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开发区对外贸易分国别分析|当前的社会环境分析

   摘 要:本文对青岛开发区的贸易伙伴进行分别研究,对稳定传统出口市场、有效开拓新兴市场意义重大。并分析了不同贸易伙伴的贸易发展特点,政策调整等,对积极主动应对不断升温的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参考作用,对合理制定区域进出口贸易发展模式、促进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对外贸易 分国别 外向型经济
  
   1.概述
   对外贸易的分国别结构研究,又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从现有的文献看,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区域性外贸发展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尤其是出现了较多的关于中国区域进出口贸易发展格局以及以地缘位置划分区域来研究,但最为普遍的是对各省、市、自治区进出口贸易状况的研究,县域范围内的研究极少。而且在区域性进出口贸易研究中一般都注重了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区域进出口贸易发展宏观研究、区域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区域进出口贸易发展问题实证研究三方面。理论研究方面,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多以一国为研究分析单元,很少有考虑一国内部各个区域的贸易问题,主要是由于区域性进出口贸易的数据不够公开,比较难以获得,并且区域性进出口贸易研究没有普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经费投入不够等原因造成。而在现有的区域性进出口贸易研究中大部分只注重了区域进出口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而对于所研究区域在进出口贸易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缺少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考察,对于发展区域进出口贸易、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青岛开发区)自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在开放的重点区域上,“九五”期间,以日韩和东南亚为主攻方向,在“九五”后期、“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在巩固原有国家和地区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对西欧、北美招商的新领域,同时不失时机地积极拓展西欧、北美市场。截止2011年底,共有56个国家(地区)的企业及投资机构来青岛开发区投资,青岛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项目2303个,总投资212.9亿美元,合同外资15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27亿美元;其中引进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累计达496个,引进5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72个。2011年区属企业完成外贸进出口914797万美元(不含青岛保税港区),同比增长25.6%,其中出口491030亿美元,同比增长18.9%。进出口、出口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主要出口市场中,对美、日出口增幅收窄;对欧盟、韩国、台湾、香港出口增长较快,其中,美国仍旧占据最高份额,占全部出口的25.4%,但增幅收窄为3.5%,低于全区平均增幅14.4个百分点;对欧盟、香港、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增幅分别为34.8%、25.1%、37.5%和108%,比重分别为14.6%、12.9%、8.1%、3.8%,对日出口增幅收窄为3.5%,占比6.9%。
   对青岛开发区的贸易伙伴进行分别研究,对稳定传统出口市场、有效开拓新兴市场意义重大。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区域,对外开放始终是促进青岛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强动力。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开发区的对外开放政策优势已经消弭殆尽,2008年底的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青岛开发区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巨大冲击,随后的2009年、2010年、2011年,经历了对外贸易的低谷以后,青岛开发区企业在巩固传统贸易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新兴国际市场,贸易对象日趋多元化,外贸进出口的总量不断回升,但是否能坚挺地延续下去,对企业、对政府都是一个考验。2012年,因欧美主权债务问题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增大,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存在下行的风险,世界经济总体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局面,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将直接导致青岛开发区的集装箱、船舶制造等多个行业不同程度集体出口下滑约10亿美元左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青岛开发区企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对此,政府和企业都有必要充分了解主要贸易伙伴情况,对出口市场科学地分析,需要对实际情况有一个新的全面把握与了解,在信息收集与获取中需要开拓新的渠道,在常规工作之外还需要有创新思路,重点解决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的大环境中,青岛开发区如何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与培育自主品牌两方面下大工夫,力争上游、占据高端。而且青岛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区域,研究开发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能够折射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的对外贸易情况,对开发区对外贸易的分国别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贸易伙伴的贸易发展特点,政策调整等,对积极主动应对不断升温的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参考作用,对合理制定区域进出口贸易发展模式、促进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青岛开发区出口市场格局的成因分析
