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文化艺术城与科学城融合创新|中关村科学城 整体规划

  科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科技高地,海淀区也是全国最早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地区之一。在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全面融合中,海淀区正在迸发出惊人的发展动力。
  海淀区从2004年开始,确立了“发挥海淀科技文化结合优势,打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高端”的发展目标,并于2005年设立了北京市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
  经过几年的努力,海淀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壮大,规模效益不断显现。目前,海淀区文化创意类上市公司突破100家,文化创意产业总数达到3.2万家,全区文化创意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产业年收入突破2300亿元,纳税超过120亿元。海淀区在互联网、数字出版版权、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新闻出版业、设计服务业方面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影响力。
  如今,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大地劲吹“文化风”,海淀更是被赋予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使命。
  
  蓄势待发
  上世纪,英国伦敦从工业之城华丽转身为世界创意之都,学界将其归结为:经济总量雄厚、历史文化丰富、商业氛围浓郁、环境人才适宜。海淀区宣传部长陈名杰认为,这四点,恰恰也是海淀当下文化繁荣发展所处的大背景。
  陈名杰指出,作为北京城六区之一,海淀是首都重要的城市功能拓展区。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30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383亿元,区域税收1309亿元,区级财政收入242亿元,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位居全市和全国前列。海淀科研教育资源高度密集,驻有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0家,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28所普通高等院校,近200所中小学校。工作或生活在海淀的两院院士524名,占全国的37%。海淀是“中国硅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核心所在地,有包括联想、百度等在内的1万多家各类高科技企业,数量居全国高新区之首。在此基础上,海淀正全力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到2020年将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此外,海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旅游景区,有国家图书馆、国家画院、中央民族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文化艺术机构。海淀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密集程度,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
  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先行者,海淀区目前正在酝酿更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在人才引进、文化产业融资、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海淀区计划借鉴中关村的“1+6”政策,出台若干个细化的配套政策,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政策链条,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海淀区就设立了每年1个亿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三年来累计支持了219个项目,支持资金达1.9亿多元,资金的带动和放大效应达到10倍。从2012年开始,海淀还将引进股权投资等方式,深入研究进一步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措施,聚合资本对文化的强力推动。
  文化融合科技,科技“再造”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一幅未来5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海淀43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
  “十二五”末,海淀高新技术支撑的文化创意项目将占全区文创项目的70%;重点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500家;新兴文化业态实现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提高到1/2以上;海淀将成为影响全球、领航全国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
  
   构建文化艺术城
  北京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全国文化中心,提出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海淀作为北京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使命。
  对于新的使命,外界对于海淀科技的发展充满信心。由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H”型轴线组成的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已成为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也是国家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这里汇集着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联想集团等国内最顶尖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
  根据《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中关村科学城的年均增速为全市增速的两倍多,到2015年,中关村科学城技工贸总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聚集3万名左右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4-6家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大企业,众多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
  到2020年,海淀区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如何建设一个与中关村科学城相呼应的文化艺术城,这是海淀文化繁荣发展面临的时代命题。
  陈名杰告诉记者,海淀文化艺术城的建设从大的角度看,可以依托于九个基础较好、潜力明显的文化区域:一是“三山五园”地区,核心在圆明园和颐和园之间,以及香山板块;二是近几年聚集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的西山文化创意大道;三是以中国电影基地、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新影等为核心的北太平庄影视基地;四是五棵松地区;五是自发形成酒吧街的五道口地区持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六是集聚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歌舞团、解放军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话剧团等众多文艺团体的魏公村地区;七是围绕曹雪芹著书的“红楼梦源”地区,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八是上庄的纳兰性德历史遗存区;九是大西山地区,这里曾聚集着辽金时期八大书院中的五大书院,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依托这九大板块,完全可以营造一个艺术城的概念。”陈名杰说。
  而从小的角度讲,陈名杰认为,依托“两园”:圆明园和颐和园,“两校”:北大和清华,再加上海淀公园,这一区域既是中关村科学城的核心区域,也是海淀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完全有条件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地标。
  
  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
  中关村科学城与文化艺术城的齐头并进,最终将实现海淀区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陈名杰设想海淀的文化发展最终形成金字塔状的发展模式:最下面一层是统筹好海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间层面是构建好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民,塔尖是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
  目前,海淀正在拟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未来将在园区建设、产业空间、政策体系、服务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形成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核心产业领先发展、企业实力雄厚、品牌影响深远、人才竞相集聚的良好局面。
  这其中,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被放在了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海淀区看来,创意本身总是与创新紧密相连,文化创意产业从一开始就广泛地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陈名杰指出,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化的起步,没有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化就缺少一个必要的前提。因此,欧美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海淀希望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障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合法权益,为吸引创新人才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园区经济引领全市的海淀区,历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支柱产业的培育。海淀区意识到,创意产业园区可有效推动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集聚,促进各种文化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的集聚,形成规模化经营。近年来,海淀区已划分了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中部研发、技术服务和高端要素聚集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与南部高端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等四大功能区。依托功能区的集聚优势和高科技企业的科研优势,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海淀区计划重点实施“1+4”产业发展战略:即全力发展数字内容和数字装备这一核心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演艺和工业设计等四个战略产业,以此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有力保证。
  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目前,海淀区已具备了相应的品牌基础,如上地是中国最成熟软件业的代名词,清华、北大象征着中国最优质的教育和人才基地。同时也诞生了一批实力强、产值高、影响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一成功经验也被有效地嫁接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层面,海淀区希望以品牌连接创意、技术、经营、管理、研究等环节,使企业间在开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上保持密切的协同与合作,形成完整、顺畅、高效的产业链。
  此外,在扶持政策的制定上,陈名杰告诉记者,海淀区将借鉴中关村“1+6”政策,吸纳国际发展经验,健全人才服务政策、文化金融扶持政策等一系列切实高效的措施,激发和释放企业的生产力、人才的创造力。并重点搭建投融资、高端创新人才集聚、数字版权国际交易、中介服务、展览展示等五大服务平台,为科技与文化的整合提供支撑。
  借用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也正日益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通过科学的规划,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海淀有条件成为未来全球重要的创意策源地与聚集地,首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排头兵。

推荐访问:科学城 海淀 文化艺术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