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F1中国大奖赛_F1中国大奖赛的这9年

  2002年10月21日中午11时,时任国际汽联副主席兼F1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埃克莱斯顿出席签约仪式――上海将承办F1世界锦标赛2004-2010年中国大奖赛。从此,中国车迷第一次得以在自己家门口领略到世界第一烧钱运动的风采。如今,由于延长的新约,2012年的上海,继续沉浸在巨大轰鸣声下的这项急速赛事之中,喧嚣而不失雍容。而这一点,却是F1跟这座城市最大的契合。
  随着罗斯伯格撞线的那一刹那,2012年F1上海站的比赛顺利落下了帷幕,各大车队也已经整装离开了上海,奔赴下一站。留下的,是对9年来F1中国记忆的回味和盘点,也是对重新焕发生机的中国大奖赛的争论和品鉴。
  
  怪圈 ――“上赛道魔咒”继续
  “上赛道”似乎是一个不喜欢重复的地方。随着“菜鸟冠军”罗斯伯格举起中国大奖赛冠军奖杯的时候,一个有趣的魔咒继续在施展着它的威力。从2004年F1上海站元年开始算起,围绕着这条赛道的神奇仿佛像一个烙印一样无法褪去,继而成为了上赛道标志性的“魔咒”而为人所熟知。9年来产生8个不同的冠军,让“上赛道”真正成为了卫冕冠军们的梦靥。2012年的F1,六大世界冠军同场竞技,每一站都变成了焦点,而上海站这条就连世界冠军也难轻易卫冕的赛道,更是焦点中的焦点。老车王迈克尔・舒马赫会成为继汉密尔顿以来第二个打破“上赛道魔咒”的人吗?很多人期望舒马赫能够夺冠,不仅因为他有超高的人气,也因为这将是他复出后的首冠。然而赛车场上总有出错的人。第13圈后,落后罗斯伯格4秒排名第二的舒马赫第一次进站,装卸右轮胎的轮胎工并没有完成软胎的装载,车队控制却示意绿灯放行,舒马赫很快意识到了软胎的问题,他在一个弯道外躲避一会儿后放弃了比赛。最终,“上赛道魔咒”依然没有被打破。罗斯伯格在夺冠之后,兴奋地表示上海是他的福地。但又有哪一位曾经在这里拿过分站赛冠军的车手没有说过同样的话?除了汉密尔顿,再没有人能应验过这句话,所以上赛道未必是某一个人的福地,而是车迷们的福地,正因为有了这个有趣的魔咒,车迷们才多了更多的期待和惊喜。
  如果这个魔咒继续延续,那些没能拿到过冠军的车手们正跃跃欲试,而已经拿过这座奖杯的车手们,卫冕或许只是给自己提的口号,拼个第二才应该是最务实的既定目标吧。
  
  数据 ――“井喷”票房9年焕发第二春
  今年的F1中国站三天观赛人数达到了18.5万人。此外,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台转播了本次F1中国大奖赛,超过6亿人次收看了比赛。
  中国站最终奉献给全世界观众一场精彩的战斗,完全没有辜负媒体和受众的热切期待,“火爆”一词真正得以延续到底,久事赛事公司总经理姜澜接受采访时使用的“井喷”,无论搁在哪个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官方在比赛结束后公布的18.5万现场观众数字,在9年F1历经了由盛转衰,并逐步回暖的过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为即将迎来10年大庆的中国站增添了极大的信心。
  翻开历史,在F1登陆中国的第一年,也就是2004年,当时曾创造过正赛当日15万人观赛的纪录,而在三天里,总共约有26万人次到现场观赛,2005年也有19万的观赛人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火爆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首次举办F1引发的眼球效应和市场效应,但在经历了最初的冲动消费之后,此后几年的观众人数不断下降,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F1中国大奖赛的票房也受到波及。有消息称,人数最少的一年只有8万观众。
  投入跟产出往往是成正比的,作为世界上最烧钱的运动项目,与之相对应的是观众必须为之买单的昂贵票价。受世界金融危机以及赛事时间调整等影响,F1错过了“十一黄金周”这个人流量巨大的重要节庆,票房也逐年缓步下滑,其实,即便是经营状况最好的2004年,F1也没能给承办方带来盈利,这项赛事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在2011年前,中国大奖赛与国际汽联再度签署合约,曾经“不计成本、唯命是从”的中方代表已经开始与国际汽联讨价还价了,比如在主赞助商、冠名权、商业开发、电视转播、门票收入等等方面。尽管在这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敢于和国际汽联讨价还价,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进步。“报名费”锐减1000万美元,商业价值的提升所带来的冠名、转播的效益进一步得到提升,再加上18.5万观众的倾情捧场、人气车手莱科宁、舒马赫等的回归。“井喷”式的第9年,成就了历史上第一次扭亏为盈的局面,如果把2004年“首演”时的高人气比作第一春的话,2012年的F1中国大奖赛,则是焕发了第二春。
  
