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平民主义”看李大钊同志对现代性中国的构建_李大钊 春

  摘 要 平民主义是李大钊同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在理论上的一种创建,平民主义的理论提出既体现了李大钊同志自身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折射了世界大势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也可说是中国民族性与现代性互动的逻辑结果,更是对现代性中国的全方位构建。本文将从以下三种关系:平民主义与工人政治的关系、平民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平民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来论证李大钊同志对现代性中国的构建。
  关键词 平民主义 工人政治 现代性
  作者简介:张晓晶,宁夏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外国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2-144-02
  
  在对李大钊同志的平民主义思想展开论述前,我们首先对现代性做一个简单的了解。现代性,简单的来说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属性,也是现代文明展开的内在根据。现代性生成展开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包括物质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等的全方位变革。在“世界历史”这一特定的格局中,具体到中国的近代历史的内在逻辑,中国走向现代化、追求现代文明的历史过程中,实质就是民族性与现代性互动、融合的历史,这是我们研究和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本文指李大钊同志)的内在依据和坐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现代文明,在追求实现现代文明的同时必须关照中国的具体国情。
  一、平民主义的渊源
  总结起来,平民主义的渊源有三个:一是平民主义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有密切联系。对于Democracy一词如何理解、如何翻译,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民族性对现代性渗透和挑战的独特回应。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前后,平民主义思潮风靡一时,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潮流的回应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中国深受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中虽然没有基于传统的民本思想产生现代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但在春秋时期,对人的重视已经成为很多思想家、政治家的共识,最典型的莫过于孔子的“仁者爱人”的观点。中国在商品经济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不存在典型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统治者与平民是中国传统二元的阶层划分。因此,当Democracy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自然的将其与平民结合起来,将其理解为对平民的解放。二是平民主义是现代性冲击和渗透的产物。在传统中国,帝王军权至上思想根深蒂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平民主义理论。在李大钊同志的眼里,平民主义是对Democracy的中文翻译,虽然他认为这个词不好翻译,但是他觉得应该从政治层面上来解释为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他觉得最好的翻译为“谟克阿拉西”。
  三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李大钊同志在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严重的财产、政治等方面的不平等,从而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提出平民主义的主张。“现在的平民政治,正在由中产阶级的平民政治向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发展的途中。在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下,自然亦没有了两性的差别了。有人说只有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才是纯化的平民政治,真实的平民政治,纯正的平民政治,就是根据这个道理。”①。李大钊同志认为,平民主义与民主主义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体现出的是一种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从发展过程来看,民主主义即包括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又包括了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从内涵上分析,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相比,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更高层次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得出,李大钊同志的平民主义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之上的综合创造。
  二、对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李大钊同志对平民主义的阐述与对现代性中国的构建是从以下三种概念的联系中加以论述与总结的。
  平民主义与工人政治的关系。关于工人政治的提法,李大钊同志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他看来,工人政治是平民主义的一种,在原则和内涵上是一致的,只是由于资产阶级曾经打着民主主义的旗号鼓吹抽象的平等、自由、人权,而在现实中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因为财产关系、政治制度等原因,并没有真正享有平等、自由、人权等方面的权利,因此提倡工人政治是为了呈现与资本主义提倡的民主主义的区别,真正体现对普通民众利益的关怀,体现民主理念与公平理念的普及,真正彻底地实现民主主义。李大钊同志说,“现在的平民政治,正在由中产阶级的平民政治向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发展的途中。在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下,自然亦没有了两性的差别了。有人说只有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才是纯化的平民政治,真实的平民政治,纯正的平民政治,就是根据这个道理。”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李大钊同志认为工人政治实质也是自然民主政治的一种,“从本质上说,伊尔革图克拉西亦是德谟克拉西的一种。”“看来伊尔革图克拉西,亦是由德谟克拉西的精神蜕化而来”③。从以上李大钊同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工人政治是对资产阶级提倡的所谓的民主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是真正体现公正与平等的民主主义,用李大钊同志的原话来说,是因为“德谟克拉西为此产阶级沿用坏了”才会有“无产阶级另用伊尔革图克拉西”④。
