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的色层与肌理:油画棒画图片大全风景

  [摘 要] 油画的色层与肌理,是油画的重要语言之一,它对于表现空间、结构、质感、色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古典油画到直接画法,历代前辈们创作并积累了大量的色层与肌理技法,丰富并拓展了油画的表现性。
  [关键词] 油画 色层 肌理
  
  一、综述油画的色层与肌理
  油画的色层与肌理,是油画的重要语言之一,它对于表现空间、结构、质感、色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色层,有两层含义:色彩的层次与画面敷色的层次,自然中的任何一个可视空间,都具有丰富的色彩层次,这也导致油画家们在表现对象时,竭尽全力运用色层手法来表现对象。肌理是油画画布表面的形态特征,油画家们应用各种工具与材料,在画布上创作出厚薄、干湿、粗砺与平整等肌理变化,并由此创作出其梦寐以求的视觉艺术效果。对于油画色层的处理手法有很多,基本的有透明画法,混合技法,直接画法,厚涂技法,纯油性材料的画法和综合材料的画法等等。而颜料的干湿、厚薄、透明与不透明、薄罩、渲染、覆盖、刮除等等都会使油画表面显示丰富的色彩效果。
  油画的表层肌理主要是由油画的笔触(也包括画刀及其他工具在画面上的使用)、色层和画布底子的综合应用而完成的。油画基底涂层可以说是油画的第一个层次,对画面效果、绘制过程以及作品寿命均有重要影响。虽然油画颜料的覆盖力较强,但是画布底子还是会通过颜料对画面色彩产生作用,这种作用的影响因底子材料的制作过程与肌理而异,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明显。油画底子的支撑材料有各种肌理的布、纸、板,而油画根据支撑材料、底子涂层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胶质底子、油质底子、吸油的、不吸油的、半吸油的、粗糙的、平整的等等。油画的肌理由于画家用笔方法的不同,质地与效果也会不同。用细腻融合的平涂笔触可以产生平整、过渡自然的效果,如安格尔追求的瓷釉效果。而用相对独立但色层较薄的笔触平涂时可以产生平整中有细微起伏的肌理效果,如马蒂斯,高更、塞尚等人的作品。用摆压、散涂、点彩、叠盖等技法处理的画面可获得清晰而富有变化的笔触,这种方法的色层层次丰富但厚薄差别不大,是直接画法常用的表层处理手法。如莫奈等人的作品。用厚与薄,画笔和刮刀兼用的手法,可以得到浮雕一样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色层中包含着底子肌理,薄色层,厚色层以及穿插其间的各种笔触。如伦伯朗,库尔贝,弗洛伊德等人的作品。
  总之,画面肌理与色层的美感是油画家追求的,油画所特有的材料美。从古典油画到直接画法,执着的前辈们创作并积累了大量的色层与肌理技法,丰富并拓展了油画的表现性。
  二、诸位名家对于色层与肌理的探索与实践
  1.提香。提香作为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对于色层的处理有很精深的探索和实践。他在塑造形体的时候,往往在一个色域内,通过丰富的色层多次罩染,使明暗、冷暖发生细微的推移变化,以达到形体的圆浑过渡;而在两个相邻色域之间,常通过两色域之间的中间色来罩染,或用极细小的笔触使两个相邻色域的色彩在交界地带相互穿插,从而使形体的转折过渡自然,并使相邻的两个色域在对比中有联系。此外,由于这种色彩多层次罩染塑造方法的恰当应用,使他的画面具有很强的空气感和浓郁的空间感。然而,在提香的画中,色层只是以色彩的层次,即罩染的方式来反映,而在颜料层厚薄的差异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2.伦勃朗。伦勃朗对色层、肌理的卓越探索与实践影响了后来的数代画家。首先,他把薄层罩染与厚涂肌理结合起来,大大地丰富了油画的表现力。在他的众多自画像中,对于处于暗部或阴影中的形体的塑造,他用类似提香的罩染技法来完成,使形体“浸”在厚厚的空气与不可捉摸的空间之中,例如处于暗部阴影中的眼睛,使人不由自主地与之对视并产生丰富的联想。而对于亮部的处理,他通过使用色层肌理的厚薄对比与笔触的交错应用,使亮部的形体饱满、贴切且富有视觉张力。其次,伦勃朗对于色层与肌理对比的处理特别注重秩序感。卢浮宫所藏的其代表作《巴士拔读大卫来信》中,画面中纵向的巴士拔的躯体上明暗变化、色彩推移及色层的厚薄变化以及床帏的横向曲线的相关变化,都那么富有音乐旋律般的秩序感、韵律感,而人物的边缘线几乎不可辨认,因为边缘线对伦勃朗来说,其实是一系列空间的面组成,因此,他画的人物体积感、空间感都很强,这一点与拉菲尔的处理方法如出一辙。再次,伦勃朗把色层与肌理的处理通过其奔放、豪迈而精准的笔触表现出来,如在其代表作《被宰杀的牛》中,他以极为爽利的笔触概括出了牛的形体起伏,笔触在交错与对比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在动势,惊心动魄,颇具绘画性。
