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18 [3位“海归”农民组建的合作社]

  在长宁蜀南竹海东面的山脚下,有一个风景如画的村庄――大林村,村里有一个合作社――长宁县大林农林产品经销专业合作社,以农业技术服务、土地托管而名声远扬。   今年2月3日,我们一走进大林村,就看见一大片壮观的大棚和盖着农膜的土地,冬水田里都蓄满了水。刚过春节,气温还很低,但大棚里播下的西瓜种子正在发芽;白色塑料薄膜覆盖着幼小的树苗,竹荪菌丝正在泥土里孕育。
  进入设在村委会楼里的合作社办公室,桌上靠墙而立的两块奖牌――“宜宾市‘十佳’农技协会”、“宜宾市先进专合组织”特别引人注目。“还有比这更高级别的荣誉呢,2010年3月,省农业厅命名这个合作社为‘四川省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长宁县农业局农经站站长罗旭东不无骄傲地说,“在我们长宁县,获此殊荣的只有这一家!”
  “海归”农民创造的新模式
  严一均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结,他说:“我这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搞观光农业!”
  他的梦想,源于日本之行。此前,观光农业是个什么样儿,对他来说还很陌生。2002年3月,在省农业厅的组织下,他到日本广岛农业技术大学研修。日本的现代农业,让他大开了眼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习掌握了现代农业新技术,特别对观光农业情有独钟。
  2003年4月,严一均回到了家乡长宁县桃坪乡大林村。当时,村里的农民种庄稼、管果树,用的是传统方法,很多村民都来向他求教技术。“在日本,农民遇到技术上的难题,不是找政府,而是找协会。”已任村支书的严一均经过一番思考,最终打定主意,“我们也成立一个协会,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
  2005年6月30日,严一均同村里的另外两位“海归”农民韦先海、王诗成经过一番筹划,成立了大林村农业综合开发协会,借鉴日本先进的经验,开创了全新的“稻田托管”模式,开展农业技术有偿服务,即农户与协会签订合同,交付一定的费用,将稻田托管给协会,稻谷收获后农户收取晒干的黄谷。
  “稻田托管”模式实施的第一年,就有30多户农户把238亩稻田“托管”给协会;第二年,会员增加到135户,托管稻田500亩;到2007年,邻近的大桥村和新坪村也有农户加入,会员达397户,托管稻田1200亩;到2008年,会员已达400余户,托管面积达1300多亩,除了“稻田托管”外,还有“旱地托管”和“林地托管”300余亩。
  2008年6月,在长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严一均将协会撤销,改设为长宁县大林农林产品经销专业合作社,有15户社员以现金、实物或土地入股,到2011年,已发展社员193户,并建立起一支由35名“农技助师”和“农民技师”组成的稳定的技术队伍,技术服务项目也从最初单一的“稻田托管”,扩大到“林地托管”、“畜禽托管”。2011年,合作社已实现“稻田托管”8215亩,土地经营权流转1021亩,“林地托管”502亩,“畜禽托管”52户。
  “‘稻田托管’之所以受到农民的欢迎,是较好地解决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难题,让不懂技术的农民种地没有了风险。”罗旭东分析说。
  “托管”,让农民得到了大实惠
  合作社建立后,加入“托管”的农户越来越多,农业技术服务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担任多年大林村村支书的严一均主动辞去了村支书职务,专门负责处理合作社事务。
  “我们的‘托管’分为‘半托管’和‘全托管’两种形式。‘半托管”――合作社只负责病虫害防治、微量元素使用和技术指导等管理,2011年每亩收费45元;‘全托管’――合作社从种到收,包括田间管理一管到底,2011年每亩收费580元;合作社保证亩产量达到600公斤。”严一均详细介绍道,“我们这里是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常发区,不懂技术的村民和发生病虫害时无钱买农药的村民,如果自己耕种是达不到这个亩产量的,而且弄得不好还会亏本。所以,要求‘托管’的村民还在不断增加,已有不少其他村和其他乡镇的农民参加‘托管’了。”
  说起“稻田托管”,66岁的李中均最有发言权。他是合作社的股东,并在合作社里带领和管理务工村民,合作社每月付给他基本报酬700元。此外,他每带领务工农民出工一天,合作社再按每天50元给他发工资。
  2008年以前,李中均把家里的12.5亩田“半托管”给协会。2009年,他干脆把田全部交给合作社“全托管”,每亩收获稻谷750公斤。去年,他把田收回自己耕种,秋收后,他细细地算了一笔账:“‘托管’给合作社,只付7250元托管费。自己耕种,投入的成本高达9000多元。还是‘托管’划算,既不操心,又没有风险,还节省2000多元。”今年,他又把田全部“托管”给了合作社。
  “我们农民讲实惠,还是‘托管’好。”李中均显得很开心。
  实现“多赢”,发展还需政府再扶持
  严一均提供给我们的一份资料显示,近3年来,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不错的收益:2009年,实现经营和销售收入512万元、盈利10.2万元;2010年,实现经营和销售收入627万元、盈利15.1万元;2011年,实现经营和销售收入835万元、盈利20.5万元,按股份分红13万元。
  “与合作社自身的效益相比,它的真正效益是社会效益。”桃坪乡乡长杨雄英说,“大林村常年有600多人(占全部劳动力75%以上)外出务工经商,通过土地“托管”模式,全村没有一块撂荒地;合作社已创建了两个绿色食品和两个有机食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稳定了粮食生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大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3年来共带动农户5000多户,增产粮食150万公斤,实现养殖业收入1000万余元、林业收入500万余元;合作社搭建起了一个农村技术乡土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组织和聚焦了一大批农村技术能手和乡土人才,用他们掌握的技术,服务农业、服务农民。”
  搞农业,风险大、效益低。严一均等人的技术再过硬,仍然面临这个问题。严一均给我们介绍了2010年合作社的遭遇: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集中370亩田搞水稻制种。正当水稻解丝分蘖时,恰遇老天爷连续下雨,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每亩可产200多公斤稻种,而这年每亩只产了几十公斤稻种,水稻制种共亏损19.7万元。
  谈起此事,严一均的心至今还隐隐作痛。他说:“集中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经营后,粮食总产量大增,若遇收获时下雨,粮食的晾晒将会成为最大的难题!”他常常为此焦头烂额,恳请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购置一台烘干机,以应万急之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宁县大林农林产品经销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而严一均除了提出购置烘干机一个要求外,其他的困难都只字未提。
  严一均的心里,又多了一个结,谁能来帮他把这个结解开?
  

推荐访问:合作社 海归 组建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