  平民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早期李大钊同志是自由主义的追随者,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虽然超越了早期坚持的自由主义的观点,但是没有完全放弃对自由主义内在理念的坚持。在《平民主义》中,李大钊同志阐述了他对自由主义与平民主义的具体看法。他的观点是真正的“自由主义”与“平民主义”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如果对这种精神加以阐释,那就是说平民主义才是真正的自由政治,这里“真正”是指这种政治能够实现普通人民的利益。总的来说李大钊同志的平民主义是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平民主义,是对自由主义的超越与升华。这种平民主义,尊重人的个性,保障人的自由,同时浓缩、升华了自由主义的若干主张,贯穿了现代性的主体精神,“平民政治与联邦主义,有一线相贯的渊源,有不可分的关系。这条线的渊源就是,个性解放。”⑤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的平民主义是对自由主义的超越与升华,他的平民主义特别主张人人平等、人人自由,反对对人的统治。
  平民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从思想史逻辑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是对平民主义的批判、继承和扬弃;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则是民主主义的高级阶段。李大钊同志认为,首先,在精神实质上平民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个性、保障人权、保障自由、追求民主、坚持平等为宗旨。李大钊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破除统治与服属的关系,到了那个时候真正的工人政治才能实现。“这种政治,就是为工人属于工人,而工人执行的事务管理。这里所谓工人,当然没有男女的差别。随着阶级的消灭,统治与服属的关系亦全然归于消灭”⑥。社会主义精神实质是,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都要尊重人的个性。这种将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有机结合的作法,在中国现代社会思想史上不愧为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大力肯定和热情弘扬。其次,平民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有区别的,平民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是民主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尤其注重在经济上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权利,主张从消除资产阶级的经济特权入手,最终实现人民的普遍的民主、自由、平等。
  李大钊同志有多篇文章专门介绍和阐述社会主义,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将社会主义视为更高层次的民主主义,是兼顾了社会公正的民主主义。关于很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误解,李大钊同志的辩解是社会主义绝对不是限制人的自由,更不是独裁的代名词,“社会主义是保护自由,增加自由者”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难免存在管理行为,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不是对人的压制,而只存在对事物的管理,这样才符合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原则。但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存在某种程度的强制手段也是合理的,“在资本主义者的社会与共产主义者的社会间,有一个由此入彼的革命的过渡时代。适应乎此,亦有一个政治的过渡时期。当此时期的国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⑧。在这一过渡时期,李大钊同志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多少会存在剥夺少数资本主义者自由的情况,但随着过度阶段的消失,“统治的意味,将渐就消泯”⑨。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和民主主义是一致的,“个人与社会并不冲突,而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亦决非矛盾”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所构建的平民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反对任何特权和压迫;在政治上真正实现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政治理念;在文化上尊重多元化,尊重个性。平民主义在实质上是真正自由的政治,普遍民众享有的政治,是真正的民主主义。平民主义集合了人类已经取得的文明成果,扬弃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若干弊端,成就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一座高峰,也是李大钊同志对世界现代文明的一大贡献。平民主义的美好理想,用李大钊同志的话就是:“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们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物管理的工具……这样的社会,才是平民的社会;在这样平民的社会里,才有自由平等的个人” 。
  总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平民主义是李大钊同志形成比较典型的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展望,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现代中国的较系统的构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参考文献:
  [1]杨河.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毕国明,许鲁洲.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研究论文选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张颐武.现代性中国.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沈语冰.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6]朱志敏.李大钊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注释:
  ① 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107页,第107-108页,,第158页,第168-169页,第507页,第143页,第108页,第170页.
  ③④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667-678页.
  ⑩李大钊全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7页.

推荐访问:现代性 中国 平民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