词:缪斯(Muse)。
  熟悉鲍勃・迪伦的乐迷都知道,“缪斯女神”的称号苏西受之无愧。她是迪伦1960年代在纽约格林威治村期间的女友,迪伦的第一个真爱,迪伦众多传世情歌中的女主角,更是他政治意识的启蒙者,影响他成为时代抗议旗手。在经典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的封套上,苏西・罗托洛和鲍勃・迪伦相拥走在冰天雪地的琼斯街头的那帧温暖图像,已然成为那个大时代的图腾符号之一。
  一个时代的独特价值,往往要等到过去之后才能被人们发现;一个地方之所以特别,是因为那里发生过特别的事情。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以及那个时代纽约的格林威治村。透过苏西的这本自传――《放任自流的时光:一九六零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我与鲍勃・迪伦》,让人得以一窥那个极富理想主义、创意激荡的年代里的种种风云际会,以及传奇人物。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罗伯特・桑德尔所说,“这本书叙述更多的是她的故事,而非迪伦。可喜的是,整本书里她没有丝毫的怨念,字里行间全都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纽约所具有的理想主义和创造力上。对于使得格林威治村成为摇滚反抗文化发源地的人物、地点以及个中翘楚,没有比这本介绍得更好了。”
  那个时代的格林威治村如今身负盛名,不仅是因为它的波西米亚生活方式,更因为它酝酿过反叛的政治和社会思想;革命性的艺术、音乐、诗歌和文学。那个时代的格林威治村村民,无论是工运分子、左翼人士、民权运动家,还是艺术家、民谣乐手、诗人和作家,他们都坚实地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坚定不移地为边缘人、弱势群体发声;与此同时,他们各种各样的想法经过碰撞、熔炼、构筑后融为一体,为多个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苏西追忆道,“在那个年代,我们为自己的思想而活,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为自己的信仰而活――那是一九六零年代独有的生活方式。我们活得深刻,我们绝不肤浅。那时,我们真诚地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并且我们真的做到了。1960年代的音乐与艺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文化脉络;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则催生了日后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如1971年,宪法第二十六修正案将具有选举权的公民年龄从21岁降至18岁,1973年,尼克松总统宣布取消征兵制等等。实际上,经过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洗礼后,美国社会才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宽容的多元社会。”
  在那个年代,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是边缘人、疯狂艺术家以及反叛者聚集的公共广场;在那个年代,纽约取代了巴黎成为全世界艺术家最向往的地方。遗憾的是,如今的格林威治村已经走向了中产阶级化和商业化,曾经的波西米亚传统早已不复存在。然而,正如苏西所说,“与其说格林威治村是一个实际的地点,不如说它是一个概念,―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符号,一次对‘大地上的异乡客’的召唤。甚至可以说,这个地方还在不在已经无所谓,在哪里也无所谓。重要的是:有价值的思想、伟大的创意注定能够找到土壤,然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只要有创造的精神,就永远能够找到方向。”

推荐访问:放任自流 追忆 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