   出口市场的格局是与投资项目及其出口产品的构成紧密相联的。在青岛开发区重点发展的家电、电子、造船、汽车、石化、港口六大产业集群中,造船、石化、港口由于产业性质及国内销售等原因,在出口总额中不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其它三个产业中,除以海尔、海信为代表的家电产业以自主品牌企业为主外,电子产业、汽车产业绝大多数为外商投资企业,在外商投资中,日本、韩国投资占了电子产业绝大部分、美国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主要投资来源地。体现在外贸出口中:对日、对韩出口的主导产业均为电子产业,绝大部分为各该国相应的跨国企业在青岛开发区设立的外商独资子公司向其母公司供货;对美、对欧盟出口的电子产品也是以日资、韩资企业为主,这一部分产品原为日本、韩国本土企业生产,其生产线以加工贸易的形式转移到青岛开发区后,由“日本/韩国制造”改为“中国制造”,将相应的贸易顺差也就转移到中国(日资、韩资电子产业占青岛开发区对美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35%、占对欧盟出口总额比重也达30%),以此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成为我国与美国、欧盟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重要原因。
   3.青岛开发区对外贸易主要出口市场概况
   亚洲市场、北美市场、欧州市场是青岛开发区的传统出口市场,2007年以来,对以上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全区出口总量的4/5强,除2008年,对香港市场出口量进入前四,其他年份,排名前四的国家和地区先对稳定在美国、欧盟、韩国和日本,除金融危机的2009年外,青岛开发区对主要传统市场的出口总量均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对美国出口2007以来分别是7.5亿美元、9.06亿美元、8.76亿美元、12.03亿美元和2011年的12.5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重在24.8%――29.6%之间波动;根据2007年海关统计数据分析,青岛开发区对美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98.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初级产品占1.1%。在全部对美国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86.%、高新技术产品占21.3%。前5大对美国出口产品分别为:集装箱占28.5%、游戏机18.2%、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17.4%、机械设备14.2%、电器电子产品7.3%。前5大从美国进口产品为:机械设备51.4%、仪器仪表15.5%、电器电子10.6%、冻鱼8.8%、运输工具7.1%。
   对欧盟的出口占比基本维持在14%左右;对欧盟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对欧盟出口企业以日资、韩资企业为主。前5大对欧盟出口产品分别为:机械设备27.5%、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23%、集装箱15.7%、电器电子产品10.4%、钢材6.1%。前5大从欧盟进口产品为:机械设备43.8%、冻鱼12.8%、塑料原料11.0%、电器电子9.2%、仪器仪表5.8%。
   对日本出口占比逐年减少,日本是青岛开发区最重要的传统贸易伙伴,由于青岛开发区的早期投资企业中以三美电机、狮王日化、广濑塑料制品、菱东、日毛等为代表的日资企业占了外资企业中的绝大部分,相应地对日贸易起点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上。2003年以前,对日贸易总额、对日出口额一直在青岛开发区对外贸易国家与地区中居首位,且各自占全区的比重均保持在30%以上。由于青岛开发区对日贸易起点高,其增长率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相对落后。2007年后日本第一出口国被美国取代,且对日本出口占比逐年减少,由2007年的占比12.7%下降到2011年的6.9%。由于中日产业和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各主要贸易伙伴中,日本是从青岛开发区进口水产、农产品、服装纺织产品、及其它日用轻工产品最多的国家。尽管有“毒饺子”事件等负面因素影响,但青岛开发区对日出口企业均有一定的规模和较高管理水平,部分企业还有日资参股,在应对“肯定列表制度”等贸易壁垒方面行动迅速,措施得力,较好地保持了正常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对日出口市场。青岛开发区前5大对日出口产品分别为:集装箱占20.7%、电器电子产品18.4%、游戏机17.3%、服装10.3%、纺织品8.5%。前5大从日本进口产品为:机械设备24.3%、电器电子21.6%、钢材14.8%、仪器仪表13.1%、集成电路9.9%。
   对韩国的出口占比波动幅度较大,2008年和2009年占比11%,2010年下降到6.8%,2011年又小幅回升到8.1%。从企业构成情况看,绝大多数对韩国出口企业为韩资企业,多以加工贸易的形式,系韩国母公司给驻在青岛开发区的子公司下达订单,母公司回购产品后再进行销售或者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从企业规模和技术含量来看,两极化倾向比较明显:一方面是少数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重化工业、电子产业,这些产业目前在我区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是众多生产玩具、服装、食品等轻工产品的中小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一部分企业通过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继续得到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个别甚至产生逃逸倾向。根据2007年海关统计数据分析,青岛开发区对韩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97%,高于全区平均2.9个百分点;初级产品占3%。在全部对韩国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66.4%、高新技术产品占5%。青岛开发区前5大对韩国出口产品分别为:电器电子产品39.9%、机械设备17.8%、纺织品13.9%、集装箱9.1%、钢材5.1%。前5大从韩国进口产品为:钢材25.9%、仪器仪表14.9%、电器电子14.7%、液晶显示板14.6%、机械设备9.1%。
   4.主要出口产品分类
   4.1家电电子产品
   青岛开发区具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中于以海尔、海信为主体的家电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这部分产品占青岛开发区对欧盟出口的28%、占对美出口的9%,而对日、对韩出口家电产品无论从比重还是总额上都极低,主要原因是日、韩本身也有发达的家电电子产业,青岛开发区产品与其形成竞争性关系,占领市场较难;与此同时,一方面由于青岛开发区产品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欧美的人工成本过高,其本土生产的同类产品集中于高端,青岛开发区家电电子产品得以在欧美市场有较广的市场。