  车迷 ――赛车版的“9年制义务教育”
  俗话说,“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看着一台台最高时速300公里以上的赛车在你眼前呼啸而过,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喜欢看这项运动。F1刚刚引入中国时,三天26万人次的观赛人数让人瞠目结舌,这也让外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人对于F1的热度。然而,正值十一黄金周的比赛日期,各大旅行社纷纷推出包含有F1观赛的旅游线路,再加上看热闹的、尝鲜的, “上赛道”俨然成为了一个新增的旅游景点,26万这个数字只是保数,而不保量。他们当中有游客,也有观众,但车迷数量却远远未及前两者的总和。
  这9年,中国车迷跟世界车迷一起,经历了太多太多,法拉利一家独大的时代就此作古,取而代之的是多支车队分段领跑的新局面。老车王舒马赫走下神坛,退居二线,而新车王的人选也不断涌现,各种记录被不断刷新,赛车技术一年一个样。可以说,“上赛道”正经历着F1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时刻,车手新老交替,技术日新月异。正是因为处于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中国车迷才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从盲目地跟随自己喜爱的汽车品牌到深深的执迷于车手的个人魅力。舒马赫的风采属于老车迷们的记忆,而莱科宁的簇拥也只是冲着他而重新掏钱进场。
  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以说明中国车迷的成长:2008年F1中国大奖赛练习赛当日,F1掌门人伯尼曾指着空荡荡的看台问姜澜:“为什么没有观众?人都到哪里去了?”而在今年,姜澜再陪同伯尼到现场视察,伯尼惊讶地说:“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看吧,车迷们为了喜爱的车手而来,即便是练习赛,他们也不放过任何一个跟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让人想到了在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教育体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代车迷,已经顺利“毕业”了。
  
  未来 ――从提升影响力寻求出路
  2000万美元的“报名费”,“上赛道”俨然成为了世界上最昂贵的赛道。然而人们也许不知道,最初承办的几年,“报名费”是更为离谱的3000万美元。近几年由于承办方经营观念的转变,加之以中国大奖赛越来越浓重的商业氛围和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使得承办方有更多的资本争取更大的利益。摩纳哥站从来都不会付所谓的“报名费”,即便是分文不付,F1也很难丢弃摩纳哥站,那是因为巨大的商业价值促使赛事赞助商们不愿放弃这个向全世界曝光的机会。所以,摆在中国大奖赛面前的出路,就是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真正的从“求人来办”到“被人求着来办”转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奔驰赛车运动部主管豪格代表这个久负盛名的汽车品牌举起了厂商的冠军奖杯,随后,他对着电视镜头把领奖台上3位车手胸前的三叉星标志挨个儿指一遍。这个举动会呈现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电视画面中,6亿多观众将对此印象深刻。所以,今年的比赛虽然是略有结余,但跟前8年连年亏损的窘境相比,这点结余既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

推荐访问:大奖赛 中国 F1