  3.莫奈。莫奈的笔触运用有两个特点:其一,并置与错叠间用。其二,很注意画面整体的笔触流向所造成的动势。笔者曾在巴黎观看他的巨幅油画《睡莲系列》,
  他在表现光影婆娑的水面与睡莲时,时而补色、余补色并置,时而同类色、邻近色错叠,色彩斑驳、闪烁、推移、流变如交响乐。而其笔触的应用则时而碰撞相击如惊浪拍岸、时而追逐穿梭如蝌蚪嬉戏、时而并行如群雁迁徙,莫奈用笔触的流向编织着自己的色彩交响曲。
  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其作品《镜中正在工作的自画像》[1](1992-1993)中,绘画的手法很直接,人体上所有的暗部塑造色层都较薄,而亮部的肌理层粗砺,很具质感。并且,所有的暗部有暗部的色彩秩序,亮部有亮部的色彩秩序。这种亮部与暗部系统化的的整体色层与肌理对比,使画面的绘画感、人物的体积感、都得到加强。此外,弗洛伊德很注重画面各色域的整体厚薄对比,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
  5.菲钦:菲钦的色层与肌理手法与其画布底子的制作是分不开的。他从意大利小幅风景画的底子处理上获得启发与灵感[2],把这种底子的处理手法应用于油画风景的写生与创作之中。由于这种底子布满较为粗大的颗粒,从而造成敷色时使画面很难一次性的铺满、铺平一个色域,并且在画面经过多次纵横涂敷之后仍然有空隙未被填满,而这种空隙刚好给后来的塑造与调整留下了余地。而且,笔触的交错之间,留下的难以预料的、不期而至的“飞白”与牵丝映带,使菲钦的画面充满了迷人的色彩闪烁感和空气颤动感,这也是菲钦画面绘画性的主要来源之一。菲钦自己谈到其敷色的方法[3],他用这种粗砺的画布底子,演绎印象派的点彩技法,巧妙地用纯色敷色,通过色彩的空间混合来完成色彩的在画布上的调合。如在其创作《我的父亲》[4]中,色层厚薄与肌理处理的手法堪称典范。背景、大衣、沙发处理的简约概括与人物头部丰富的色层与肌理塑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眼部的处理集中了十余层的色彩交错叠合,近看全是抽象的色块、色线、色点,远看却是酣畅淋漓的结构表现。菲钦把绘画材料的特点与个人绘画语言的探索高度结合,从而创作了大量个人风格强烈的绘画作品。
  三、色层、肌理的探索与个人语言的建立
  前人创造了大量的色层技法和肌理技法,丰富了油画的绘画语言,使油画的材质之美发挥到了一个高度。我们如何才能探索与拓展新的色层与肌理语言?
  其实,对于色层与肌理的探索与尝试,存在着无穷的可能性与发展空间。因为我们所面对的自然造化中,存在着用之不尽的色彩层次之美与肌理之美。我们应回到造化自然中去寻求启发,造化是一个仓库,我们需要朦胧,它会给我们朦胧;我们需要苍茫,它会给我们苍茫;我们需要动势,他给我们动势,我们需要丰富,它给我们丰富……,从山石的肌理,江河溪流的波纹,废弃的金属表面,到树的纹理等等,只要我们深入地观察、感悟、体会,造物自然――这位最好的导师,总会赐给我们所梦想的灵感与启发。万物静中皆自得,只有当我们以一个安静的灵魂,谦卑、真诚、执着的态度去从艺时,我们就会与真正的艺术源泉相联通。然而,自然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些富矿石,并非艺术品,这就需要我们去更加深入地去感受自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去锤炼、纯化自己的自己的绘画语言。
  参考文献:
  [1]《Lucian Freud,》p327,William Feaver,ISBN:0-8478-2952-9,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2007.
  [2]《NECOLAI FECHIN》P157,Mary N.Balcomb,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Number 75-11161, Fourth Printing 2004.
  [3] 《NECOLAI FECHIN》P157,Mary N.Balcomb,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Number 75-11161, Fourth Printing 2004.
  [4] 《菲钦》全山石编著,第112页,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6第一版.

推荐访问:肌理 油画 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