   4.2汽车零部件产品
   由于全球分工的原因,美国在技术先进、产品稳定性、可靠性较高的汽车产业中仍旧占据显著主导地位,青岛开发区主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均为美国投资,相应地青岛开发区的汽车零部件产品68.4%销往美国。其它主要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为欧盟(占10.7%)、中东(占9.8%)和日本(占6%)。另外也有部分韩国企业在青岛开发区投资生产汽车电子产品,韩资汽车产业占了对韩出口的40%。
   4.3机械设备产品
   这部分产品包括与家电电子产业、汽车零部件相关的机械设备。出口主体中以中资企业与韩资为主的外资企业各占半壁江山。由于前已述及的产业转移效应,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占30.5%)、美国(占17.4%)、韩国(占10.2%)。
   4.4农轻纺产品
   主要由于经济互补因素以及传统贸易关系的延续,日本稳居青岛开发区农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青岛开发区53.3%的农产品、25%的纺织服装产品销往日本。农产品的第二、三位出口市场分别为欧盟(占12.1%)和韩国(占6.6%);纺织服装产品的第二、三位出口市场分别为非洲(占23.8%)和美国(占11.6%)。
   5.2007年以来历年来主要出口市场发展情况
   2007年,青岛开发区前四位的贸易伙伴分别为日本8.2亿美元、美国8.17亿美元、韩国8亿美元和欧盟6.4亿美元,除对韩贸易下降26.5%外,对其它三个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率均在15%左右。四个贸易伙伴共占全区对外贸易比重的63.3%,其中日本占16.9%、美国占16.8%、欧盟占13.2%,均略有增长;对韩国贸易占比16.4%,比2006年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
   2008年,传统的亚洲市场仍旧高居首位,出口额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占全部出口的43.5%。北美市场居第二位,出口额为9.6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占全部出口的26.3%。欧洲市场居第三位,出口额为6.5亿美元,同比增长9.0%,占全部出口的17.8%。排名前四位的出口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日本、韩国、香港。青岛开发区对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分别为: 美国9.06亿美元;日本4.63亿美元;韩国4.04亿美元;香港3.16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24.8%、12.7%、11.1%和8.7%。
   2009年,传统的亚洲市场仍旧高居出口市场首位,出口额为11.23亿美元,同比下降32.7%,占全部出口的35.5%。北美市场居第二位,出口额为9.19亿美元,同比下降8.8%,占全部出口的29%。欧洲市场居第三位,出口额为4.44亿美元,同比下降35%,占全部出口的14%。出口量排在前四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对其出口8.76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量的27.7%;欧盟,对其出口4.12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量的13%;韩国,对其出口3.6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量的11.4 %;日本,对其出口2.76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量的8.7%。
   2010年,传统市场进一步巩固,青岛开发区对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四个主要传统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的57.3%;其中对美国出口占比29.6%,对欧盟出口占比13.1%,对日本出口占比7.8%,对韩国出口占比6.8%。
   2011年对美、日出口增幅收窄;对欧盟、韩国、台湾、香港出口增长较快。在主要出口市场中,美国仍旧份额最高,占全部出口的25.4%,但增幅收窄为3.5%,低于全区平均增幅14.4个百分点;对日出口增幅也为3.5%,占比重6.9%;对欧盟、韩国、台湾、香港出口增幅分别为34.8%、37.5%、108%、25.1%;比重分别为14.6%、8.1%、3.8%、12.9%。
   6.新兴市场开拓情况
   相比于排名前四的传统出口市场增幅的逐步缩小,近年来,我们对新兴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对俄罗斯出口增长92.6%,对台湾出口增长75.6%,对印度出口增长59.9%,对非洲出口增长46.7%。2009年对台湾出口增长82%,对南美出口增长40.3%,对澳洲出口增长280.8%。2010年对南非出口同比增长155.6%、对巴西出口同比增长144.1%、对俄罗斯出口同比增长139.2%、对中东出口同比增长64.2%。2011年对德国出口15411万,同比增长58.1%;对巴西出口6626万美元,同比增长51.8%;对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分别出口3755万、3056万美元,同比增长27.5%、123.9%,对台湾出口14571万美元,同比增长112%。
   7.对外贸易国别与地区发展规划建议
   对外贸易的国别与地区分布取决于产业格局与投资结构、以及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处的地位。在对外贸易国别与地区发展规划中,应当确立两个基本的衡量标准:一是出口市场是否实现多元化;二是是否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与品牌知名度。市场多元化后就可以分散对外贸易出口波动的风险,避免因某些市场的经济环境变化而影响到全局;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品牌知名度就意味着产业自身对市场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与成长空间。青岛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与吸引外资的前沿,应当放眼未来,争取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大环境中力争上游、占据高端。这就需要在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与培育自主品牌两方面下大工夫。
   7.1以引进超大型项目为突破口建设出口产业集群。
