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路径探索] 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函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技能人才路径
  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规划,并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要求,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07年11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强调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指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1 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应社会需要,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进一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的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而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理论教学居多,实践不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职课程归类为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所以高职课程应该以实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做。而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超常规模发展,使得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迅速扩大,短时间内还没有形成适合的、完整的学习体系,在教育理念上还没有完全转化过来,传统课程模式没有改变,更像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仍沿用学科型教育模式,在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学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方法没有根本改变。导致毕业后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实践经验不足,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也不符合我们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1.2 校企合作不健全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培养和企业锻炼相互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习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保证。各院校虽然在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但基本都处于探索阶段,利用率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无论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要性都缺乏充分的认识,更多追求形式上的东西。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而学校建立实训基地的学校的重点是让学生去实习,锻炼自己的学生,而企业更看重学生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企业总是更多从节约培养成本的角度出发,希望实习的学生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忽视了实习生的适应过程,造成急功近利。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校企合作没迟迟不能步入正轨。
  1.3 高技能师资短缺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人才匮乏,现有的教师数量和素质,远远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由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各所学校对新招聘教师都有学历上的严格并要求,一般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这就使得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没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又多年企业经验的人才又往往因为学历所以无法如愿,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2 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路径分析
  2.1 企业学校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提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依靠各类职业技术院校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进行校企合作是双方的客观要求。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优秀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院校需要合适的就业岗位,这本身就是一种供需的天然的对接。在合作过程中院校应注中树立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再次从培养数量上来说,由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能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在于贴近生产实际要求。因此,校企合作能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培训优势,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培养目标,更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培养和就业。
  2.2 政府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机制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职业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只有这三方面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长久动力。一方面企业应认识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应树立长远的眼光,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上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这从长远来看也是利人利己的。学校也应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为企业打造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提高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在双方的合作中企业与学院应明确双方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在其中应积极协调,积极发挥互动作用,建立校企平台、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以服务姿态参与。
  2.3 以行业需要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趋向于普通高等院校化,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瓶颈”。邀请行业专家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与岗位需求共同开发课程,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配合高职教育的“双证”教育,对学生开展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要在反复的实践训练中才能养成。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应理论实践共存,而更突出实践。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并根据产业需求和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以培养能力为理论教学的核心,明确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并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以及课程内容有利学生更好吸,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和工作岗位想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掌握知识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有利于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加大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针对自己行业的特色,体现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科学的技术与方法,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使教学改革继续深入发展。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走进来请出去对高校教师参加实践有要求,我们要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是教师,又能做工程师、商务师、会计师。学校应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率先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轮流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熟悉业务,参与生产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主动为社会、企业服务,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职工培训、技术革新等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应聘请行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来校兼职上课,指导学生实训,参与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上来,定期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青年教师实践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孙佩石,刘峰.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合肥学院学报,2007.7.
  [2]洪阎雯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思考.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5.
  [3]刘小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改革的必然选择.正德学院学报,2009.6.
  [4]白福民.加强和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5]周镭.高等职业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辽宁冶金技师学院为例.中央民族大学.
  [6]魏东新.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河北师范大学.
  [7]毕新英.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山东大学.

推荐访问:路径 高技能人才 探索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