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有“底气”等五则】领导干部要有底气

  我们有时遇到这样的领导干部:面对歪风邪气不能坚决抵制,面对发展难题无所作为,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凡此种种,损害了形象,降低了公信,更容易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给事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某些领导者能力和自信心的欠缺,或者说是“底气”不足。对领导干部来,“底气”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锐气、驾驭复杂形势的大气、团结带领群众的和气、促进自身完善的元气。那么,领导者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底气需要坚定信仰导航。信仰是人生的灯塔,领导干部有了坚定信仰,才能在大千世界、滚滚红尘面前,做到“底气”十足、两袖清风。
  底气需要过硬本领支撑。这是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也是个知识折旧率很高的年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如果不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就会老化、能力就会退化,自身经不起掂量,哪有“底气”可言?
  底气需要成熟心态涵养。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保持从容不迫,心气平和、“底气”充盈。底气需要务实作风奠基。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见成效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资本。没有实打实的业绩,“底气”无从谈起。
  底气需要创新意识砥砺。观念陈旧、固守老套,怎能有对新生事物和社会变化不惧怕、不抵触,成竹在胸、顺势而为的底气?
  “底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作为领导干部,确有必要从各个方面涵养和增强“底气”,这既是为自己加分,更是为党和政府添彩,为人民造福。
  农业部长接访农民开了个好头
  农民上访,他们想见到谁?农业部长,恐怕是顺理成章的答案。这一次,他们真的见到了。农业部网站上醒目的“政务动态”栏披露:2011年12月1日下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到农业部人民来访接待室接待农民群众来访。
  有细心的观察者发现:这是本届政府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中,第一个面对面接待上访者的部长。
  据悉,韩长赋首先接待了来自山东省临清县的两位农民,他们反映该村机动地发包时乱收费和村里强行收取种粮直补款发放手续费等问题;其后,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一位上访农民向韩部长反映了村民承包地被强行占用以及村里财务长期不公开的问题;再后,浙江省天台县的一位女农民反映了自己嫁到外村后娘家村承包地被收回,导致自己缺乏生活保障的问题。
  让上访者见到最该代表他们利益的人,由最能听取他们利益诉求的人出面接访。这是发生在农业部的这场接待的价值所在。
  “逼农致富”要不得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米桥乡为发展苹果产业,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毁麦苗栽苹果树,而且占用了200多亩基本农田。尽管有关方面已要求整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愿栽植苹果树的农户补签合同,不愿栽植的补偿损失,但事件暴露出来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问题,值得高度警惕。
  耕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种什么、怎么种,农民应有充分的自主权;基本农田更是广大群众的“吃饭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越俎代庖甚至强行推广的“发展”思维,只会伤害农民情感,影响干群关系。
  宁县米桥乡“逼农致富”现象,折射的是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决策喜欢替群众做主,不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一再证明,这样的做法常常是好心办坏事,也常常以“政绩怪胎”收尾。
  耕地保护要杜绝“监守自盗”
  耕地减少现象令人痛心。作为粮食安全根基的耕地,伴随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双保”压力不断增大,为什么一些地方的“动作”会经常发生变形――热衷于加快征地和出让土地,却忽略了征地应有的法律程序和应当承担的民生职责,以至于出现耕地保护“监守自盗”的行为。
  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的主体,既享有权益,也担负有责任。尤其在转型期,针对一些地方不爱农惜地的现象,也亟须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与政策,根本扭转人为抛荒、压损和侵占的问题,探索建立激励性的耕地保护责任与机制,真正让耕地保护者有其利,让耕地占用者尽其责,使农民保护和利用耕地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卷
  领导干部接访,是中央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这一举措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好作法,取得明显成效。但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对我们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和群众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领导干部接访要突出重点,在“事要解决”上下功夫;领导干部接访要真心主动,带着感情去解决问题;领导干部接访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问题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领导干部接访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大考场,其中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愿各级领导干部在这场大考中都能交出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推荐访问:要有 底气 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