   在青岛开发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集群中,家电、电子与汽车产业对外贸出口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下一步工作中要下大力气推动这三个产业集群的建设:家电产业要以海尔、海信为龙头,促进企业研发附加值高、智能化的高端家电产品,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促使其产业内分工细化,真正建设体系完善,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家电产业;电子产业、汽车产业要瞄准业内全球排名前几位的跨国公司,集中招商力量争取各突破一个10亿美元以上的超大型项目。一个超大型项目的落户将大大提高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使招商引资工作进入一个自我发展的快车道。目前长江以北的沿海省区中:大连有25亿美元投资的英特尔、天津有137亿元投资的空中客车总装厂和中国大飞机项目、秦皇岛、沈阳各有一个10亿美元以上的富士康工业园,青岛开发区目前尚无这样级别的项目,如果不能在近年内实现超大型项目的突破,青岛开发区乃至全市的经济建设势必相对落后于兄弟城市的发展。而一旦实现这样一个突破,一方面将有利于开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吸引该超大型项目的上下游企业接踵而至,使招商引资工作跃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将会大力提升青岛开发区外贸出口规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在全球贸易结构中处于更加高端的位置。
   7.2促进企业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出口国别与地区的相对平衡。
   目前青岛开发区主要出口市场中,美国占的比重过高(占全区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强),对美国市场的过分倚重势必影响到全区对外贸易的平稳与可持续发展,蕴藏了较大的波动风险。尤其是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后续效应的持续显现,美国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出现萎缩。2009年青岛开发区对美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为分散市场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联动下大力气筹措各种措施来促进企业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尤其是欧盟市场、东南亚市场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市场需求总量大。但对产品质量、安全性要求较高,要求出口企业有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东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经济体,市场潜力巨大。在对东南亚以及非洲、东欧等新兴市场开拓上,应结合“走出去”战略,稳扎稳打,争取确立并保持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
   7.3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力度、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下一步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加强对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产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项目的引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密度,为外贸进出口及全区总体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在船舶、汽车零部件、高端电子产业等领域要有新的突破。在加工贸易业务中要全面贯彻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措施,严格执行加工贸易目录,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杜绝“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提高外贸出口的集约化程度。
   7.4大力培育民营经济、促进建设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是竞争力的核心。下一步工作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我市出台的关于品牌发展资金的配套措施,引导、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要下大力气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与营商环境,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管理完善、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民营外向型企业,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投入,适时创造机会促使其“走出去”,定期组织民营企业进行境外市场考察,参加国际会展和交流、促进其建设与维护好自主品牌,为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7.5加强对企业的培训与信息服务,促进企业进行国际质量认证、提高应对贸易壁垒能力。
   进一步强化外经贸部门的信息咨询与服务职能,根据最新的政策法规、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国际贸易壁垒预警信息等随时向出口企业进行发布与传达;定期组织外经贸业务培训,邀请发改、商务、财税、海关、商检、外管等上级部门以及相关外经贸业务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着力培养一大批外经贸业务人才。在促进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充分运用国家各种政策措施,争取上级资金扶持,鼓励企业进行出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认证、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及环境体系认证,增强企业竞争力。针对部门国家和地区频频发起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及其它贸易壁垒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联合组织企业积极应诉,同时强化行业内协调管理,避免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加强应诉培训与信息交流,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能力。
  
  作者简介:
   吕燕平(1975.6-),山东文登人,现任职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推荐访问:国别 青岛 对外贸易 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